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中南攻略
2024-07-27 07:19:20
作者: 小黑醉酒
崇禎五年四月,在李宏宇的支持下,南方的阮氏政權與東北的莫氏政權結盟,同時向北方的鄭氏政權發難,安南國的內戰緩緩拉開了帷幕。
六月的一天,安南國南方,費福港。
費福港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軍港,裡面聽著不少大明水師的船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三桅帆船戰艦了。
海龍號。
海龍號自從加入大明水師的序列就一直是李宏宇的坐船,實際上已經是大明水師的旗艦。
李宏宇在船上設宴,招待從安南國東北部高平地區趕來的莫敬德,兩人自上次一別已有數年未見。
莫敬德這次前來是代表莫氏政權的首領,他的叔叔莫敬寬向李宏宇道謝,這些年在李宏宇的暗中支持下莫氏政權組建了一支人數可觀的軍隊,在五月上旬成功攻陷了名義上通知安南的黎氏政權所在的升龍府,活捉了王室成員。
如今,莫氏政權的軍隊正在休整,不日即將南下與阮氏政權夾擊鄭氏政權。
按照莫氏政權與阮氏政權達成的協議,雙反在打敗鄭氏政權後將分享鄭氏政權的地盤,其中鄭氏政權占三分之一,莫氏政權占三分之二,雙方各自立國,結成兄弟之邦。
實際上,李宏宇和水師並沒有參與到安南國的這場內戰,他只是負責給莫氏政權和阮氏政權提供軍用物資罷了,使得雙方能全力攻打鄭氏政權。
李宏宇真正出手是在鄭氏政權被消滅後,屆時他將聯合安南國南邊的占城國,與莫氏政權南北夾擊阮氏政權,進而一舉將其殲滅,使得親近大明的莫氏政權執掌安南國。
當然了,阮氏政權現在根本想不到李宏宇竟然打著這樣的如意算盤,阮氏政權的首領阮福源錯判了眼前的形勢,以為大明對安南國沒有興趣,故而也想借著大明的力量消滅鄭氏政權這個心頭之患。
可阮福源也不想想,李宏宇的便宜是那麼好占的嗎?豈會白白給他提供如此多的軍用物資?
為了使得莫氏政權有著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李宏宇不僅向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而且還派出了水師的武官去整軍,使得莫氏政權的軍力得以顯著提升,也使得李宏宇間接掌控了這支隊伍。
實際上,李宏宇這次請旨前來這裡並不單單為了安南國,他的目標是整個中南半島,想將中南半島收入囊中。
李宏宇這樣做肯定不是心血來潮,隨著海外貿易的繁盛他手下的力量已經在中南半島進行了全面滲透,對中南半島的形勢是了如指掌,故而到了攻取中南半島的時機。
在李宏宇看來,要想控制中南半島,先解決安南國是其中的關鍵,作為中南半島的軍事強國,只要能控制安南國那麼其餘的國家就好對付得多。
不過,鑑於安南國特殊的特殊地形,滅了鄭氏政權和阮氏政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恐怕要需要幾年的時間,然後才能扶持莫氏政權上位。
可話又說回來了,遠離朝堂事務的李宏宇現在有的是時間,不怕跟鄭氏政權和阮氏政權耗下去,而且還可以順勢處理海外貿易的事宜,他可不想回京城那個是非漩渦。
由於在安南國交戰的是安南國的軍閥勢力,故而李宏宇就顯得比較清閒,可以帶著趙欣等人在南洋四處溜達,對於他而言當務之急是鞏固南洋的勢力,南洋將成為他以後發展的根基所在。
有了李宏宇的坐鎮,海關司在南洋的勢力逐漸擴張,尤其是新港宣慰司,更是成為了南洋一個商業繁茂的城市,逐漸變得繁榮起來。
崇禎七年,經過歷時兩年的激戰後,阮氏政權和莫氏政權終於擊潰了鄭氏政權的主力軍隊,在清化府順利會師,合兵包圍了鄭氏政權的老巢清化城。
李宏宇接到消息的時候正在新港宣慰司,立刻啟程趕了過去,準備調動水師以及聯絡占城國來攻打阮氏政權,以助莫氏政權執掌安南國。
