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2024-06-01 09:17:47 作者: 無助的張阿四

  在尋找墓室入口期間,一直有很多考古和歷史學家都跑來勸郭放棄,可是郭卻異常堅持,對於所有的勸告全都置若罔顧。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郭成功挖開了明定陵,據記載當時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

  然而在明定陵被挖開的同時,地宮密閉的空間接觸到外界空氣的瞬間,明定陵之中很多古代的字畫、絲綢等文物在眨眼之間化作了飛灰,帝後的屍體也被這些人從棺槨里扒出來,將身上的陪葬品掏空後就那樣扔在一邊,這次挖掘給皇陵帶來了巨大破壞。

  郭也因此事而遭到國內外的嚴厲指責,國家迅速採取了應對措施,下令從此禁止挖掘皇陵。

  你以為郭會就此作罷?那真是太高估這個王八蛋的道德水平了,郭竟然很快又提出了挖掘明長陵的提議。

  而郭其人為什麼執意要挖掘明皇陵呢,明明知道會損壞皇陵東西,還要繼續挖掘,恨不得把明朝的皇帝拉出來暴屍呢?這就要說起郭這個王八蛋的祖宗了。

  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的成帝之路是眾人皆知,他的初期發展自然是少不了老丈人郭子興的支持,郭子興把自己的義女馬皇后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也老丈人去世之後追封為滁陽王。

  朱元璋是什麼人,一塊打江山的兄弟有哪個能善終的,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老丈人既然去世了,那也肯定不用客氣,郭子興的兩個兒子被朱元璋以謀逆的罪名給處死。

  郭子興的一個小妾還偷偷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被發現後,馬皇后苦苦哀求朱元璋,於是也放過了這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就是郭這一派的祖先。

  姓郭的這不就是明擺著打著考古的幌子,來報自己家族的仇嗎?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從他對待帝後的屍體態度就能看出是一個公報私仇的小人。

  還有四九城是誰建的?那還不是老朱家二代目人稱朱迪的明成祖修建的嗎?

  郭不但要挖老朱家的祖墳,而且還要拆老朱家的城。

  「那些人腦子真的有坑,那麼多雄偉的古城牆拆掉,成為一個完全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以後也要遭到無數人的唾罵。

  1952年的時候,那麼多大學都能夠遷移到鳥不拉屎的海淀村,當時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議為什麼不能通過。

  行政中心就是不遷移到西部的石景山地區,也可以向通縣的那邊農村遷移嗎,那裡還有大運河呢。!」

  婁曉娥鬱悶的說道。

  「郭乾的缺德事多的去了,拆城牆挖皇陵那個不是他提議的,也是一個十足的渣男。

  當年1911年的時候張瓊華21歲,正待字閨中,郭19歲,正在成都上中學。一日,張家來了一個親戚,給張瓊華做媒,介紹的對象就是郭。

  但是郭對張瓊華並不感冒,自然他也就對她沒什麼感情,在完婚之後幾天郭便前往了東瀛進行留學。

  1939年2月,已是身居高位的郭,帶著他年輕漂亮的第三任妻子回鄉探望臥病在床父親。

  張瓊華也是一生中第二次見到自己的丈夫,距離結婚時第一次相見,隔了28年的歲月。

  現在已經過去了61年的時間,郭留下了髮妻張瓊華一個人在老家照顧他的父母,而張瓊華也守了61年的活寡。

  郭在自傳題材小說《黑貓》中,形容自己和張瓊華的婚姻:『就好比隔著口袋買貓,說好是白的,拿回來打開一看,卻是黑的。』他把娶妻比喻成買貓,把結髮妻子張瓊華比喻成『黑貓』。」

  「想起讀過的那些文章,我都感覺……」

  婁曉娥鄙視說道。

  「不是感覺,而是就是!!!」

  張忠華不屑的說道。

  「對了,還有一件事兒,亞聯社四九城分部傳來消息。就在前幾天,一場熊熊烈火將舉世聞名的峨眉山金頂全部廟宇化為灰燼,燒毀銅門、銅壁、銅碑、銅塔,銅爐、銅瓶、銅鏡難計其數;燒毀象牙佛、錫連燈、磧砂佛經書、古代名人字畫等大約8972件;一個永德和尚,也葬身火海。

