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對肥胖的恐懼

2024-10-11 18:34:36 作者: 盛唐,楊珊珊

  ——厭食症

  如果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卡朋特兄妹,當「Every Sha-la-la-la, Every Wo-o-wo-o, Still shines, Every shing-a-ling-a-ling……」的旋律響起時,就算你不知道它的名字叫做《Yesterday Once More》,至少曾經聽過,曾經跟著哼唱過。

  在20世紀70年代,由卡倫·卡朋特和理察·卡朋特組成的卡朋特組合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出道前,哥哥理察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人,創作過大量歌曲,後來,他和妹妹以卡朋特組合的形式出道,哥哥負責創作和鋼琴演奏,同時擔任伴奏與和聲,妹妹則是主唱兼鍵盤手。一時間,卡倫以清純的形象、清亮的嗓音被認為是當時流行音樂界表現力最好的歌手。

  從藝10年間,卡朋特兄妹創作了《Close to you》、《Top of the world》等膾炙人口的歌曲。1979年,卡朋特兄妹卻突然宣布取消一切活動,包括電視宣傳和新專輯。一方面,哥哥理察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幾年間一直依靠服用藥物才能睡覺,隨著藥量越來越大,他染上了迷幻藥的毒癮。另一方面,卡倫因為對苗條身材的過度重視,導致她無所不用其極地減肥,甚至服用大量的瀉藥。由於在潛意識中排斥食物,卡倫患上了神經性厭食症,身體陷入了極其糟糕的狀態。此外,那段只維持了15個月的婚姻也給了她不小的打擊。

  1983年2月4日,卡倫因為長期厭食導致心率衰竭,在父母家中離開了人世,年僅32歲。有人說,卡倫的厭食症是因為尼克森總統稱讚他們兄妹是「當代美國年輕人的表率」,為了保持自己的表率形象,卡倫不惜動用一切手段,強迫自己保持外形上的苗條。當然,也有人認為,卡倫拼命減肥只是為了滿足超級明星的虛榮心——卡倫實際上並不胖,但她不願意承認自己年華老去,當眼角出現皺紋時,她試圖用減肥的方法消除它。

  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不僅卡倫一個人深受厭食症之苦。好萊塢著名影星丹尼斯·奎德就曾公開談起過自己的厭食問題,為了拍片需要,奎德一狠心減掉了40磅的體重,導致他一段時間內對食物失去了興趣。另一位美國影星比利·唐頓也曾在很短的時間內減掉了59磅。

  在這個將骨感視為最高審美標準的時代,許多少女更是用健康換取苗條婀娜的身材,一位20歲的俄羅斯女孩就是為了體態看起來更理想,結果患上了厭食症,什麼都吃不下,158厘米的身高,體重只有20公斤。暴瘦之後她只剩下了一身皮包骨,一點肉都沒有,美麗談不上,看起來更像是從金字塔里爬出來的木乃伊。

  

  厭食症,就是由於怕胖、心情低落而過分節食、拒食,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甚至拒絕維持最低體重的一種心理障礙性疾病。厭食症分為小兒厭食症、青春期厭食症和神經性厭食症,對於大多數女孩子來說,過度減肥最容易患上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性厭食症分為兩個亞型,一是限制型,一是暴食型。限制型比較符合人們對神經性厭食症的一般印象:患者體重低於期待值的85%,即使體重偏低,對增重依然保持恐懼;將體重與個人價值掛鉤,認為肥胖會損害自我形象;女性停經超過三個周期,有些人不得不使用激素維持月經的正常。暴食型除了具有以上特徵之外,還會一次性地吃下大量食物,通過使用藥物、鍛鍊來隱藏厭食症的症狀。這一點和神經性貪食症有些混淆,在診斷時特別不易區分。

  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中,有95%是女性,男女比例是1∶9.5。她們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節食,不正常進食,即使吃進去東西,也要用手指刺激咽部,將吃下的食物再吐出,同時還用過度鍛鍊、使用利尿劑、瀉藥等控制腸胃中的食物,結果造成神經系統的反射紊亂,大腦接收到食物信號不再興奮,而是感到噁心、厭惡,胃部分泌的消化液減少,胃腸蠕動緩慢。當心理、生理協調一致時,患者不再吃飯,身體營養不良,引發精神抑鬱等併發症。神經性厭食的患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有10%~20%的人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

  歷史上最早關於神經性厭食症的記載出現在1689年,然而早在13世紀,信仰天主教的女孩子們為了表達自己的虔誠,就已經開始節食了。她們每天僅用一點點食物充飢,將忍受飢餓看作洗脫罪孽的手段,甚至美其名曰「神聖節食」。那時,就有許多年輕女孩因為過度控制飲食瘦成了皮包骨,甚至活活餓死。

  那個年代,瘦是人們追求精神世界、進行宗教修行的一個著力點。到了20世紀,時尚業的發展將瘦當做新的審美標準,瘦削如平板的身材成為美麗的標尺,而珠圓玉潤的豐腴女子卻遭到了時尚界的唾棄。於是,芭蕾舞女、體操運動員和時尚模特紛紛成為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為了成為大眾審美的寵兒,寧願犧牲掉健康的身體。有人甚至喊出「要麼瘦,要麼死」的口號,誓死要堅守「好女不過百」的原則。

