第四十五章張翼、龐宏施妙計
2024-08-01 18:01:47
作者: 退休奧特曼
張翼聞言兀自從沉思中警醒,見陛下正疑惑地看著自己,趕忙回稟道:
「啟稟陛下,臣方才只是在回味陛下所言,一時入迷,忘了回話。」
李世民略微點頭,而後道:
「既然如此,那還請伯恭繼續為朕述說汝等商議之事。」
張翼見陛下並未不耐煩,心中稍定,整理思緒後,正身道:
「回稟陛下,此間冉駹夷共主馬旄王,與漢嘉、越雟、廣漢、武都等羌胡皆有交情,更有諸多夷、越部落與其互有往來。
其不僅識作物、知農事,還同時善遊獵、放牧,更與周邊各族常有貿易往來。
可以說,其生存之法與吾等漢人類似,與崇山峻岭之間或廣袤草原之上甚至更強與吾等漢人。
吾等不能在兵器、鎧甲等方面勝之,又無法在體魄、勇猛等處占得優勢。
為今之計,只宜用計智取,與群山峻岭之中多設疑兵,而後擇其一路或多路突襲之,方可有勝算。」
李世民聞言,不禁眉頭一緊,詢問道:
「按汝之言,此間蠻夷如此了得,那之前為何願意歸附我大漢?」
龐宏見張翼未能及時回話,趕忙接過陛下話頭道:
「陛下明鑑,此處蠻夷曾多次歸附或反叛,其因在臣看來,卻是繞不過一個『地利』。
此間生存條件相對惡劣,每當寒冬此地蠻夷皆南下避寒,而後待盛夏將至,又北上而回,在此間避暑。
吾等漢人強盛時,尚可相安無事,一旦朝廷有動亂或勢弱,其必然反叛以威脅朝廷准其向南擴張。
一旦朝廷應允,此間蠻夷則將控制平康以南原屬漢民之地。
如此以來,我漢民深受其擾,定然不服朝廷。
倘若如此往復,蠻夷只會逐漸掌控蜀中大部肥沃土地,遷延日久,蠻夷勢大,朝廷將更加無力掌控汶山郡局勢。
故而,此處蠻夷但凡有異動,吾等必全力鎮壓,不能令其做大!
既然如此,蠻夷時常得不到地利,自然降而復叛,如此往復。」
李世民聞言,先是點頭稱是,而後便在心中思慮起如何一勞永逸,將此等情況徹底解決。
眾人見陛下沉思,也都默默等候,不敢打斷陛下。
李世民正尋思間,忽然想起自己欲行新政之事,便將兩件事情結合起來。
思慮過後,李世民試問張翼等人曰:
「朕欲在蜀中穩定之後,施行若干新政,其中便有與各處蠻夷有關之想法。
今日朕簡單與諸位說一說,諸位可對朕的想法做個判斷,看看朕之想法可行否。」
眾人對陛下欲施行新政都有所耳聞,見陛下欲就此間提前透露心中想法,各自豎起耳朵,靜心聆聽。
李世民見眾人皆呈洗耳恭聽狀,不由一笑,繼而正色道:
「朕之所以如此重視平叛事宜,除了諸位知道的那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朕常思考,蜀中之地多有蠻夷分布,並且許多蠻夷皆與漢人通婚往來。
眾多蠻夷,不可能永遠無人反叛,但朝廷日後主要目標乃是北伐中原。
如此一來,蜀中蠻夷叛亂則成為一大隱患。
倘若此間叛亂平息,朕欲遷徙一部分漢民加之派遣軍隊與此間蠻夷雜居。
軍隊鎮守各處要塞,威懾、監管蠻夷,使其不敢輕易復反。
漢民與此間蠻夷通婚往來,加強聯繫,時間一久,必與此間蠻夷相互融合。
上有軍隊威懾,下有漢民相融,如此以往,此地早晚盡在吾漢人王朝掌握之中。
同時,朕也會令此間大部落,遷部分族人進入蜀中乃至日後北伐所占之地。
小部落則酌情令其舉族遷移或部分遷移。
此舉既能將此崇山峻岭之間蠻夷情況皆盡掌握,又可為蜀中乃至新占之地補充民戶。
雖此舉與昔日丞相之時略有相似,但朕主旨在於令蠻夷在朝廷監管之下生活,並不想似丞相那般,只安撫或平叛,卻不派兵將監管,任由其自治。
諸位以為,朕此舉可行否?」
眾人聞言先是震驚,而後各自沉思起來。
李世民也不著急,轉身看向身後地形圖,靜靜等待眾人反應。
過不多時,張翼率先道:
「回稟陛下,末將以為此法可行,並且末將還欲在陛下這裡求個方便。
倘若陛下欲以此法監管蠻夷,末將自薦為朝廷鎮守要衝,威懾蠻夷!」
馬承、劉林見張翼自告奮勇,也不甘落後,各自向陛下自薦。
李世民聞言大悅,高興道:
「有汝等願拋開個人利益為國家貢獻之人,朕心甚慰。
只是此間鎮守人選朕還需斟酌,況且有朝一日,隨朕出兵北向中原不也是一條為國家出力的途徑嗎?
