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廢后
2024-07-19 10:39:59
作者: 斑之
前155年薄太皇太后薨,無子無寵的薄皇后也終於在前151年的九月被景帝廢黜,退居別宮。廢后是大事,但就是薄氏族人都說不出話來,一個二十多年無子的皇后是坐不穩皇后之位的,更何況已立太子。
栗姬距皇后之位又近了一步。
太子之母,立為皇后,理所應當。
然而栗姬實在太淺薄了也太善妒了,在景帝因為生病心生疲倦之意向她託孤時,希望她能在景帝百年後照顧好其他嬪妃皇子。言中之意,已準備立她為後。
栗姬能因為反感館陶獻美人與她爭寵而心生怨懟,從而拒絕館陶。當下又怎麼肯答應照顧景帝其他寵妃和皇子,她怒不可遏地拒絕了景帝,言辭很是不敬。景帝為之大怒,但忍而不發,心中對栗姬的好感也幾乎要被最先欣賞的真性情給磨平了。
館陶就笑著跟竇太后說她:「蠢,這下皇帝該是真心惱她了。」心下卻是一冷,栗姬只怕以後比呂后有過之而無不及,呂后是元後,且有嫡子。戚夫人自恃得寵日夜在高祖面前啼泣要立自己兒子為太子,若不是朝臣反對,呂后又有手段,高祖早改換太子了。要知道當時已立呂后嫡子劉盈為太子,換了誰能不恨戚夫人?而如今眾嬪妃再受寵也沒有與她栗姬有如此仇怨,她就能說出那些嬪妃皇子是死是活不與她相干。
等她當了太后,怎麼能指望她只是遠遠打發了這些皇子去就藩也就罷了,為新帝博一句仁慈寬厚?尤其是劉彘幼子可愛,景帝多有寵愛,更是與太子同一天進封。館陶自己又多有得罪她,栗姬只怕不會輕易給劉彘和阿嬌好日子過?
景帝嘗屬諸姬子,曰:「吾百歲後,善視之。」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而未發也。
史書上不過寥寥幾句,其後的風雲暗涌不足為外人道。
阿嬌很同情薄後,這個舅母是當之無愧的賢后的代表,她雖然無子,卻不迫害欺壓景帝的皇子嬪妃。景帝光是活到成年的皇子就有十四個,更不要說她作為薄太皇太后的侄女還鞏固了景帝當年的太子之位。景帝能夠順利即位,她可以說功不可沒。
聽說此次廢話,還是薄後自請的,景帝不肯她就長跪不起。
薄後如此賢惠溫良,景帝雖不寵她,卻是真心敬愛她。她尚且如此下場,來日同為母族上位同樣十年無子的她呢?
阿嬌站在黃昏起了風的宮殿門口,看著未央宮的方向。雖然只能望到模糊的宮角,但她能想見未央宮裡燈火冷清。提著琉璃燈盞,笑著對劉彘說不要送她,說完轉身就走。自定親後,她和劉彘的來往只增不減,兩個母親也喜聞樂見。
她心裡不是沒有愧疚的,劉彘才六歲,他喜歡阿嬌姐,把他當朋友,分享給她他所有的喜怒哀樂。但是她已經在利用他,她已經把他當做大帝,在他面前展現最好的一面,力求讓這青梅竹馬來的更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一點。
她回頭去看,已經走出那麼遠。劉彘還站在宮門口望著她,她有些心酸又有些溫暖,笑了笑,明知道這笑容他看不見。
阿嬌和劉彘的婚姻如果說一開始政治聯姻的成分還不那麼明顯,那在栗姬惹惱景帝後。兩個母親達成了默契一般開始為劉彘爭取太子之位,想要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館陶姐弟三人,劉武和景帝因皇位到底有了嫌隙,唯一的大姐自小又疼他,館陶的話是很有分量的。當館陶不時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壞話,還經常誇讚劉徹,景帝對栗姬的惱恨自然更嚴重了。
前150年正月,王夫人暗中指使大臣以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理由奏請立栗姬為皇后。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勃然大怒:「這是你應該說的話嗎!「下令論罪處死大臣,要廢掉太子劉榮。竇嬰在七國之亂後,因為才華確實過人,景帝任命他為太子太傅,被廢的時候,竇嬰堅決反對,但反對無效。竇嬰以不上朝請病假來反對廢太子。最終,太子被廢,改封臨江王。
廢黜栗太子,竇太后又以****先賢兄終弟及想要讓梁王當繼承人。在外袁盎和其他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勸阻景帝,景帝本就不肯藉此回駁太后。而在內館陶也勸說竇太后,父子相傳才是漢家正統,倘若如此論,父親的帝位和弟弟的帝位都應先歸還。說的多了,竇後也自覺不對,從此也就不再提讓梁王作繼承人這件事。
同年四月立王娡王夫人為皇后,因為皇子劉彘聖徹過人改名為徹立為太子。
至此,館陶和王夫人算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兩姑嫂經了此事,館陶不向景帝進獻美人也很久了,又有兩樁兒女親事。關係更是好的不行,館陶往未央宮走動的更勤了。
至於栗姬,說是寵冠後宮也不為過。但一旦景帝下定決心後,她甚至連景帝的面都見不到,沒有兩個月栗姬就鬱郁而死。栗姬像一朵帶刺的玫瑰一樣,只為愛情而活。當愛情死了,她也就再活不下去了。
而景帝似乎忘了她,只有為栗姬修建的超規格的陵墓隱約透露了一點景帝對栗姬的深情。但在栗姬死前,宮中傳聞她泣血了三天要見景帝,景帝言其負罪拒不相見。她死後,甚至不讓劉榮從封地趕回來奔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古以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帝王心性,就是這樣嗎?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阿嬌不禁忍不住側頭看劉徹,景帝舅舅給他改的名字很適合他,劉徹確實特別聰明。延請的太子太傅無不誇他靈性過人,每次阿嬌看到他都好像看到上輩子整個學校甚至地區都特別出名的天才同學。她禁不住想,劉徹擱在現代,清華北大是跑不掉的。
這麼聰明的他,一旦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帝王,又有誰能抗衡他呢?又有誰和他玩的過心機呢?