  2006年,18歲的女孩安娜死於厭食症和敗血症,當時,身高172厘米的安娜瘦得只剩下40公斤,只相當於12歲、身高150厘米的小女孩的體重。2007年,18歲的烏拉圭模特埃利安娜因營養不良在寓所中死亡,此前,與埃利安娜同樣從事模特職業的姐姐露依塞爾也是因為厭食症而過世的。根據美國飲食失調協會調查的數據,美國至少有1000萬少女和婦女患有進食障礙,男性相對低一些,只有100萬。

  那些長期不進食,只是感到眩暈時補充少量葡萄糖的人,幾乎都是餓死的。長期的營養不良會造成身體機能的下降,出現貧血、心率變慢、易感染等症狀,當一個人的體重低於標準體重65%時,死亡率達到了10%~15%。對於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來說,這個數字會更高。由於體內缺少脂肪,患者很容易發冷、胃寒,出現心臟病、敗血症等併發症,許多神經性厭食患者死於節食引發的併發症。

  2008年的「美國小姐」科爾斯頓·哈露德就曾深受神經性厭食症的困擾。哈露德16歲的時候,像所有的高中生一樣,每天上學放學,周末和朋友參加派對,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待在餐桌旁的時間開始變少,待在洗手間的時間卻變多了。她每天吃很少的東西,喝水也儘量控制,體重秤上的指針稍向右偏,她就開始神經緊張。爸爸媽媽注意到她的反常,每天叮囑她的三餐,她卻一點都吃不進去。營養不良導致她鎖骨突起,突然的一瞬間還會喘不上氣來。

  在一次爬樓的經歷中,哈露德僅僅爬到6樓,就氣喘吁吁,腿酸腳軟,再也爬不動了。媽媽擔心她的身體出了問題,就帶她到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哈露德聽從了醫生的勸告,開始接受系統的治療。一開始的治療讓她覺得非常痛苦,不過,她最終擺脫了厭食症的困擾,還戴上了「美國小姐」的桂冠。

  哈露德相比,現年16歲的初一學生莎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莎莎從小非常喜歡舞蹈,媽媽是她的半個舞蹈老師,多年來一直陪著她練舞,一心想把女兒培養成世界一流的舞者。莎莎不僅在學校跟著舞蹈老師學習,假期還會到舞蹈學校進修,她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飾演《天鵝湖》中的白天鵝。為此,在平日的訓練里,她對自己的要求比老師、媽媽都嚴格。

  升中學時,莎莎考入了專門的舞蹈學校,那是一所將舞蹈作為主要課程的學校,媽媽相信,這定會幫助莎莎在舞蹈事業上有所發展。到了發育的年齡,學校對學生的飲食設置了很多限制,舞蹈老師每天看著學生,不讓她們多吃。許多孩子在衣櫃裡藏零食,在被窩裡偷吃,莎莎卻從來不偷吃,即使是餓,她也忍著,堅持不吃。刻苦的訓練的確讓莎莎的舞蹈水平超過其他同學一大截,在省里、市裡的比賽中,莎莎的獨舞獲得了許多獎項。

  爸爸媽媽為她的舞蹈成績感到高興,卻忽視了她的身體問題。第二個學期,莎莎還是堅持每天兩個多小時的大運動量練習,吃飯時只吃水果和蔬菜,澱粉類的東西少吃,肉類更是儘量控制。沒過多久,莎莎開始胃痛,原本飯量就小的她,這下子吃得更少了,有時候,她看見食物就噁心,連一個雞蛋黃都吃不下去。由於進食困難,身高156的莎莎從35公斤掉到了20公斤,訓練中常常暈倒。在老師的建議下,她不得不暫時放棄舞蹈訓練,休學一年,在家裡調理身體。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無法進食,主要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取得患者的同意,讓患者慢慢接受食物,通過有規律地進食改善身體的營養狀況。當患者體重和食慾恢復後,由軀體紊亂帶來的易激惹、失眠、抑鬱等症狀也會隨之消失。當然,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治療初期,患者要自行監測進食、嘔吐的情況,形成一段期間的記錄後,拿給醫生作為病史參考。接下來,患者需要保持一日三餐,將「餓了才吃」、「暈了才吃」的習慣徹底改掉。與此同時,醫生還要改變患者在認知方面的錯誤觀念,比如「如果太胖就沒有人喜歡了」「完美的體形是做女人的基本」「只有瘦才能成為最優秀的舞者」。對於神經性厭食症患者來說,錯誤的認知正是驅使其拼命減肥的內在動因。

  對於青春期的少女來說,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也可以輔助行為療法,當患者肯乖乖吃飯,體重增加時,給以正強化,如家屬探視、增加軀體活動、參與社交等。大多數時候,醫生都會以體重增加作為強化的標準,對患者的家人來說,這是最客觀的指標;對患者本人來說,也能夠防止她們飯後嘔吐,偽裝治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