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宋的司法精神
2024-07-11 02:20:19
作者: 楊氏良家子
民情洶洶,輿論譁然。
為官者,中和民意以安四鄉。
如今這種情況,如果上面的官員還認為能一句自殺而糊弄過去,簡直是自欺欺人。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趙桓鄭重的看向其中,有冤假錯案不可怕,只要能糾錯,整個社會還在有序運轉。
最怕的就是「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
這是俄國最有良知的作家,索忍尼辛對腐朽黑暗帝國最精闢的總結。
把下民易虐闡釋的淋漓盡致。
台上官員正在低聲左右交流案情意見。
趙桓轉頭看向魏勝,問道:「對這案子你怎麼看?」
魏勝果斷說道:「那位判案的肅寧知縣完了,國家有律法制度,容不得有人隻手遮天。台上的官員就算跟他是親朋故交也不敢冒大不韙公開救他。」
賀擒虎問道:「為什麼?台上的都是清官大老爺,能為民做主?」
趙桓看了他一眼,說道:「你一個鬼神辟易的猛士,居然還相信為民做主這一套?」
賀擒虎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按諸夏上千年傳統,底層百姓都把自己的全部寄託交給了為民做主的清官。
但他很快就想到了,當今官家最討厭這一套。
他甚至不願世人誇他一句明君。不期望百姓把期望寄托在英君明主身上,自然也非常厭惡父母官為民做主這一套。
魏勝執掌了皇城司,對人心、輿論要比賀擒虎更加了解,他說道:「國家奉行的是道德法制。即良法不悖乎人情。所以,你可以不相信任何官員,但可以相信豪強劣紳或許能猖獗一方,但絕對無法抹黑整個國家的正義與公道。」
「也就是如果天下人都覺得這件事錯了,這名官員違法了,那這名官員一定會被問罪問責。」
趙桓點頭表示讚許,任何魑魅魍魎都無法露形於陽光之下。
相比較於靠所謂「清官」為民做主,趙桓更傾向於依靠制度,由民做主。
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道德是高標準的法律。
大宋的官員大都出身於平民之家,鮮有是王侯貴胄之後,趙桓相信他們的道德、法律觀念跟普羅大眾不會差別太大。
那所謂的為民做主,如何比得上由民做主?
大宋不是人間理想國,只要是人統治的國度,都免不了會有黑暗腐敗。但貪污腐敗一定要暗中進行,不被人所發現。
一旦暴露在公眾面前,就沒人敢違背公序良俗,冒天下之大不韙,指鹿為馬。
大宋或許有隱藏的黑暗,但絕不至於墮落到索忍尼辛所形容的那種模樣,黑暗腐朽的讓人絕望。
這一點,趙桓還真的要稱讚儒家。
在社會治理方面,儒家一直提倡道德導向型社會。
哪怕是制定法系,中夏法系也是遠不同於後世的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
公道人心,倫理道德,在司法中具有無與倫比重要的影響力。
在這種影響下,台上官員很快達成跟外面百姓一致的看法:「此案有違基本的人倫是非,有悖於國家司法公正,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我朝超世之文豪蘇軾曾言,雖官守有限,不獲趨外庭以稱觴,而民意所同,亦能抒下情而作頌。(也就是與百姓意見一致,才是社會安定和諧的不二動力)」
「故經過我等探討,認可宋提刑之言,肅寧知縣之判決悖義違法!」
不論台上官員內心究竟如何想,這一刻他們表現出來的都是大義凜然,公正無私,頓時引起台下大量百姓的稱讚。
而台下年輕的提刑官則是真的英氣勃發,有一腔熱血和公正繼續說道:「經下官核查,在肅寧縣有一位衙內,名叫吳亮,乃是官宦之後,仗恃著做過戶部尚書的父親餘蔭,貪酒好色,胡作非為。」
「而肅寧縣知事正是他父親的門生,而且為官不正,往往使作奸犯科者逍遙法外,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巧合的是,莊漢李術自殺後第二天,其新婦李王氏就住進了吳亮府中。」
此時坐在主審台上的一名官員開口,說道:「本官有異議,按我朝司法公正,疑罪從無。即便李王氏當日便搬進吳亮府中,亦不能判定吳亮有罪。」
賀擒虎氣的握拳,說道:「這官員是瞎了眼嗎?李術被人用刀殺害,又偽裝成了自殺的模樣。次日其新婦李王氏就搬進了吳亮府中。誰獲益,誰的嫌疑最大,不是吳亮,又能是誰?」
一旁圍觀的百姓都已經見怪不怪,說道:「官官相護罷了,這吳亮在事發後,花了一大筆錢財,在衙門上下打通關節,於是一樁命案,就草草了結。不但逍遙法外,還享盡艷福。這已經是第三次審了。如果這次再審不過,這吳亮就要無罪釋放了。」
「果真如此?難道就任由他們無法無天?」賀擒虎一點就炸。
旁邊一位老翁呵斥道:「別信口開河,這是律法公正。任何人都有三次翻供機會,不會一審直接定刑。」
魏勝點了點頭,對趙桓介紹道:「也不能說就是官官相互。按我朝審判流程,提刑官審過犯人後,根據證言、證物、勘驗結果、供詞等各類證據排除合理懷疑、確認犯罪事實。被告人簽字畫押後,就可以進入覆核階段了。」
「此階段的提刑司官員,無需避嫌。甚至可以是犯人的親朋故舊,向其覆核覆核案情,詢問供詞是否屬實,有沒有刑訊逼供、屈打成招。如果有,則退回上一步,更換主審官重申;」
「這位官員主張疑罪從無,是律法公正體系內的一環。」
趙桓抱著胳膊看向堂內,對大宋律法體系的完善十分讚嘆。這個措施這一刻雖然偏袒了罪犯,但將來也勢必能庇護一位清白的平民不受冤枉。
法律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所以大部分人還是能公正看待官員的秉公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