似乎是感受到阿嬌的目光,一側安靜讀書的劉徹向她投來一瞥。寧靜的午後,幽靜的宮室里瀰漫的是晝夜不息的設落翅香帶來的暗香。御製紫檀描金小案上的玉瓶里插得是宮人晨起剛摘來的一束桃花,嬌艷明目。
阿嬌呆呆地看著他,卻沒有發現他在看她。她在發呆,不知道在想什麼。
她發呆時整個人都柔和了不少,連帶她那雖年幼但已初顯攻擊性的美貌也顯得不那麼讓人心驚了,但是仍然美的讓人離不開目光。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劉徹再一次想起詩經里的這段話,第一次讀他就想起阿嬌姐。人面桃花相映紅,劉徹雖然不知道唐代崔護的這句詩,但此刻的他卻懂了這種感受。
他不禁摸了摸寬大衣袖裡的一塊玉佩,玉是上好的和田玉,上面雕刻了一朵桃花,反面刻了一個「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自讀到這句詩,他就喜歡的不行。跟會雕刻的小黃門學著在玉佩上雕花刻字,憑心而論,刻的實在是不錯。他本來滿心歡喜想要送給阿嬌姐,但是現在他忽然改了主意。
阿嬌姐,比桃花美。
阿嬌醒過神時,劉徹早收回目光專心看書。
青梅竹馬,兩下無猜。不論以後走向如何,到底令人羨。
孩子的世界有多天真爛漫,大人的世界就有多複雜難為。
這日阿嬌回府,就聽海棠說家裡來了一個叫韓安國的將軍來送禮拜見。這個名字倒是陌生的緊,阿嬌也不以為然。去到母親房裡,館陶正在生悶氣。就是館陶乳母也站在門外,不敢進去觸她的霉頭。阿嬌悄悄地問林氏,林氏說自韓將軍求見後館陶就不甚高興。阿嬌又問韓將軍是誰,林氏只知道是梁王遣來的,再多的也不知道了。
梁王舅舅?館陶自幼和兩個兄弟感情親密無間,往常梁國來人館陶都是問完梁王問侄子。怎麼這次反倒發脾氣?
怒火之下也是需要傾訴的,一般人說不了,對著女兒卻沒有這麼多顧忌。所以阿嬌一問,館陶就竹筒倒豆子一樣全告訴她了。
梁王怨恨袁盎和參與議嗣的大臣,就和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劃,暗中派人刺殺袁盎和其他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朝廷緝捕兇手,未獲。於是景帝懷疑梁王,抓捕到兇手,果然是梁王所主使。於是景帝派遣使者去逮捕公孫詭、羊勝,但是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的後宮。梁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進諫梁王,梁王才命令羊勝、公孫詭都自殺,之後把他們交出來。事後,梁王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向太后認罪,請求寬宥。
阿嬌說不上樑王舅舅到底是聰明還是蠢,說他聰明是因為知道刺殺大臣乃大罪又是因為圖謀皇位,景帝必定憤恨在心,他知道來找太后說情,讓太后去說服景帝;說他蠢呢,明明太后已經為他爭取過了,但是大勢已定,即便殺死議嗣大臣又能如何呢?
館陶說到最後猶不解恨地說梁王人心不足蛇吞象,又怪竇太后總惦記著要把皇位傳給梁王,弄得景帝難做,梁王的野心一旦膨脹上來就下不去了,明知道不該是他的,還一直伸手去夠。再親的親兄弟,也叫他把這情分磨淡了,再也不要想回到從前。
抱怨了一回,但總歸是親兄弟。館陶晚上就入宮去向太后說情,等到景帝怒氣漸消,梁王舅舅上書請求朝見。在宮廷門下樑背著刑具俯伏在,認罪自請處罰。太后、景帝非常高興,母子三人相對而泣,兄弟之情又如以前。
然而如館陶所說景帝到底漸漸疏遠梁王,景帝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他同乘車輦了,君臣在兄弟之間也開始涇渭分明,進京後也不再允許他留京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