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恐怖靈異> 調教大宋> 第7章 宋之疾

第7章 宋之疾

2025-03-21 04:27:32 作者: 蒼山月

  第7章 宋之疾

  心裡惦記著六嬸去張家提親是否能成,馬氏夫婦整個早上都是心不在焉。

  唐奕見他們也無心照顧買賣,乾脆提早收檔,隻賣了五鍋就收了,三人索性坐在店裡大眼瞪小眼,等著六嬸回來。

  辰時都過了也不見六嬸迴轉,另一個意料之外的人卻進了唐記。

  「老人家,怎麼是您?」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唐奕一見來的那人就迎了出去,正是昨日那位儒風老者。

  老人一笑,「怎麼不能是我?」

  唐奕撓了撓後腦勺,「能,當然能。隻不過昨天一番狂言氣著了老人家,小子以為老人家再不會登我這小店的門了呢。」

  「好求存異,對事不對人,是為君子也。況且,大郎昨日之語也非狂言,比我這個老頭子看得還要通透喱!」

  「老人家過獎了!」唐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引著老人在店內落坐。

  老人不計前嫌、心胸廣闊,讓唐奕更加的敬佩。

  「老人家,您請稍坐,小子這就親自下廚燒幾道小菜,算是給您賠罪了。」

  老者伸手攔住唐奕,「不用麻煩,老夫不是來吃飯的。」

  「那您這是」

  「我來找你聊天啊。」老人玩味笑道。

  「既然大郎昨日把改革之道說的不可為之,那老夫倒想問問大郎,大宋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唐奕心說,原來是不服氣,又來吵架的。

  其實,唐奕還真想歪了。

  昨天唐奕一番驚世之言噴得老人家一天都沒反過味來,唐奕的鑿鑿之言一直在耳邊轟鳴。

  錯了嗎?

  急了嗎?

  那到底應該如何救大宋於水火呢?

  整整一天,老人家翻來覆去就念叨著這幾句,攪得全家上下一天都憂心忡忡,以為老頭入了魔障呢。

  直到入夜,老頭兒才一拍大腿猛然驚醒:

  光想著那番言語,卻把說這些話的人給忘了。言雖驚世,但猶不如人。別忘了,那唐大郎隻有十四歲,十四歲就能洞悉天下,那將來還了得?

  所以,今天老人家處理完一些瑣事就直奔唐記,要再會一會這唐大郎。

  「大宋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老人家此問更多的是考校之意,並非義氣之爭。

  見老人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自己,唐奕不急著回答老者,而是叫馬伯切了一盤滷肉,上了些泡菜、涼拌,又拿出好酒給老者斟滿。

  「昨日攪了老人家的食興,今日小子再陪老人家喝幾杯。」

  老者不依,「你先答我,再喝不遲。」

  唐奕無奈道:「老人家心繫家國,當真是讓小子欽佩。但國朝所面臨的問題恐怕您老比小子清楚得多,又何必問我呢?」

  老者道:「我想聽你說說。」

  「好吧。」

  「一是土地兼併。「唐奕不再做作,認真答道。

  「這是自秦贏政一統六國,建立起大一統的華夏政權以來,歷朝歷代都面臨的問題。」

  「歷代創朝之初,把土地均分於民,使人人有田種。所以一般來說,隻要開國君王不太混蛋,新朝之初都會迎來一個太平盛世。但是,農耕型社會最顯著的問題就是,農民對天災人禍的抵抗力太低,稍遇年景不好土地欠收,就會導緻農民破產,而唯一能夠維繫生存的,就是質押乃至出賣土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破產的農民越來越多,土地就會逐漸從多數農民的手中聚攏到少數的富戶名下,形成了地主階級。而失去土地的農民隻能依附於地主階級,被迫接受地主階級的剝削,生活更加困苦。」

