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崔浩入獄
2024-12-31 18:32:58
作者: 一葉style
太子東宮,一小黃門飛奔入內報太子道:「太子殿下,南安王拓跋余正在府外欲求見太子。」
太子拓跋晃一怔道:「南安王回京了?他是什麼時候回來的?有沒有去拜見父皇和母后?」
小黃門答道:「太子殿下,南安王剛抵京,尚未安息,先來拜謁太子殿下。」
拓跋濬看著太子道:「父王,南安王未見皇上與母后,先來拜見父王,這似乎不合禮儀,父王還需慎思。」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太子點點頭道:「吾兒所說有理,去回了南安王,就說本太子身體微恙,改日再見。」
小黃門道:「諾!」,正待出殿回絕南安王,馮媛在邊上道:「慢!太子殿下,小女有一言,還請太子殿下三思。」
太子擺了擺手,小黃門退到一邊,馮媛道:「太子殿下,小女聞得南安王喜圍獵、愛字畫、貪遊樂、喜廣交結友。太子殿下不妨召見南安王,邀其出遊天壇。南安王見天壇《國記》碑林,必讚嘆崔浩書法,如此,大事可成。」
拓跋濬驚喜地道:「父王,馮媛言之有理。若由南安王出面,他見碑林所書之事,必心中大驚。南安王為好大喜功之人,必連夜偷偷回報皇上。皇上寵愛南安王,深信其言,則崔浩危矣。」
太子拓跋晃沉吟再三道:「此計甚妙!如此,我也能避免捲入《國史》之禍,更方便以公允的態度為高允開脫。喚南安王進來!」
小黃門應聲而去,不一會,二十多個家丁挑著彩禮進入東宮,南安王拓跋余春風滿面地迎上前,拜見太子殿下。
兄弟倆互相施禮後,太子拓跋晃言道:「南安王,你因何不先見父皇、母后,反來我這裡?這可不合禮制。」
南安王笑道:「太子殿下,小弟自小與太子殿下情深。今回京城,尚未歇息沐浴更衣,如何以狼狽之相而見父皇、母后?故而略備吳地土特產,先來拜見太子殿下。」
太子言謝,南安王嘻笑道:「太子殿下,臣弟離京已久,不知京城之中可有甚好玩之處?」
太子微笑道:「南安王,京城之中,最近臣民都喜往天壇以觀碑林。」
南安王拓跋余驚訝道:「太子殿下,碑林?還請太子殿下為臣弟細解。」
太子答:「南安王,你可知父皇命司徒崔浩崔大人主修《國史》之事?崔大人窮畢生心血,終成《國史》巨著。當今天下,崔大人書法無出其右,得父皇恩准,特准崔大人手書,令石匠刻於石碑之上,終成碑林。碑林現為我大魏第一奇觀,天下文人墨客、士族商賈、平民百姓,無不踴躍前往觀之。南安王雅趣高致,何不前往一游?」
南安王聞言大喜,邀太子一起同行。太子欣然前允諾,遂同南安王偕拓跋濬、馮媛微服私往。
碑林氣勢恢宏,崔浩手書更是筆走龍蛇,讓南安王驚嘆不已。看了一會,南安王臉色漸漸凝重起來,一言不發。
太子故意道:「南安王,為何臉色不悅?莫非司徒崔浩所著頗有瑕疵?」
南安王慌忙掩飾道:「王兄,非也。小弟車馬勞累,剛才偶感不適。王兄,我們回去吧!小弟調養一日,明日便得拜見父皇、母后。」
太子拓跋晃心中暗喜,知道馮媛之計已成。他素知父皇拓跋燾溺愛南安王,卻因禮制而立長子拓跋晃為太子,南安王拓跋余心中實為不甘,自此嫉恨崔浩,皆因崔浩當初為穩大魏江山,力薦太武帝早立太子之故。
如今南安王既然看出《國記》於大魏不利,必利用《國記》大做文章,以剷除異已,討得太武帝拓跋晃歡心,從而覬覦太子之位。
太子拓跋晃回府不久,便得門下小黃門前來秘報,言南安王已經悄然進宮。太子心中大喜,急召中書侍郎高允速來太子府議事。
南安王拓跋余入得皇宮,把碑林之事密報於太武帝。太武帝笑道:「皇兒多慮了,此是為父頒旨特許刻碑以示天下。」
南安王拓跋余道:「父皇,可是碑文所記,具按史實,這有損我大魏皇室尊嚴。」
太武帝道:「皇兒,此事崔浩曾告知為父,為父特准崔浩按史實所書。」
拓跋余道:「父皇,您有所不知。父皇的本意,修《國紀》為我大魏皇室借鑑歷史,以圖一統天下,永固江山之意。此書本為我皇室子弟所閱,可崔浩出於名利之心,曲解父皇之意,竟然在書中大書特書我大魏龍興於大鮮卑山之史,更令人刻碑立於路邊,讓天下之人盡知,抹黑我大魏皇室,實有謀反之心。」
太武帝拓跋晃聞之一震,忙問是怎麼回事。南安王記憶力超群,一字不漏地背出碑文上所述拓跋氏興於大鮮卑山之時許多忌諱讓外人知道的秘聞。
太武帝聞言大怒,當即傳旨收崔浩及一干秘書府著作郎以上臣工於天牢。南安王拓跋余告退,不多時,太監來報,言秘書府一干人犯俱已逮捕入獄,獨缺中書侍郎高允。
太武帝震怒之下,傳旨全城收捕高允,恰在這時,黃門報太子殿下求見。
太子拓跋晃跪於太武帝面前道:「父皇,崔浩欺世,父皇已經下旨擒拿。恰巧太傅高允在我府中,教授皇兒斷文識字。兒臣聞得父皇震怒,不敢怠慢,已將高允拿下,等待父皇嚴懲。」
太武帝怒氣沖沖地道:「崔浩大逆不道,高允為其副手,當一併治罪!」
太子跪拜道:「父皇,兒臣有言進諫。中書侍郎高允自在兒臣宮中,兒臣與他相處多時,高允小心謹慎,臣很了解他。高允雖然與崔浩同事,但他身份微賤,只能聽命於崔浩。兒臣請求寬恕他的性命,以保我大魏一能臣。」
太武帝盛怒之下傳旨抓了以崔浩為首的秘書府眾官,此時心中已經有點後悔,可他是金口玉言,聖旨既出,豈能隨意更改?聽得太子力保高允,太武帝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太武帝暗思,以高允之能,不輸崔浩。況高允雖為書生,卻精通經史、術數之道,確為治國之能臣。若殺崔浩,留下高允,當可保大魏朝中能臣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