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願做別人的附屬品

2024-10-11 18:33:56 作者: 盛唐,楊珊珊

  ——依賴型人格

  童年早期的依賴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使得一個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斷延長,有的人終身在心理上都沒有結束「心理哺乳期」,由此形成依賴型人格。這樣的人看起來和其他成年人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心理上幼稚,像是沒有長大的孩子。

  在幼兒園裡,總是能看到苦惱著離開家長的孩子,其痛苦程度,好像即將被父母拋棄,即使到了高年級,也有因為過度依賴父母,無法住宿,無法獨自打理日常生活的學生。小孩子將父母看做供養者和保護者,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孩子哭,父母就遷就孩子,尤其是母親,孩子非常享受一哭鬧,需求就獲得滿足的過程,當父母不在身邊或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大哭大鬧,手足無措。可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溺愛孩子,甚至鼓勵孩子依賴父母,孩子就失去了自立的機會,成年之後依然不能自主,喜歡依靠別人做決定,不願意承擔責任。

  在人際關係中,依賴型人格的男人很容易激起女人的母性本能,他們依賴伴侶,親密到不分彼此。男人將自己的一切交給女人,所有事情都需要女人來做決策,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我怎麼辦啊?」在外人看來,這樣的感情是人間難得的「偉大的愛情」,實質上,這是一種由依賴形成的共生狀態,夫妻中的男人和女人既是夫妻,也像母子。

  40歲的王闖曾經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孩子聰明伶俐,考到香港大學讀書,妻子做自由職業,工作清閒,工作之餘,全力打理他的生活。年過不惑,王闖的幸福生活卻來了個急轉彎。妻子在工作中愛上了一個老外,打定主意要跟著他去法國。王闖非常愛妻子,原本打算原諒妻子這一次,忍耐著並沒有提出離婚,誰知妻子主意已定,他只好忍痛簽了離婚協議書。

  一開始王闖以為,離婚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自己照樣可以生活。誰知道,妻子到地中海追求浪漫愛情才半年,王闖就一蹶不振,生活變得一團糟。平時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飲食起居全部有人打理,突然變成一個人的生活,一切都亂了章法。

  有妻子在時,王闖平日裡只需要應付工作,生活上的大事小情,家務飯食,親戚往來,他都沒有操心過。妻子走了,他才發現自己一無是處,飯不會做,衣服不會燙,連水電費到哪裡繳都不清楚,妻子擺在天台上的綠植,不到兩個月全死光了。

  細數這些年的過往,王闖才發現,原來他是依賴著妻子一路走過來的。王闖是在福利院長大的,靠自己的努力,勤工儉學讀完了大學,他最大的人生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幸福的家庭。大學畢業,王闖背井離鄉,跟著妻子回到她故鄉的城市,從工作到結婚,從房子裝修到孩子上學,妻子和她的娘家人包辦了一切。妻子好像是一個指揮官,王闖則全力負責衝鋒,因為妻子不希望他浪費生命,端著鐵飯碗混日子,他就辭掉了政府的工作,到私企任職。妻子在王闖的心中非常重要,她的一句肯定,比總裁的讚賞更有分量,曾經有一次,妻子生病住院,在ICU病房躺了72個小時,王闖則在門口不吃不喝等了3天,他根本不敢想像沒有妻子的生活。

  工作中遇到了困難,王闖總是第一個時間趕回家和妻子商量,有時候妻子不耐煩地說,「你都多大歲數了,不能自己拿主意嗎?我又不是你媽,不用什麼事兒都問我。」生氣歸生氣,妻子最後還是會幫王闖出主意,王闖也習慣家裡有一個主心骨,讓他做起事來特別安心。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妻子離開5年後,雖然朋友都勸王闖再找一個,也有人給他安排相親,可是比來比去,誰都沒有前妻對他體貼,懂得照顧人。妻子帶走了所有東西,衣服、化妝品、收藏的畫和書,可是他們的臥室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連家具的位置都沒有變過,王闖左手上的婚戒也沒有摘掉過,雖然被迫接受離婚的事實,王闖在心裡卻從來沒有放下過。

