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最終決戰(三)
2025-01-12 14:07:55
作者: 飛飛DW
第二十八章最終決戰(三)
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人間。
大地甦醒的消息,早讓春風傳遍了田野。小溪開始「嘩啦嘩啦」地唱歌,好像是為了春姑娘的來臨而歡唱。鳥語花香瀰漫在大自然中,春姑娘為大地繡起了朵朵鮮花,那美麗無比的花兒,在風中散發出無限的誘惑。
河岸上的小樹開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柔軟的樹枝在微風中搖擺。在那斜斜的河岸,廣闊的田野就像披著一層透明的碧紗,好像殘冬的荒涼正在孕育著春天的生機。在泥土中也有點點綠色探頭探腦地冒出地面,這是小草,是幼小的生命!它們給這個春季增添了熱鬧及美妙。
迎接這春天姑娘的卻幾陣是蒙蒙的細雨,舒暢的春風吹拂這千萬條一綻放出綠葉的柳絲。嬌嫩得小草,新鮮的葉子,各色艷麗的花兒,都像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形成淚一個光彩奪目的春天。小燕子也不例外,氣喘吁吁的從北方飛過來,為春天的光彩增添了許多生機。
一對對燕子穿過山川,越過湖面,來到南方,早已筋疲力盡,但感到如此美麗的春天,好像吃了許多巧克力這個東西,變得活躍,有精神。在春天中玩耍,飛過青綠的田野,在水面盤旋,一些玩倦的燕子則站在電線桿那幾痕電線桿上。啊!多麼像一個個可愛的音符,在那五線譜上奏成了還聽得音樂。
也就是在未戰之前,將帥要充分發揮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全面把握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條件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敵我力量優劣,比較戰爭得失,預料戰爭的勝負,從而制定作戰計劃,規定戰略戰術原則,奪取戰爭的勝利。楚漢戰爭中,從戰爭全局的戰略運籌和歷次戰役的具體謀劃,都證明韓信是一位能夠從全局著眼,具有深謀遠慮的偉大軍事家。
韓信具有卓越的戰略稟賦,這一點最突出地表現在對楚漢戰爭起首要戰略指導作用的「漢中策」上。六月,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以「漢中策」對劉邦。「漢中策」實際上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成功的戰略計劃。在這段對話中,韓信對當時雄霸天下、如日中天的項羽提出了「其強易弱」正確判斷,他列舉了項羽在用人、戰略、政策上的種種失誤後,明確指出項羽的缺點正是劉邦應當利用的,項羽目前的這種貌似強大,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是可以打敗的。因此,要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賢將,論功行賞,救濟百姓,收天下人心,取三秦、東向滅楚。這一經國碩劃,卓識偉抱,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根本方略。從楚漢戰爭的歷史進程和最後結局來看,韓信的見識確實高遠而卓絕。
韓信雖然用兵於局部,但他始終高瞻遠矚、胸懷全局。漢高帝二年四月,劉邦兵敗彭城,一些原來歸漢的諸侯王紛紛改換門庭投靠項羽。九月,韓信平定魏地,但戰略形勢仍然十分不利於漢。漢軍正面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滎陽、成皋多次易守。在十分困難的形勢下,韓信估量了當時楚漢雙方的力量對比和客觀形勢,分析了彭城之戰和滅魏之戰的經驗教訓,及時向劉邦提出建議:「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這一計劃的實施,使得整個戰場形勢開始向有利於漢軍而不利於楚軍的方面轉化,對戰爭全局影響極大。此後,韓信揮師北略中原,戰諸侯,服地方,分散牽制了大量楚軍,同時不斷以魏、代、燕、趙、齊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源源不斷地支援成、滎防線,最終擁三齊之地南向進取楚都彭城,從西、北、東三面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項羽則一步一步地陷入漢軍預設的包圍圈之中,雖東擋西殺,亦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終成畫牢困獸之勢,以致於最後敗亡。
在歷次戰役的具體指揮上,韓信也同樣能夠全面分析交戰雙方的實際情況,認真考慮每次戰役對戰爭全局的影響,從中找出致勝之道,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漢高帝五年十一月,劉邦困守固陵。為解固陵之圍,韓信統觀全局,認真分析戰場形勢,他沒有按照劉邦的命令揮師徑馳固陵,而是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作出了占領楚都彭城的戰略決策。韓信率大軍南下,以灌嬰的騎兵部隊為前鋒,乘敵之隙,批亢倒虛,出其不意地直取楚都彭城。韓信占領彭城,頓使楚軍失去戰略依託,人心渙散,項羽極為驚慌,立即解固陵圍兵向垓下撤退。此戰,韓信不徑趨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漢軍之危,又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略,並迫使項羽進入漢軍預設戰場,大大加快了楚漢戰爭的進程。
戰爭是智慧和力量的角逐,決策者先知敵情,取得士卒信仰拱衛之心,這是戰勝攻取的兩大前提。
戰地地形的利害,與戰爭勝敗關係極為重大。孫子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地形對於作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身為將帥只有在戰前進行實地考察,對戰局瞭然於胸,才能駕馭複雜地形,巧於利用。夏陽古渡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夏陽村東,破魏之戰,韓信從這裡東渡黃河,攻占魏都,擊敗魏王豹,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木罌渡」或「淮陰渡」。夏陽古渡是龍門關到蒲津關之間最好的一個渡口,黃河流出龍門峽谷到達這裡,河面開闊,岸低水緩,較易行船,加之這裡有二十里平川,利於軍隊集結,從夏陽渡河是韓信對戰場地理環境和黃河水流形勢進行詳細調查後作出的最合理的選擇。
戰爭是敵對雙方綜合「力量」的較量,這種「力量」是通過一定數量的兵力、武器裝備等部署在一定的空間來體現的。因此,決策者必須在戰前做周密的謀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韓信從被拜為大將開始,率漢軍戰勝攻取,未曾敗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韓信深諳用兵之道,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先計後戰是韓信用兵的基本原則,在韓信指揮的所有戰役中,不論是以寡擊眾,還是以眾擊寡,均是根據具體情況細密謀慮,先有成熟的計謀,然後再付諸實施,未戰即已穩操勝券。臨晉之戰,魏王豹陳重兵於黃河東岸的蒲坂,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企圖阻止漢軍渡河。韓信針對魏軍部署,採用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術,將大量船隻集中在蒲坂對面的臨晉,佯作由臨晉關渡河,主力卻直奔臨晉關上游百餘里處的夏陽,乘魏軍無備,用木柙縛罌缶迅速渡過黃河,直搗魏軍後方重鎮安邑,打亂了魏部署。魏王豹率軍倉促迎戰,結果全軍覆沒。兩千多年前,在既無橋樑又無舟楫的情況下,要率大軍渡過素有天險之稱的黃河絕非易事,而木罌缶取材便利,製作簡易,操作靈活,在當時可以說是再理想不過的渡河工具了。韓信以木罌缶渡軍,這實在是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