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寒門首輔>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一代新人換舊人 【4000字二合一大章】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一代新人換舊人 【4000字二合一大章】

2024-05-24 09:48:11 作者: 一袖乾坤

  李西涯致仕,謝四明接任。

  大明首輔大學士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雖然其中也有一點小插曲,但總得來說並沒有產生大的影響,屬於可控範圍內。

  值此革舊鼎新之時,滿朝官員都對新首輔送上了祝賀。

  不管是六部尚書,還是都察院都御史,亦或是科道言官,他們極盡溢美之詞將謝慎捧成了千古明相。

  這和楊一清發難時百官的沉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時文官們大多是一種看熱鬧觀望的態度。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站隊,要等到一方顯露出勝勢再做決定。

  這其實是官場生存之道,無可厚非。畢竟除了親娘老子沒有人會無私的站在你的背後。

  重要的是這些官員能夠真正支持謝慎的新政,為大明改革出一份力。

  能做到這些,謝慎就很滿意了。

  至於楊一清,沒有人會在意他的死活。

  流放瓊州府那等蛇蠍遍布之地基本宣布楊一清官場生涯的結束。文官們談起這位昔日同僚時最多也就是感慨幾句。

  沒辦法,跟誰斗不好偏偏要和天選之人斗,那不是找死是什麼?

  按下這些且不提,卻說三年後也就是正德八年,土豆和玉米在大明兩京十三布政司全面推廣種植。

  經過三年的努力,大明百姓們終於接受了這種外來新作物。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大明百姓尤其是莊戶人特別守舊。

  對舊的東西極為堅信,而新的東西要想被接受需要極大的努力。

  再加之皇權不下縣,大明政令最多傳到到縣一級。

  再往下,僅僅靠官府是推行不下去的,需要地方族長的配合。

  這樣一來,便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交易,複雜程度遠超常人想像。

  當然,真正種植後,百姓們嘗到了好處接下來不用官府倡導他們都會主動進行種植。

  這對大明可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明朝最終亡國就是因為土地兼併太過嚴重,絕大多數土地和財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

  這種不正常的貧富差距自然引得窮苦百姓心中不平衡,被有心人一忽悠就揭竿而起,與朝廷拼命了。

  再加上北面有個養寇自重的李成梁,本以為一切盡在掌控,結果玩脫了把女真人養肥被一波平推亡了國,實在是太悽慘。

  現在好了,有了高產糧食解決了吃飯問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了。

  明代的百姓其實和歷朝歷代的一樣,都十分馴順。只要讓他們能吃飽飯不餓肚子,就不會扯旗造反。

  畢竟誰也不想過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提心弔膽的日子。

  當然,土地問題才是根本,僅僅解決糧食問題而不解決土地問題遲早還會出問題,只不過矛盾爆發的會更慢一些。

  這也是謝慎極力推行改革的原因。

  相較於新作物的種植,遇到的阻力更大。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土地是縉紳地主的命根子。改革就是拿刀在他們身上割肉啊。

  但是這肉不割又不行,不割這肉大明朝就會生瘡腐爛,最終轟然倒塌。

  謝慎的方案很簡單,那就是將所有寄掛在大戶家的田產重新歸還給原主人。至於貪官犯官的土地則進行均分。

  全國範圍內的土地清丈是進行這一步的基礎。當然,寺廟道觀名下的土地是重點清查的。

  均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便是糧稅改革。

  大明還是一個農耕社會,故而糧稅是歲收的重要來源。

  雖然商稅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沒有人敢動糧稅,因為這是國本。

  謝慎卻毫不猶豫的動了。

  因為他明白糧稅不動,大明的硬實力很難有大的發展。

  謝慎的糧稅改革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廢除人頭稅。

  這個方案剛一提出時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所有文官的反對。

  畢竟封建王朝兩千年來都是收的人頭稅,就這麼廢除風險實在太大了。

  其實這也在謝慎的意料之中。

  畢竟張江陵推行一條鞭法時就遭到了強烈的牴觸,在地方上甚至無法推行。而謝慎的這個廢除人頭稅顯然比一條鞭法還要徹底。

  但謝慎卻並不擔心。因為天子堅定的支持他。

  新政規定,沒有土地的百姓不必再繳納糧稅,等於解放了這一部分勞動力。可以讓他們全身心的投身於手工業、商業等行業。

  要不然,只要家中有男丁便要交稅,不管是交實物稅還是銀兩都極為不公。畢竟有的百姓已經不事農桑,改做他行。

  這一改革避免不了陣痛,但只要挨過去就會對綜合國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與其一直被糧稅折磨還不如狠狠一刀切下去來的痛快。