不過,由於鄭氏政權的一些將領感到前途無望,因此聯合起來發生了兵變,把清化城以及鄭氏族人交到了莫氏和阮氏的手裡,曾經在按南國輝煌一時的鄭氏政權正式走下了歷史的舞台。
李宏宇原本想著採用蛙跳戰術,等阮氏軍隊撤回後從海路偷襲阮氏政權的老巢順化城。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只要把阮氏一族抓住,那麼阮氏控制地區的軍隊就將群龍無首,很容易被擊潰。
可令李宏宇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鄭氏政權的叛將把清化城獻出的當晚,莫氏政權的軍隊突襲了駐紮在城裡的阮氏政權的軍隊,想要將其一舉殲滅。
可惜事前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結果莫氏軍隊的偷襲成為了一場遭遇戰,雙方在清化城裡大打了一場。
因為阮氏軍隊的數量是莫氏軍隊的兩倍,故而莫氏軍隊不敵,狼狽地撤離了清化城,被阮氏的軍隊猛追了一百多里。
這一下,安南國的局勢再度變得緊張了起來,曾經並肩作戰的莫氏與阮氏正式撕破臉拔刀相向。
李宏宇對此是大為惱火,這樣一來的話要想結束安南國的這場戰事又要花費不少時間。
本來,阮氏軍隊撤軍後,阮氏的高官都會在順化城裡,這樣一來李宏宇就能把阮氏政權的中樞一舉摧毀。
可現在由於要對付莫氏,阮氏的一批高級官員和將領都在外作戰,即便李宏宇突襲了順化城,抓住了阮氏政權的首領,那麼阮氏的軍隊也會在那些高官的指揮下繼續作戰。
由於事情已經發生無法進行挽回,故而李宏宇唯有正視眼前的這個麻煩,按計劃偷襲順化城,同時讓占城軍隊做好北上攻擊的準備。
當然了,李宏宇不會讓占城國白白出兵,屆時將把安南國從占城國手裡搶奪的地盤還給占城國,這可是占城國上上下下期盼已久的事情。
在李宏宇看來,要想保證中南半島的穩定,必須使得中南半島諸國的軍力和國力處於平衡,因此削弱安南扶持占城就是必然。
阮氏政權的人根本想不到李宏宇會讓人從海上發動攻勢,突襲其老巢所在地順化城,故而當水師的士兵在夜色的掩護下登陸海岸並出現在順化城時,順化城裡的守軍沒有絲毫準備,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連城門都沒能關上。
如果換做李宏宇的話,肯定會防備海上的攻擊,畢竟安南國的疆土是一個臨海的斜長區域,面對大明這種海上強國自然要小心謹慎。
經過一番混戰後,明軍水師順利控制了順化城,阮氏政權的首領阮福源以及城裡的阮氏族人悉數被擒。
得知順化城被攻破的消息後,與莫氏軍隊交戰的阮氏軍隊隨即掉轉頭來前來救援,在行軍中幾名高級將領發生內訌,一部分繼續前去順化城,另一部分則往西走躲進山里打起了游擊。
李宏宇最不願看見的就是阮氏軍隊進山,因為如此一來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剿滅這股武裝。
至於前去救援順化城的阮氏軍隊,在順化地區被明軍和占城聯軍擊敗,非死即降,爾後李宏宇讓莫氏軍隊前去追擊躲進山裡的阮氏軍隊,既然這個禍是他們闖出來的,那麼就應該由他們來收尾。
隨著救援順化城阮氏軍隊的覆滅,阮氏政權所統治的地區紛紛投降莫氏政權,整個安南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崇禎八年二月,莫氏政權首領莫敬寬以安南都統使的名義隨著李宏宇前去北京城覲見崇禎皇帝,獻安南國的地圖和人口花名冊,以示歸附之意。
此時,距離李宏宇離開京城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再次回到京城後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和感慨,因為當年他離開時的內閣閣員和各部院大臣很多已經被撤換。
溫體仁現在已經貴為內閣首輔,現在沒人知道,溫體仁會成為崇禎朝任職時間最長的首輔。
