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甲午攻倭

2024-07-15 04:32:28 作者: 驍騎尉

  時間來到大唐永昌七年,這已是李旦登基後的第七個年頭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整個大唐一如既往的快速向前發展,百姓們安居樂業,朝廷賦稅成倍增加,人口快速增長...整個大唐經濟社會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之姿。

  文武百官、詩人騷客歌頌大唐盛世的時候,李旦卻在謀劃著名一件大事,那就是出兵攻打倭國。

  李旦之所以選擇在了永昌七年,一來是朝廷已經準備妥當,水兵已經練成,四百艘大船也已建成,槍炮子彈也已經全部配備到位...

  二來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因為永昌七年是甲午之年。

  對於每一個後世的炎黃子孫而言,甲午是個永遠難以磨滅的痛。

  李旦就是要將這個痛永遠不發生在華夏身上,而且還要將甲午年變成倭國的滅國之年。

  ...

  永昌七年三月,李旦下詔給新羅第三十二代王孝昭王金理恭。

  金理恭年僅八歲,剛即位兩年。

  新羅在唐的建制是雞林州都督府,新羅大王也是大唐的雞林州都督,所以要聽從大唐的號令。

  新羅這兩年並不太平,首先是兩年前神文王金政明去世,幼主金理恭即位,主少國疑,國內發生了牟梁部與花郎道的衝突,逐漸演變成了得鳥失事件,繼而擴大成為新羅王權、地方豪強的角力,新羅國內不得不消耗大量精力來處理此事,以維護對地方的控制。

  而新羅北面的渤海國日漸強大,早有吞併新羅一統半島的意圖,於是趁著金理恭年幼,國內出現混亂之際,在邊境多次挑起事端,憑藉著流星連弩的優勢,占有了新羅部分土地。

  好在大唐及時出手,給新羅送去了大量的流星連弩,這才幫助新羅擊退渤海國,穩住陣腳。

  若非大唐出面,只怕新羅已經被渤海打殘了,所以新羅是依靠大唐才能生存,也聽從大唐皇帝的旨意。

  李旦下詔給新羅王並不是要其出兵相助,而是李旦打算發兵進攻倭國本土,要從新羅集結,此地離著倭國最近,隔海相望,發兵最容易。

  另外,就是要新羅徵集民夫和糧草,待唐軍攻入倭國之後,保障後勤,以防糧草不濟。

  接到李旦的旨意,新羅當然不敢有什麼遲疑,立即整飭碼頭,靜待唐軍到來。

  永昌七年四月,魏元忠率領八萬唐軍在新羅集結完畢,四百艘大船攜帶著充足的槍炮蓄勢待發。

  新羅人見到高大雄偉的唐軍大船,無不驚嘆。

  按照李旦之前的部署,前幾年,魏元忠已經安排人員收集了海上的氣象信息,如何避開風暴等惡劣天氣。

  等到永昌七年四月中旬,天氣已經轉暖,魏元忠召來幕僚研判,近期海上沒有惡劣天氣,魏元忠當機立斷,三日後發兵倭國。

  等到三日後,只聽唐軍營中一聲炮響,數百艘船隻傾巢而出,密密麻麻的鋪滿了海岸,直撲倭國,打算在距離最近的倭國九州地界登陸。

  其實,唐軍剛開始在新羅集結,便已經被倭國潛伏在新羅的細作探查到了,並火速傳回倭國國內。

  倭國此時的所謂天皇名叫鸕野贊良,是個女人,歷史上稱作持統天皇,也叫野姬天皇。

  鸕野贊良雖是女子,但是性格積極進取,沈沉大度,頗具謀略。

  當她得知唐軍集結在新羅,欲進攻倭國本土之時,也是一驚,連忙召集群臣商議。

  畢竟倭國此時舉國也不過三百五十萬左右的人口,由於倭國的生產力低下,也養不起太多的兵力,舉國之兵不過三十餘萬,而且倭人身材矮小,戰鬥力也不及戰鬥力強大的唐軍。

  小小倭國與龐大的大堂相比,無異於芻狗與大象的區別。

  大殿上,氣氛有些緊張。

  「據報,唐軍集結近十萬大軍,戰船數百艘,欲發兵來攻我國,諸位有何應對之策?」鸕野贊良沉著臉問道。

  大臣們突聞此消息,倒也是一陣慌亂。

  就在此時右大臣多治比島站出來進言道:「天皇陛下勿憂...九州的防禦尚在,唐軍才十萬人,現在只需調集全國將士前來抵禦,勢必將唐軍擊敗,葬身大海...何足懼也...」

  唐軍之前還未曾有過攻打倭國本土的記載,而且白江口之戰,倭國失敗之後,擔心大唐和新羅聯軍趁勢進攻倭國,他們在九州之地的岸邊布下了很多防禦設施,用來抵禦唐軍的登陸,所以多治比島才這樣有信心的言道。

  此時身為中納言的藤原不比等也站出來言道:「我贊同右大臣的看法,自古以來,中原就沒有能攻入我國的先例...只要我們做好了防禦,就不用害怕唐軍來襲,況且唐軍才不足十萬大軍、戰船四百艘而已...」

  隨著多治比島和藤原不比等之言,鸕野贊良和一眾朝臣全部點了點頭,感覺他們分析的有道理,信心倍增。

  「對...咱們有大軍三十萬,大小戰船千餘艘,是唐軍數倍,而且占據島上陸地,又熟知地形,而且以逸待勞,豈會怕了區區數萬唐軍...」

  「對...我們也曾與唐軍交過手,沒什麼好怕的,乾死唐軍,讓他們有來無回,葬身魚腹...為白江口死去的祖輩報仇雪恨...」大臣們都像打了雞血一般。

  「既是如此...傳本天皇之令,任命多治比島為主帥,藤原不比等為副帥,立即召集大軍,徵集戰船,去往九州防禦...」鸕野贊良當場下了旨意。

  「嗨...臣等遵旨...這一次一定要讓大唐付出血的代價,讓大唐長長記性,以後不敢再對我日出之國有任何覬覦之心...」多治比島既狂妄又頗為自信的言道。

  倭國的行動倒是迅速,各地接到旨意之後,紛紛領兵前往九州。

  倭國舉國不過三十萬之兵,地方上留下一部分守兵之後,很快就有二十多萬大軍趕到了九州,看起來是想給唐軍迎頭一棒。

  等到魏元忠從新羅出兵,倭國已經在九州以逸待勞、嚴陣以待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