  「大宋對土地兼併的抑制是歷朝歷代最為寬鬆的,所以大宋的土地兼併問題也是最嚴重的。土地大量的流入特權階級手中,緻使農稅逐年萎縮。」

  老者看了一眼唐奕,笑道:「可是,朝廷的稅收為何不見減少,反而逐年有升呢?」

  唐奕答道:「那是因為商稅的收入漸豐,抵消了農稅的缺口。而且,失去土地的農民一部分依附地主階級,一部分則轉移到工商業之中,進一步緩解了階級矛盾。」

  「而大宋不抑商,使得工商業空前發達,大大緩解了土地兼併帶來的隱患。」

  老者暗暗點頭,「那另一個問題呢?」

  「二是歷史遺留問題而面臨的困境造成的。」

  「哦」老者一聲輕疑。「你倒是說說是什麼問題?有哪些困境?」

  唐奕搖頭一笑,「國朝是採用科舉和封蔭兩舉並行選官。因為唐末武亂天下的緣故,太祖立朝之初唯恐再走回前人老路,所以用文官制衡武將。恐皇權失控,又用士大夫制衡皇權,而官員又是職、權、俸三分而定。這種無處不在的制衡之道緻使官冗難除、職權不明,朝庭做事的人少,看戲的人多,政令難行也成必然,朝令夕改更是常態。」

  大宋從立朝一直到神宗年間,官場的職權俸分離,可以說亂到了極點。

  官員任著兵部的職,管的卻是戶部的事,而領的是中書省的薪水。

  這種看似荒唐的事情,在北宋初期卻是常態,不單軍事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官場一樣是「權不通職,事不通權」。

  「另一個大問題是國都開封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唐奕頓了一下,又繼續侃侃而談。

  「開封地處平原之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若北方來犯,一過國境線就是一片坦途,驅兵不足千裏就能兵臨東京城下。所以,朝廷不得不蓄養重兵戍衛京師,幾十萬的禁軍糧餉平白的耗費在了這一地理劣勢之上。」

  「而兒皇帝石敬瑭把燕雲之地賣給了契丹(石敬瑭認爹的時候,遼國還叫契丹),大宋北地千裏國境亦是無險可守,還是隻能用人去填,進一步加重了兵事的耗費。」

  唐奕兩世為人,在千年後的華夏,爭論最多的就是宋朝。這個華夏文明最巔峰的時代,它既是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幸運的是,它擁有一個自漢唐以來最溫和、最仁慈的統治者。老趙家一家子都是老好人,寬鬆的社會環境,使當時的文化、經濟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不幸的是,這隻溫順的綿羊身邊卻圍著一群惡狼。

  宋朝的國際環境惡劣到了極點,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宋一樣面對如此複雜的邊境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會把自己的國都暴露在狼群之中。

  別看宋都開封貌似深處內地,離邊患甚遠,其實是華夏幾千年文明當中最二逼的首都。

  遼騎若想侵宋,隻要越過白溝河的國境線就可繞過所有的城池和防線長驅直入,從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直達開封城下。

  怎麼辦?隻能用重兵去填。

  仁宗朝,北宋常備軍有一百二十幾萬,多數都扔到了京師戍衛和宋遼邊境上面。如此龐大的軍備,就算再富有的國家也得被其拖垮。

  明朝號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棣定都北京,緊靠北方國境線,看似兇險,但是別忘了,北京有山海關,有萬裏長城,還有燕山山脈。要不是李自成那傻缺逼得吳三桂叛了滿清,就皇太極那點兵力,再給他二十年也進不了關。

  可是開封呢?要險無險,要關無關。

  有人可能覺得,唐奕說的誇張了,那不還有黃河天險呢嗎?

  呵呵,您想多了。

  北宋時期,冬季氣溫比現在低很多,冬天黃河是結冰的。

  當年,遼軍兵臨澶淵,為什麼宋真宗禦駕親征,又在斬首遼國大將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還和遼軍簽下了讓後人詬病千古的城下之盟?

  就是因為事逢冬天,黃河不定哪天就凍上了,宋真宗拖不起了,就連大宋第一鬥士寇準也不敢再拖下去了。

  萬一要是在入冬之前沒能解決遼患,黃河一結冰,遼國大軍就可以繞過澶淵直達開封城下。如果真的發生了,那南宋恐怕要提前一百年落筆史冊了。

  南有交趾諸夷,邊患不斷;北有契丹狼族,虎視眈眈。就連李元昊都能憑著一幫黨項土匪鼓搗出一個西夏國來,時不時在西北搞出點事,再加上一個全-祼的首都開封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大宋不得不在邊境、國都蓄養重兵。

  在後世,許多學者、文青詬病宋朝積弱,養了那麼多的兵還窩囊成那個樣子,誰都能欺負欺負。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客觀的。

  南北兩宋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百分之七十,是歷朝歷代最高的。

  但是,辦法,就這樣,大宋還是被北方遊牧民族給滅了。

  為什麼呢?

  因為全-裸呀!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