只要諸位時常伴朕左右,為國家之事盡心盡力,朕自然不會厚此薄彼,虧待任何一人。」
眾人聞言,皆感陛下厚德,各自離座跪拜表忠心。
李世民面帶笑容,扶起眾人,而後走回帥案之後正色道:
「如今此間情況朕已知之,正是汝等展現風采之時。
張翼、龐宏,朕令汝二人將所謀之事整理總結,稍後交與朕審閱。
其餘諸將,只待定下計策,而後各自依計而行!」
眾人領命,皆各自忙碌起來。
張翼、龐宏二人,此時也完全進入狀態,就在大帳之中對之前所謀之事做最後的補充、總結。
過不多時,張翼拿著與龐宏一起擬定的平叛計劃來到李世民面前。
「陛下,吾等已將計劃整理成冊,還請陛下查閱。」
李世民接過張翼遞上來的計劃書,結合身後汶山郡地形圖,認真翻閱起來。
張翼在陛下身旁,時不時為陛下指出一些細節之處。
直至正午時分,李世民已將整個計劃瞭然於胸。
原來張翼龐宏二人,見此間蠻夷皆習慣以石塊堆砌要塞,又兼此處蠻夷鎧甲、武器皆精良,不敢正面強攻。
之前曾試過繞道突襲,但因為對方占據險要、居高臨下據城而守,突襲也未見成效。
如今二人決定正面誘敵出戰,將善戰之兵埋伏於對方營寨兩側高山之中,伺機以巨石、雷木等物居高而下襲擊出寨之兵。
另遣一隊精兵,身帶繩索勾撓等攀爬之物,繞至敵軍大寨之後。
待正面戰事起,敵軍首尾不能相顧之時,從敵寨後方高處攀岩而下,襲擊敵後方。
三處之兵,互相配合、掩護,將蠻夷之兵調動與山野之間,令其疲於奔波應付。
待敵軍力竭,則趁機將左右及正面之兵聚在一處,強攻敵軍大寨。
加之後方突襲之兵,兩相夾擊下,必能取勝。
即使不勝,此一戰也將令敵酋膽寒。
此時只需派一善辯之士,向敵酋陳述利害,同時將大兵圍困威壓之。
敵酋斷無不降之道理。
對於此等計劃,李世民大致上是認可的,只是有些細節不是很贊成。
於是李世民叫來其餘諸將,將自己的建議說了出來。
「仔細審閱過此計劃後,朕心甚慰,張翼、龐宏等人,能以長擊短,將各種戰術充分利用,乃將帥之才。
只是其中略有不足之處,朕試言之,吾等共同商議,爭取萬無一失,一鼓作氣拿下叛軍。」
眾人見陛下先是肯定了自己的計劃,又欲提出彌補改進之法令大家共同商議。
皆大受鼓舞,各自點頭稱是,而後靜坐待陛下發話。
李世民輕咳一聲道:
「朕以為不妥之處有其二,首先,既然凜冬將至,蠻夷早晚必將棄城而出與吾等決一死戰,那這計劃之中誘敵之法需改善。
既然蠻夷終究是要出城尋求生機,那倒不如吾等來個引蛇出洞,佯裝抵不住此間寒冷而退兵。
待蠻夷起疑,試探幾次之後,吾等再按計劃將欲偷襲之兵派去各處提前埋伏。
一旦敵人完全放心,必將傾巢而出,南移避寒。
此時待蠻夷將過吾寨前猛河之時,吾等後軍變前軍回身半渡而擊之,定可令蠻夷自亂。
而後先前所伏之兵,同時殺出,或配合大隊圍剿,或由後方突襲敵軍空寨。可獲全勝!」
眾人聽到此處,不住的點頭稱是,心中對陛下謀略也愈加佩服。
李世民略微緩口氣,繼續道:
「至於這第二處嘛,是關於兩側埋伏之兵的。
既然此間地勢險要,朕看就沒必要令士卒攜帶或是就地取材準備滾石雷木了。
改用更輕便的乾草樹枝等,配合火油等物製成『火球』點燃後滾下山崖,以火攻之,這樣不但威力更大,且更容易操作。
其它地方,朕皆覺得皆無甚不妥之處。只此兩點不知諸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