  當然,直接徵收銀兩也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容易囤貨居奇,容易鬧糧荒。

  故而謝慎並沒有強行規定必須繳納銀兩,而是讓百姓們自由選擇,可以交糧也可以交銀。

  這樣一來就趨於一種平衡,鬧糧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不過謝慎新政中有一點卻是和張江陵的一條鞭法一致,那就是用交銀替代徭役。

  這一部分由朝廷撥銀僱傭職業役工來做,算是社會分工的細化。

  對這一點老百姓自然是舉雙手贊成的。徭役太苦了,而且徵發是隨時的。有時正是農忙卻要徵發徭役修築河堤,你是去還是不去?

  去吧沒人在地頭勞作。不去吧是拒絕徭役,是要被拿到官府大板子打屁股的。

  現在好了,朝廷規定你只要出一份銀子就可以免除徭役,由專門的雜役來做,百姓們自然拍手稱快。

  當然這也有問題,那就是全國雜役有限。如果遇到大的工程,僅僅靠現有的雜役是不可能完成的。

  這時候便需要臨時徵募。

  不過朝廷對這部分徵募者也是發銀錢的。

  等於特殊情況下百姓從之前的無償白干變成了有償勞動,心裡肯定平衡了許多。

  乍一看來,謝慎的新政腦洞大開,其實都是根據實情制定的十分務實。

  百姓們從牴觸到接受,再到歡迎也體現了心態變化的過程。

  ......

  ......

  大明朝從來不缺少誇誇其談的清流,但卻太缺能夠塌下心來好好做事的實幹家了。

  這也是張居正能夠獲得那麼高歷史地位的原因。

  當然謝慎不會走張居正的老路,要想新政能夠推行下去獨攬大權是行不通的。至少要讓朱厚照在改革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

  唯有如此,年輕的天子才會有欲望繼續改革下去。

  這當然也是心理學的範疇了,政治本身就是不斷博弈不斷妥協。只有一方受益,是不可能長久的。

  改革家要有堅定的決心。改革家同樣要有一套用的趁手的班底。

  謝慎現在可以倚重的人不多,也就是王守仁、顧鼎臣、唐寅三人耳。

  但只要這三人能夠各司其職還是能夠應付可能出現的麻煩的。

  人其實是一種十分奇特古怪的生物。

  往往前一刻還堅持一種見解,但經過某事後態度會發生極大的轉變。

  就比如之前推廣種植的玉米、土豆。在推行之前,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反對之聲不絕於耳。可是謝慎堅持推行,秋收之後所有人都傻了。

  這種新的糧食實在是太高產了,味道還不賴,不種植豈不是對不起自己?

  謝慎其實更多的充當的是一個引導者角色,給大明指引一條最適合的道路。

  但是這個角色同時很危險,必須小心反對者的反攻倒算,畢竟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被合而擊之也未可知。

  謝慎既然致力於改革就已經下定了決心。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

  所以他絕不能失敗,絕不能有危險,不然他最珍愛的家人的性命都會受到影響。

  如今王守仁被提拔為兵部尚書,顧鼎臣是次輔兼著戶部尚書。謝慎是首輔,同時兼著吏部尚書。

  唐寅則是禮部左侍郎。

  六部中最重要的四部都是自己人,推行新政自然不會有太多掣肘的地方。

  至於刑部和工部倒是沒有自己人,不過這兩個地方都不是最緊要的部門並無大礙。

  這日朝議過後,朱厚照留下了謝慎、顧鼎臣、唐寅、王守仁還有工部尚書劉冉。

  天子十分關心陵寢的修建一事。登基之初就命令工部前去勘察。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帝陵的修建工作一度擱置。