李宏宇的回來使得猶如一潭死水般的京城官場逐漸恢復了些許生氣,崇禎皇帝的臉上也難得地露出了笑容,李宏宇果然沒有讓他失望,竟然真的收復了安南國。
為了獎賞莫敬寬的歸附之舉,崇禎皇帝下令重賞了莫敬寬,不僅賞銀千兩而且還加其太子太保銜,可謂榮寵無限。
到了京城幾日後,李宏宇敏銳地發現崇禎皇帝越來越強勢,這使得朝臣們對其是愈發地敬畏,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對崇禎皇帝避之唯恐不及,在他看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在大明的歷史上,除了開國的洪武皇帝和靖難的永樂皇帝殺了不少官員外,大明歷史上排在第三的皇帝恐怕就是崇禎皇帝。
通常而言,永樂皇帝後大明的皇帝皆善待朝中的文武官員,即便被激怒了通常也是打一頓板子了事,能被杖斃的官員很少。
可崇禎皇帝不同,登基後很快就展現出了鐵血的一面,殺了朝中不少大臣,例如薩爾滸之戰後一直被關在詔獄裡的楊鎬、薊遼都御史劉策、都御史孫元化、漕運總督楊一鵬等一大批官員。
正是崇禎皇帝的這種鐵血手腕,使得他與臣子們的關係越來越僵硬,也越來越疏遠,這要是換做天啟皇帝絕對不會這樣做,孤家寡人的滋味可不好受。
不過,讓李宏宇佩服的是崇禎皇帝非常勤奮,時常批閱奏章到深夜,忙得是不可開交。
雖然心中感到欽佩,但李宏宇卻不贊成崇禎皇帝這樣做,大明有內閣也有司禮監,都是協助皇帝處理奏章的機構,故而身為天子崇禎皇帝沒有必要事事躬親,應該像天啟皇帝那樣分權行事。
可崇禎皇帝不是天啟皇帝,李宏宇不可能勸崇禎皇帝把批閱奏章的大權分給內閣和司禮監,那樣的話恐怕會受到崇禎皇帝的疑心。
因此,李宏宇唯有靜觀其變,謹言慎行,以免無意中冒犯了崇禎皇帝。
如果天啟皇帝要是知道崇禎皇帝會這樣治理朝政,十有八九會後悔把大明交到他的手上,還不如讓福王繼位,就算福王不推行變革但肯定能掌控朝局,不至於使得大明的局勢逐漸變得失控。
說起來,大明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階段,百姓們由於生活困苦吃不上飯而造反,為此朝廷不得不興兵討伐,這樣一來就要增加軍費,朝廷為此提高稅賦,結果導致更多的百姓吃不上飯加入造反的隊伍。
所以雖然朝廷現在連年征討地方上的那些造反的亂民,可亂民的規模不僅沒有減小反而越來越大,這不得不令人感到深思。
現如今,朝廷每年都要因為剿匪而耗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李宏宇對此是頗為無語,難道沒人知道亂民宜疏不宜堵,只要想辦法解決了百姓們的吃飯問題,那麼誰還吃飽了撐的去造反?
其實,縱觀大明局勢,最令李宏宇感到痛心的就是已將荒廢了的東江軍,不僅使得大明失去了對後金的牽制,更是成為了後金的一大助力。
自毛文龍被殺後,東江軍就受到了遼東守軍的打壓和排擠,這使得不少東江武將相繼叛亂投入到後金的懷抱。
李宏宇對此感到非常惋惜,東江軍的成員多為被後金所侵略失去故鄉的遼人,和後金可謂有著家破人亡的刻骨仇恨,
可是當皇太極大肆籠絡漢人,東江軍的將領竟然投降後金,其與遼東守軍的矛盾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降後金的東江軍中,最有名的就是東江三個礦徒出身的將領: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
他們投入後金以後使得後金勢力大增,不僅帶去了火器的製造技術,而且還是得後金有了水師。
尚可喜所掌控的東江軍水師成為了後金水師的核心力量,不僅掉頭來消滅了殘餘東江水師,還把大明遼西、北直隸和山東的水師也打得不敢出港,這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如果毛文龍健在,東江軍的境況何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