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帝王的沉淪> 第87章 李佖論戰

第87章 李佖論戰

2024-07-08 04:36:37 作者: 煢煢先生

  可這次面對魏國大軍壓境,君臣二人也只能暫時摒棄前嫌,通力合作。

  劉駿發問,李佖也不矯情,立馬就講出了自己的退敵之法。

  李佖認為,首先此戰避無可避,死守江陵,固然唐軍勝算極大。但龜縮不出、困守孤城,實為下策。如此作戰,哪怕是到最後,唐軍能依託江陵城堅,拖垮敵軍,卻也一樣會失去歸、峽二州。

  到時,在荊南大概率就會形成,唐占江陵、魏奪歸州、周得峽州的三足鼎立局面。

  而在丟失了歸、峽二州之後,唐軍則是進不能攻取川蜀、關中這等富庶之地,退則又必失江陵,江陵若失,沿江的唐軍腹地,也會陷入敵人的兵鋒之下。

  彼時陷入兩難的境地的唐軍,只能通過不斷增兵江陵,與魏、周兩國比拼國力。

  這樣的局面,對於尚未恢復元氣的唐國來說,顯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李佖的意見是讓劉駿先發制人,兵出上庸,把戰火主動引到魏國境內。

  此話一出,在殿內瞬間便引起了軒然大波。

  可還不待眾人反駁,就見李佖繼續侃侃而談道。

  「諸君皆以為,敵強我弱,佖以為實則不然。」

  然後李佖又詳細,與眾人分析了自己眼中的敵我態勢。

  「魏軍雖然勢大,然其國境狹長,南北縱橫千里,與之對比,魏境東西縱深空間,則明顯不足,人口相對稀疏,所以宇文邕要想召集十萬大軍,以及配套的青壯、民夫。

  那麼佖以為這十萬大軍,一定是由川蜀駐軍和西北邊軍,加之興慶府的禁軍組成,然後再匯聚在上庸,與韋孝寬合兵一處,再侵荊南。對於魏國來說,依照此法,就近聚兵,則會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此法必是宇文邕聚兵的不二之選。

  但蜀道自古難行,魏國西北邊軍駐地又距離荊南過遠,如此一來,宇文邕要想把這十萬大軍徹底帶到荊南,起碼也得一個來月的時間,並且我從行軍速度上來推算,蜀地駐軍,到達戰場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晚一些。

  而我軍主場作戰,從江陵繞過上庸,最多也就不過十日左右。如此一來,有著時間上的優勢,我軍也就有了操作的空間。」

  劉駿聽李佖說完,頓時就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其實劉駿的想法也和李佖差不多,他想的也是在魏境作戰,禦敵於國門之外。

  但行軍打仗畢竟不是劉駿一個人的事,最忌諱的往往就是為帥者的獨斷專行,劉駿是在這一方面吃過虧的,所以劉駿今天才會在這裡召集眾將,共同商量行軍戰略。

  倘若無一人支持外線作戰的方法,那麼做為皇帝的劉駿,他是絕不會一意孤行的去那麼做的,甚至可能連提都不會提。

  畢竟皇帝這個角色,和將軍其實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倘若只是,單純的為將、為帥?

  那麼這場戰仗,劉駿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管他是「千里奔襲」還是「據城而守」。

  大不了就是打敗了,最壞的結果,也就是戰敗、議罪身死而已。

  可一旦劉駿身為皇帝,那就不行了。

  就眼前這種劣勢仗,無論換誰來打,哪怕是「孫武在世,白起復生。」他也不敢在打之前,就百分百斷定自己有必勝的把握,劉駿亦是如此。

  做為皇帝,劉駿的確有在戰場上,隨心所欲的指揮戰爭資格,可若劉駿一意孤行,打得好那叫「聖心獨裁、英明神武」。

  但是要是萬一出現差錯了呢?

  在天下人的眼裡,劉駿立刻就會變成「剛愎自用、昏聵無能」的昏君。

  接踵而來的便是威望不存、權勢不在。再往嚴重了說,就是像隋煬帝、苻堅那樣國滅身死也不足為奇。

  而這種代價,恰恰是現在劉駿所承受不起的。

  所以,此戰兇險,無論劉駿有什麼想法,他都必須得借別人之口,才能把這個主意給說出來。

  如此一來,方能把他自己給摘得乾乾淨淨,倘若萬一真的用兵失利,那也是李佖讒言誤國,而不是他劉駿的問題。

  (解釋一句:各位看官老爺,看到這千萬不要覺得主角涼薄,不肯替下屬擔責任,淨想著自己甩鍋,我這也是翻閱了大量史書之後才總結的。

  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嘉靖帝朱厚熜……還有好多歷史上所謂的明君,他們都是這麼做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