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後金征討林丹汗
2024-07-21 05:32:00
作者: 崛起的石頭
王大勇、黃陽、石剛等人率三營告捷而歸後,不提大同鎮其餘地區文官武將如何如何的震驚,只說大同鎮城的變化。
一方面,大同鎮城內的百姓、軍戶、民壯事宜已經重新入冊入籍完畢,與在東路時一樣,蕭亦將那些在兩口以上的百姓,按照人數分配以不同的土地、牛羊、種籽。
只是與最開始不同,這次全部都只是暫時租借給這些百姓,考慮到氣候等原因,蕭亦仍是實行頭年免稅的政策,讓百姓家有餘糧後,第二年才逐步開始按照蔚州標準徵收。
這樣一來,也能迅速恢復民生。
而齊浩光也沒有閒著,與王熊一主內一主外,王熊負責整頓鎮城匠戶,而齊浩光則是負責大同鎮城周圍的築造工作。
例如鎮城周圍的新式墩衛、水車、灌井、水渠等事都需要齊浩光來統管,這些事完全靠匠戶來又不行。
另一方面,附近流民皆是聞風而來,有家眷的幾乎都被安排到了田畝,有了嶄新的生活,而那些獨身前來者蕭亦也沒有不聞不問。
凡是想要自食其力的都能在鎮城內外找到一份足以維持生計的事情來做,或是被分派到各地幫助搭建,亦或去往各地幫忙搭建廠房。
這等完完全全的苦累活的工錢與待遇自然不如匠戶一樣好,但雖然不多,卻每月都是分文不少,對於這些獨身者而言已經足夠維持基本的溫飽。
雖然鎮城軍民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每日聞訊趕來的流民、難民卻也不少,這些吏員仍是閒不下來。
起初還有些怨言,不過在蕭亦將他們每個人的俸銀翻倍後,哀怨聲頓時少了大半。
蕭亦對於俸銀與糧米向來毫無拖欠,這些吏員聽到後都如打了雞血一般,整日坐在木棚里也感覺不到累了。
崇禎五年的三月份大同鎮就這樣在風風火火中過去,在四月一日的例行軍中大會中,蕭亦正聽著各人的進度匯報。
首先的,經過不斷的實地考察後,齊浩光主事在大同鎮城方圓百里以內,拆除了上百座原朝廷火路墩等。
這些火路墩中有半數中的駐守墩軍早已不知去向,其餘的也已經起不到任何的偵查效用,裁撤換新已是必然。
不過對於那些仍是居住在其中的墩軍,蕭亦下令,可以讓他們與各自家人進入就近的村堡中生活,仍保留這些墩軍的官軍身份,田地也另外規劃。
如此一來,這些墩軍生活比起以前更好,而且居住在堡中也更加安全,並無什麼怨言傳出。
隨後,齊浩光用這些火路墩提供的石料與木料等原料築起了一百三十六座新型墩衛,如果是有心人將這些墩衛的地點在地圖上標註出來便可發現。
這些墩衛皆環繞在大同鎮城周身,層層疊疊,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在如此嚴備的防守之下不聲不響的到達鎮城。
蕭亦設置的新型墩衛放棄了明初設墩衛的防守與偵查兩用功能,那樣的墩衛耗資巨大,得不償失。
反而將墩衛的偵查能力發揮到極限,每座墩衛分上下二層,上層放置烽火的同時,每墩外亦有一匹常備快馬,用以隨時向鎮城傳布敵情。
每墩只有兩名軍士輪防且每日負責的軍士都不同,發現敵情後可以立刻將墩衛棄置。
即使敵軍將墩衛焚毀對蕭亦的損失也是微乎其微,這種損失相比於得到的情報而言孰重孰輕卻是一目了然。
現這些墩衛在東路各地早已是普及,早先由蕭亦親自設計,後經過連任的匠頭們改造,節省更多的原料,但偵查範圍卻更加寬廣。
在高地上,僅是這樣一座小型的墩衛便可偵查一大片的地區,且互相之間的防守密度很大。
同時,城內外的溝渠與水車等事皆已完備,這又與王熊對匠戶的大力整頓不無關聯。
除此之外,那齊浩光與王熊則又是興奮的敘述了一件事。
原來在將白登山賊匪剿滅後,入山搜尋的一營軍士無意間發現一處山洞,壯著膽子鑽進去後發現內中又是別有洞天。
鑽進去的軍士中曾有人見到過蔚州赭石礦產出礦石的樣子,覺得十分相似,說與黃陽一聽。
黃陽當時便上了心,不過軍中又沒有一個隨軍匠戶,走之前派一哨的軍士在洞中看守。
回來鎮城後黃陽找到一個老匠頭,許以厚利讓這老匠頭去實地勘察了一次。
這老匠頭回來後紅光滿面,說了黃陽一大堆聽不懂的話,什麼儲量巨大、什麼色澤上佳云云此類。
不過黃陽見這老匠頭的樣子也知道自己是撿到寶了,給了充足的銀兩後,在半月前的一次會議中便將此事提了出來。
今日王熊剛剛從那白登山赭石礦趕回來,也是滿臉的興奮,這次的赭石礦相比蔚州的那個含量更加豐富,質量更為上乘。
蕭亦聽到終於確認下來,也是大為驚喜,蔚州的赭石礦前幾月剛剛全部開採出來,雖然各處軍械庫中仍有不少儲備的盔甲與軍械。
蕭亦嘴上不說,但自己卻不能不上心。
這些儲備看似有不少,但蕭亦深知,一旦開始一場戰事的損耗都是十分巨大,若是沒有得不到新的供給,這點儲備又能支撐多久?
當下蕭亦便是下令,讓王熊秘密趕赴白登山,一方面在山外建造一處凋敝殘破的墩衛,用以遮掩,內中則開始建造赭石礦廠一刻不停的開採。
其後諸事皆是井井有條,幾乎都已經進入尾聲,各方完備的同時,蕭亦關注起邸報來。
在遼東軍忙於登萊各地叛亂同時,後金卻沒有閒著。
後金自崇禎四年敗回大凌河後便是休養生息、厲兵秣馬,很少再侵犯大凌河城,不過近日。
盛京的一次朝議之上,多爾袞聽聞登萊叛亂後是哈哈大笑,連道天助大金。
多爾袞敏銳的察覺到有了可乘之機,當堂建議,與林丹汗決戰時機已到。
但後金其餘貝勒大臣卻並不看好此次出兵,接連表示反對,察哈爾距盛京遙遠,且凌河之敗就在眼前不得不防。
戰敗後,和碩貝勒阿濟格雖然被降為普通貝勒,但在堂上勢力仍是很大,阿濟格與圖爾格皆以兩紅旗與兩藍旗旗人萎靡不振,難以出軍為由抗拒。
不過皇太極卻十分看好此次出兵,力排眾議定策征討林丹汗。
於是在崇禎五年的三月,皇太極飛騎傳令已經歸順後金的蒙古諸部率部隨從。
正是蕭亦與諸將在議事的同時,蒙古西翼各部諸台吉也正與皇太極會於西拉木倫河岸。
此次皇太極御駕親征,與多爾袞、豪格、阿濟格、阿巴泰等貝勒大臣,率兩黃旗、兩白旗共四萬餘女真騎兵與蒙古騎兵會於西拉木倫河岸。
此刻聚齊在西拉木倫河岸的分別有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科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
西拉木倫河沿岸此刻正人喊馬嘶不止,一眼看去,密密麻麻的騎兵人數不下於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