  《北隆藏經》在全國只有兩部,而金頂廟裡珍藏的這一部是最齊全的,一共7600本,直接就被一把大火燒為灰燼。

  不過還好,亞聯社提前拓印了一份放在了華萊塢的峨眉派之中,否則的話,這部經典也就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張忠華想到這些也是有些唏噓,他覺得在國外購買的古董還是留給自己建超級博物館之中吧!

  交上去是真心不敢,不管是保存條件不足,還是工作人員偷偷用假的替換真的,然後賣掉都會造成大量的文物損失。

  張忠華還準備等風聲松一點,就大量從老家收購各種文物,不過他在老家的留的人也一直趁著古董文物還是白菜價的時候秘密收購文物。

  「唉,這些跟對於文物的保護工作也太不重視了,四九城那邊就有不少的老建築也是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另外四九城的一些老字號的餐廳也都斷掉了傳承,真是太可惜了。

  亞聯社傳來的四九城的照片中變化實在是太了,這才幾年啊,有些地方我都快認不出來了,還有就是天安門在1969年時候也進行了重建,以後對於老四九城也只能在照片裡回憶了。

  四九城飯店那裡也開始進行重新擴建,王府井那邊的古建築也都拆了不少,東單那邊的變化也不小,很多古建築也是因為擴建被拆除了。

  現在的四九城是徹底煥然一新了,以後會越來越新啦。」

  婁曉娥想起亞聯社傳回來的照片中大變樣的四九城有些難過,不知道南鑼鼓巷哪天會被拆掉?等下次回去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熟悉的景象了。

  「1969年的時候,那會兒還有時間重建天安門呢?我記得那時候四九城不是差不多是一座空城了嗎?」

  張忠華有些差異,這個事兒他還真不知道,而且他對於四九城拆拆建建的事兒一點也不感興趣,所以對於亞聯社傳回來的這種消息沒有關注。

  而且當時玉皇集團的事兒確實也很多,亞聯社也是在是1969年之後才真正的進駐四九城,當年的事情還是從亞聯社那裡了解了不少,但是張忠華並沒有過多關注。

  「亞聯社傳回來那麼多消息你都在關注什麼?雖然轉移了很多人出去,但是還沒到空城那麼誇張。

  當時雖然外遷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大部分市民也都搬到了防空洞,並沒有離開四九城,每天該上班的還是要上班的,該逛街逛街。

  不過老家那邊當時的局勢確實比較緊張,從4月份的時候就提出了要準備打仗的號召,超過百萬的軍隊也都駐紮在東北,枕戈待旦;

  8月份的時候,四九城大批的政府機構人員被精簡疏散,離開四九城到各地的『五七』幹校;

  10月份的時候發布了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的緊急指示,也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四九城的機關團體單位的搬遷撤離。

  1965年的時候四九城當時四九城共有高校55所,一年的時間,有31所學校在四九城消失,搬遷到了全國各地。

  1969年秋,原有的55所高校中,炎夏科學技術大學、四九城農業大學、四九城地質學院、四九城礦業學院、四九城石油學院、四九城鐵道學院、四九城林學院、四九城建築工業學院、四九城輕工業學院、四九城機械學院、四九城電力學院、四九城水利水電學院、四九城農業機械化學院等十三所高校遷出四九城,外遷至陝省、彩雲省、川渝省,冀州、齊魯省、湘南省、鄂北省、皖省等地。

  還有一部分學校,比如炎夏人民大學、炎夏醫科大學、四九城政法學院、四九城對外貿易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四九城商學院、四九城經濟學院、四九城廣播學院、四九城氣象專科學校、四九城外語專科學校、四九城戲劇專科學校不是被撤銷就是停辦,一直現在還沒恢復。

