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節 觀世音!
2024-11-29 14:50:27
作者: 路西法的恩寵
「靜坐紫竹林、遍觀世間音,
但有苦與求、吾耳盡傾聽。」
遊人如梭的大殿上,幾個書生望著這香火旺盛的觀音廟指指點點,為首一個最年長的書生搖頭笑道:「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神仙也不過是世人願望生成,吾輩儒家子弟行正道、仗正氣,何必又來求神?」
另一書生呵呵笑道:「張恆學長說得極是,心行正道、如有神助,想來,所謂的神仙,便是天地正氣罷了。」
幾個書生大肆點評,半點也未將廟中高立神壇上的觀世音菩薩放在眼裡,開口閉口只談儒家義理,連一旁僕役神將鬼差也沒落得著半點好評。
南海、普陀山、紫竹林。
竹林幽幽、碧池清清,觀音大士領著童子、龍女正靜坐池畔,傾聽三界眾生心聲,這幾個書生的評論傳入觀音耳中,不過只博她淡淡一笑,一旁善財童子眼中噴火,怒聲道:「無知書生、肉體凡胎,井中之蛙焉知天地宇宙之大?竟敢妄評菩薩是非!」
龍女掩嘴嘻嘻而笑,天真嬌憨的面龐上俱是一片頑皮神色,她眨了眨眼睛,道:「善財,菩薩還未言語,你急什麼?」
善財童子怒道:「菩薩慈悲無量、救苦救難,怎的還有人如此不敬?」
「我身即是眾身、我心即是眾心,我有無邊大神通、無量大法力,位止菩薩境,你道為何?」
觀音尊者見兩個小童爭執不休,只是淡淡一笑,提出一個小小的問題。
善財童子道:「對啊,菩薩明明法力遠在大羅金仙之上,為何尊位止於菩薩?莫非其中有什麼緣故?」
龍女微皺秀眉,認真的道:「莫非這與菩薩志願有關?」
「善哉,善財焦燥,還需去幾分火氣,龍女果是稟承其母星河龍母、其父天皇上帝之根骨,能心中清明,未來必成大道。」
觀世音微微一笑,又道:「天道即是人道,天心即是人心,我此身之法,源於眾生,眾生有求,我無所不能,眾生無求,我一無是處,適才那書生說得不錯,但若三千世界人人心中稟持正道,宇內安寧,何必還要什麼神仙?」
善財童子搖頭道:「若是如此,菩薩豈非為眾生之仆?」
龍女亦是搖頭道:「非也非也,是有大功德、故有大法力,若無眾生,何來法力?若是有一日眾生皆行善道,彼時方是菩薩成就無上大道之時!」
善財童子愕然一怔,口中嘀咕道:「古怪古怪,往日菩薩好生厲害,誰想這小丫頭居然也變得高深莫測起來,這什麼無上大道又是什麼???」
觀世音淡淡一笑,隨即止住了這場爭論,她心中自然明白,位階、法力、道行都不算得什麼,三界無數神仙,求的可不是正是無量大道麼?
每個神仙,都有自己的大道,每個神仙的大道盡皆不同。
以眾身為己身、以眾心為己心,誓願三界蒼生皆行善道,便是觀世音所求的至道,龍女說得不錯,若得眾生行善,彼時便無觀音。
輪迴是苦、劫數是苦,眾生皆苦,何獨神仙方樂?
『但願眾生安樂,吾心方寧,但願眾生為善,吾身方成正果。』
紫竹林中的觀世音,無私心、無忿怒、無悲哀、無困苦、無恐懼、無貪求,只是一顆眾生之心、一個眾身之身,為求眾生得渡而生、為求眾生至善而來……
仙家一日,世上千年。
在那觀音殿中肆意評論的幾個書生隨即散去,轉眼便過了數十年,此時天下大亂,兵荒馬亂,無數黎民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張恆已是四十壯年,因兵亂匆匆逃進山中神廟躲避。
是夜,風雨大作、傾天覆地,張恆心中悽慘,遙望著神壇上那面露慈悲、凝眸微笑的觀音菩薩像,只感天道無常、世事沉浮,他思及蒼生困苦悲哀,不覺跪地叩首,默祈心愿。
風雨大作之中,廟門忽開,一個白衣女子施施然步入廟中,望著廟中觀音像,只是叩拜求願,張恆斜眼望去,卻見這白衣女子竟和壇上觀音菩薩長得一模一樣,他心中一驚,開口問道:「小姐何故至此?」
白衣女子答道:「拜觀音!」
張恆心中訝然,問道:「你不就是觀音?」
白衣女子點了點頭,微笑道:「吾亦有難,故而要拜觀音。」
觀音菩薩望著自己的神像,叩拜不已,待到天明時分,卻悄然離去,張恆如痴如醉、呆呆想了一夜,忽見天色大開,山下亂象紛呈,黎民百姓哀聲不絕於耳,種種慘象映入他心頭,不覺化為一個巨大疑問:『神仙有難都要跪拜自己,那世人有難,何人能救之?』
與觀音幾句對答的情景,忽然間湧上頭來,他猛然悟到了其中深意,不覺向觀音像連連叩首道:「多謝菩薩指點,張恆明白了!」
張恆趁著天明匆匆趕下山去,自此組織壯丁,收攏百姓,十數年後,果然漸漸將一個亂世平定,二十年後,已是一朝國公的張恆再到這山中神廟之中上香還願時,再無年輕時節那般狂妄倨傲。
隨其而來的子孫見祖父出身儒門、平素不信鬼信,如今卻對觀音敬奉無己,不禁訝然道:「祖父大人何獨只拜觀音?」
張恆溫然笑道:「我非只拜觀音,亦在拜我自己!」 子孫愕然一怔,終是不明張恆語中深意,蓋因張恆能挽救黎民、成就功業,不過是當初觀音現身說法的一番際遇。
這際遇說來極其簡單,不過『求人不如求己』六字而已!
觀音菩薩渡化世人,亦如九洲之際,常在人間輪迴無數、化身無數,顯化無數法相,她為漁女,化魚籃觀音相,為妙善公主救父,成千手觀音相,救苦救難,顯白衣觀音相……
端莊、慈愛、威嚴,種種觀音,顯種種神通威能。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乞求千處應,苦每常作度人舟。
其掃三災、渡八難、救苦救難、大慈大悲之名,無數世代、無數年月俱留下種種事跡,其法相源源不斷、綿綿不絕,果是應了洪荒之際鴻鈞祖師之語『世間香火第一、無上無比神道』的評語。
世人有難,常念其法名,遂能得其救助,其如張恆一般,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千種世人心中,自有千種觀音,救苦救難者,是觀世音,亦是自己……
作者按:觀音菩薩,是世人心中第一神道,亦是作者心中至尊之神,神明是否存在,還不得而知,但自己是否存在,卻能肯定,神如我、我是神,行正道、不求人,這『求人不如求己』六字,道盡天心、人心、天道、人道,願與眾書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