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剿難靖災,引說立根
2024-08-04 02:28:15
作者: 戰袍染血
幽州那邊沒有動靜,北地一統卻不見下一步變化,但最初出征的玄甲軍,卻沒有撤離,不僅沒有退回去,甚至還有很多就乾脆都沒有駐紮,而是繼續掃蕩,將趙國和關中境內的盜匪一一剿除。
這也算是例行舉動了,當初陳止入主代郡,繼而執掌幽州,都是用當地的盜匪練兵,將那些匪徒驅趕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後境內清明。
并州與平州被納入體系之後,玄甲軍同樣進行了掃蕩,而且更增加了許多政治意味——
在并州掃蕩匪徒的玄甲軍,順便剿滅了幾個大族,而在平州的玄甲軍就更乾脆了,因為平州的特殊情況,諸多部族有著太多的習俗和習慣,一時半會還改不過來。
對於那些部族而言,最初以為平州歸順征北都督府,也不過就和之前歸順王浚一樣,上面多了一個太上皇而已。
但沒有想到,隨後便有官員過來要執行郡縣制改造,而後便激起了許多波瀾,然後自然是玄甲軍直接進來清場,因此而破滅的部族,全部都戴上了一個賊匪的名頭,也算是繼承了玄甲軍剿匪專業戶的名頭。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所以當玄甲軍在新近征服的土地上進行剿匪的時候,當地的那些世家大族,還有許多歸順的塢堡小軍閥,全部都安分守己,不敢有半點動作,防止被玄甲軍方面借題發揮。
即便如此,還是有幾家不幸被抓住了馬腳。
不過,趙國和關中這兩塊地,論複雜程度,要遠遠超過北地的三州——幽州本在王浚治下,勢力單一,而并州也是匈奴經營多年的,掃平之後無非平推,那平州部族眾多,但一樣可以暴力解決,而且那些胡人部族,還就認這一套。
但趙國境內主要是冀州、青州、兗州等地,原本就是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中原地盤,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加上先後經歷天災人禍,還有那河間王、石勒、石虎等人先後經營,內里情況複雜。
每一次災禍,都會造成一群流民,這些人多數就演變成了盜匪,所以真清剿起來,還涉及到民生問題,便需要繳撫並重。
但這樣一來,不可避免的會有反覆,於是這舊趙國境內的掃匪工作,持續了三年,依舊還在進行,只是比起最初的時候,盜匪的生長空間已經很小,再加上得自幽州的種種制度、技術,幫助流民重建家園,繼而開墾荒地,也進一步將他們重新捆綁在土地上,減少了威脅和叛亂基礎。
相比起來,那關中的情況就更為複雜了,因為此地在丟失西域後,就算是帝國的西部邊境,加上牽扯域外之民,因而氐人、羌人等,以及諸多西域族人混雜居住,很多雖然本地化了,也接受了漢家衣冠,但因為相貌上還能看出外族端倪,因而受到歧視。
太平年代還好,這些人只能忍耐,並且期待自己的妥協和退讓,能讓自身逐步融入華夏文化之中,至少可以確保後代子孫能進一步融入其中,那也是值了。
但天下大亂之後,朝廷威嚴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兵強馬壯者脫穎而出,那些生活在部族爭霸中的胡人,因此得到了兵馬權柄,作亂之後,也建立了威望,這就滋長了族群之別和矛盾衝突,發展到了後期,就是關中之中各族叛亂不斷。
到了最後,氐人蒲洪的叛亂,終於斷絕了這個小朝廷,最終造成了關中政權的終結。
後世在談及這關中小朝廷的時候,一般稱之為關中割據政權,並不認可其正統身份,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小朝廷,實際上連關中這些土地都不能實際控制,而且為了安撫各大部族,更是捨棄了許多華夏傳統,引入佛教作為國教。
因此,關中小朝廷,造成了諸多思想上的混亂,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也是一盤散沙,從來沒有形成過穩定和有效的統治局面。
但關中朝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關中世家的延續,這就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形成了胡人、西域人種、盜匪、世家並存的局面。
玄甲軍在接手之後,為了要理順其中的關係,不得不持續征戰了幾年,對其中各方都進行了打壓和虛弱,最後才派來了官員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消化。
而當幽州派去的年輕官員,開始梳理關中局面的時候,在薊縣,持續了三年的編撰之事終於告一段落。
隨後,一部科舉大典橫空出世。
說是大典,其實還是延續了之前陳止的幾部著作,其官方的正式名稱,其實較為普通,無非就是一些過往書籍的修編而已。
只是在陳止的影響下,這一部大典中卻並非只是儒家、玄學,還包括了其他各家之說,其中占了較大篇幅的,主要就是四家,乃是儒、墨、法、道這四家,只不過裡面自是都接受了改造,摻入了很多陳學思想。
對於這些變化,不少人都有察覺,更有許多有識之士,從陳止的這個舉動中看出了他的一些想法和志向。
很快,陳止又宣布,自己將在下個月的月末,進行一次講學,講解科舉大典中的一些疑難。
此言一出,迅速傳遍各處,尤其是北地各處的學子、文人、士人,先是驚訝,跟著變急急忙忙的朝著薊縣趕了過去,因為他們十分清楚,那科舉已然是足以改變人生的大事,而其中所考,就是陳學內容。
若說世上何人陳學通透,難道還有超過陳止的?
得其指點之後,只要能領悟精髓,這科舉的時候寫出來,難道考官敢否決,還不是一條通天大路?
於是發展到了後期,甚至波及到了南邊,很多江左士族也蠢蠢欲動。
不過,比起這些學子士人,江左朝廷考慮的問題就有所不同了。
「如今看來,冠軍侯所求,或許並非是權柄,而是那名望啊。」王導在琅琊王面前說著,做出了判斷,「如今他一統北地,卻大興學說,想來是更加看重陳學傳承,王上何不在登基大典上,將陳學納入官學,此舉當可讓冠軍侯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