  王闖是在一個具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具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自主性差,缺少獨立意識,在聽到別人的建議和肯定之前,不能做出決策;非常感性,控制情緒的能力差,敏感多思,社會參與程度低;即使明明知道他人是錯的,由於擔心被人拋棄,也會隨聲附和,為了討好別人,一再放低姿態,甚至做自己根本不願意做的事;獨處時感覺無助,不舒服,竭力逃避孤獨,因此他們很少一個人行動,像藤蔓一樣依賴別人才能獲得安全感。

  依賴型人格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對別人的情感感到饑渴和貪婪,一旦建立依賴關係,他們會把自己的情感、自尊全部丟給對方,別人的判斷就是自己的判斷,別人的情緒就是自己的情緒。由於不願意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依賴型人格的人會請求別人幫自己做決定,甚至直接放棄自主權,關於生活、人生的一切,都聽被依賴者的意見。

  這種人格特徵讓他們變得懶惰、脆弱、懦弱,完全沒有自主能力和創造性,只要有人提供溫情和依靠,寧願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的人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要靠別人,在依賴別人中失去自我,因為被依賴對象的離開而難過。

  像王闖這樣的依賴型人格喜歡處處受人照顧,渴望被關注,害怕分離;另一種依賴型人格則和王闖完全相反,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不敢表現得過於依賴,於是漸漸從依賴別人變成樂於照顧別人,喜歡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幫助別人做決策,將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

  22歲時,碧桃遇到她的「丈夫」舒正,當時,舒正已經是有婦之夫。舒正出差到碧桃的城市,兩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相識,舒正在工作中突發急性闌尾炎,碧桃一直在他身邊照顧,舒正對她說:「你對我真好,比我太太好太多了。」因為這句肯定的話,碧桃感覺自己被人需要,從此,她甘心做第三者,用她的愛情更用心地照顧舒正。

  舒正從來沒有離婚的打算,碧桃幾次爭取,舒正明確地表明態度,他寧願和碧桃分手,也不會和妻子離婚,最終,碧桃放棄了和他結婚的念頭。而舒正則是在妻子和碧桃兩點之間奔波,他們像周末夫妻一樣,7天見一次面,且只能呆在家裡,為了避人耳目,舒正從來沒有和她一起出去過。

  儘管如此,碧桃還是溫柔地照顧他,幫他在事業上出謀劃策,懷孕後,碧桃辭掉了工作,安心待產,由於碧桃生下了兒子,只有兩個女兒的舒正對她更好了,在舒正的要求下,碧桃徹底放棄了事業,將照顧舒正和兒子變成自己的全部生活。雖然每年過年,永遠是碧桃獨自帶著兒子,她也覺得人生滿足。

  可是,兒子進入青春期後,總是躲著碧桃,以前兒子非常黏她,上了中學,兒子就開始刻意和她疏遠,還常常為自己是私生子這件事和她吵架。由此,碧桃感到失落、失眠,常常莫名其妙地大哭。有時候舒正工作忙,沒有時間過來看她,她就在電話里大哭,說舒正和兒子一樣,都準備離開她了。

  碧桃將自己的依賴渴望變成主動照顧,這是依賴型人格換取「補償性的肯定」的方式,他們需要的是那種「被依賴」的感覺。像碧桃這樣,照顧別人,體貼別人,甚至願意犧牲自我感受、個人需求來接受不平等的對待,目的就是維持自己被依賴的感覺——被依賴也是一種成就感。

  依賴型人格的人對人或事物非常依賴,嚴重時會傷害阻礙他的人。病人本身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甚至極力否認。有人以為,得到太過寵愛、從小被人照顧到大的孩子會出現依賴型人格障礙,其實不全是這樣,一直得不到照顧、在兄弟姐妹中不得寵的孩子也容易表現出依賴性。

  另外,父母太過強勢的教養方式也會導致孩子發展成依賴型人格。溺愛型的父母幫助孩子代辦一切,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權威型的父母則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行動,孩子同樣失去了自主權,無形中認為自己不能做決定,成年後,他們會傾向於聽從強者的意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