  現在一切步入正軌,朱厚照自然又想起了這事,招來內閣班子前來詢問。

  在場五人現在全部是閣臣。

  處了謝慎和顧鼎臣外,其餘都是群輔。

  按照入閣時間來排,王守仁早於劉冉,劉冉早於唐寅。但實際上三人都未加大學士頭銜,只是參預機務。

  朱厚照清了清嗓子道:「劉卿啊,陵寢修建現在進展如何了?」

  陵寢修建自然是工部的活,劉冉責無旁貸。

  他沖朱厚照拱手行禮道:「回稟陛下,地宮已經修建好了正殿,中殿,後殿。現在只剩下左右兩配殿了。」

  謝慎心道還好明代陵寢都修建在昌平天壽山不用太考慮風水問題。不然以朱厚照的性子光考察風水估計就得用上十幾年。

  謝慎畢竟是穿越者,對於修建陵寢這種事情一直都是比較反感的。

  一來修陵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徵發無數匠人,耗時幾年甚至幾十年。

  有的皇帝一登基就修陵,等到駕崩陵寢還沒有修好。

  而且修建陵寢後為了確保地宮不被發現,都會把匠人活埋在地下,實在太殘忍了。

  從帝王的角度來看這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但不符合人道主義觀念。

  反正謝慎是一定會在這件事上據理力爭的。難道你把修建陵寢的匠人活埋在地下就不會被盜墓了?

  也太小看盜墓賊的專業水準了......

  朱厚照是個好孩子,謝慎相信只要把道理講明白朱厚照是會同意放修建陵寢的工匠一條生路的。

  朱厚照聞言大喜,讚許道:「很好,很好。劉卿辦事果然用心,當賞。」

  劉冉十分得意,拱手道:「陛下過譽了,這些都是臣的本分。」

  他心道好不容易輪到工部出頭,若是再不把握機會豈不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朱厚照被拍馬屁拍的飄飄欲仙,哈哈大笑道:「有功就該賞,朕賞你絹布三百匹,黃金千兩。」

  這是極大的賞賜了,劉冉激動的推金山倒玉柱跪倒在地,山呼萬歲氣氛十分和諧。

  可就在這時謝慎清了清嗓子道:「修建陵寢固然重要,不過陛下還是應該把精力多放在政事上。」

  嘖嘖,這話也就是謝慎敢說,要是換了別人說不定就被拉出去廷杖了。

  君王威嚴可是不容冒犯的,哪怕你是重臣高官。

  「哈哈,先生說的是。不過最近國泰民安,祥瑞頻現也沒有多少需要朕勞神的地方吧?」

  朱厚照這話倒是不假,這三年來大明風調雨順,竟然沒有發生一次旱災、洪災。這對於幅員遼闊的大明來說是極為罕見的事情。

  加之新政推行,國庫稅收增加,新軍操練步入正軌,大明儼然一副中興的架勢。

  也許是為了借這股春風,各地都頻報祥瑞。什麼靈芝啊,白虎啊,仙鶴啊都爭搶著冒頭。

  朱厚照畢竟是年輕人虛榮心是很強的。

  看到祥瑞頻現,理所當然的把其歸功到自己身上。

  謝慎覺得自己有必要對他指點教育一番,不然朱厚照的尾巴還不得翹到天上去。

  正所謂楚王好細腰,若是朱厚照的態度不改一改,這祥瑞恐怕還會不斷的出現。

  「陛下,祥瑞之事不可偏信。有的也許確實是真的,也有的是當地官員編造出來的。陛下應該重瞳親照善於分辨。」

  其實祥瑞這玩意你說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你說它是假的它便是假的,實在沒有什麼定論可言。

  但說話也是要講究技巧和藝術的。

  雖然在謝慎看來祥瑞基本都是炮製出來的。但不能這麼說啊。不然皇帝陛下豈不是很沒面子。

  也只好真真假假摻和著說了。只要能夠起到規勸的效果,這番話就沒有白說。

  ......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