  東北那邊的高校也都是紛紛外遷到各地,實力最強的哈爾濱工程學院更是被拆分成十幾所學校分散到各地,現在被留在地方回不去了。

  像炎夏科技大學本想遷至豫州省省NY市,四九城地質學院有意落戶豫州省平頂山,四九城礦業學院都有意落戶母校豫州省焦作,可惜都被拒絕。

  冀州省距離四九城太近也很悲劇,當時四九城電力學院和四九城水利水電學院搬遷至冀州邯鄲,現在又搬回了四九城。

  其實最慘的不是豫州省,而是贛省,當初贛省可是接納了華清大學、四九城大學、炎夏人民大學,妥妥的頂級高校集中地。次年,這些大學的分校剛剛建成就重新遷回了四九城,讓贛省白高興一場。」

  婁曉娥笑著說道。

  張忠華聽的也是無語吐槽,四九城農業大學和四九城農業機械化學院合併成炎夏農業大學,四九城林學院也就是四九城林業大學,四九城鐵道學院是四九城交通大學、四九城輕工業學院是四九城工商大學、四九城石油學院是以後的炎夏石油大學、四九城地質學院是以後的炎夏地質大學、四九城礦業學院是以後的炎夏礦業大學、四九城電力學院是以後的華北電力大學、四九城政法學院是以後的炎夏政法大學。

  這次京校外遷有不少省市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不少回遷到四九城的大學也開始了兩地辦學,當然皖省成為最大的受益省,也是頗為幸運。

  當時炎夏科技大學預備搬遷後,就分為兩隊,前往鄂北省沙市和豫州省南陽尋找合適的搬遷地址,可惜都遭遇了拒絕。

  這兩隊回到四九城後,炎夏科技大學再次派出了兩隊,讓他們前往贛省省和皖省省考察選址。

  當時贛省已經接受了華清大學、四九城大學和人民大學,明確拒絕炎夏科技大學落戶。

  來到皖省的另一個小隊在皖省得到的熱情招待,炎夏科技大學就遷往了皖省省的AQ市,但是由於安慶辦學條件過差,也就將炎夏科技大學遷往合肥。

  炎夏科技大學的搬遷過程中,運貨量足足達到了865噸,裝運出書籍、器材等物件一共35000多箱,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的校舍給炎夏科技大學的師生使用,滿滿的都是誠意。

  炎夏科技大學剛在合肥落戶,其他大學也都開始陸續回遷四九城,但是炎夏科技大學也永遠留在了合肥。

  炎夏科技大學被無數的城市拒絕,來到了皖省之後受到了無比熱情招待,現在轉頭拋棄皖省搬回四九城這還是人幹的事嗎?

  還有就是搬遷過程中損失了近三分之二的器材用具,流失了一半以上的教師,真的頂不住再次搬遷。

  後來眼瞎了科技大學在皖省一待就是幾十年,而皖省也是仗義,為了留住眼瞎了科技大學是要地給地,要錢給錢,要福利給福利,要政策給政策。

  這次1969年四九城高校外遷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少的大學被撤銷或者停辦,損失了大量的人才。

  學校的教職員工陸續被分配到不同地區的不同工作單位,有的教師在幹校一去達五六年之久,還有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中斷或放棄了專業。

  這些大學要是沒有返回四九城,而是都留在各地也是發展平衡許多,畢竟每個遷到的城市也都是經過多方面選擇的。

  尤其是冀州省,簡直就是一個悲劇,未來唯一的一個211大學也是在津門,同時省會更是數次遷移,去年才徹底把省會定到史家莊。

  建國後,冀州省的省會是保城(這地方我住了十幾年)。

  1958年開始,天津發展迅速,冀州省會從保城遷到了津門;

  1968年,毛熊關係惡化,再次把省會從天津遷回保城;

  1968年,冀州省把省會遷到華北鐵路的中心樞紐史家莊。

  後來周先生批示冀州省政府,要求省會就定在史家莊,不要再提搬遷的問題,這才終結了冀州省會搬來搬去的混亂局面。

  要是從晚清開始細算,冀州省會搬遷了將近20次,也是最會折騰的省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