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張衡 張機

2024-10-11 18:16:33 作者: 吳晗

  張衡是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人,生於東漢章帝建初三年(78),卒於順帝永和四年(139),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好學深思,肯於刻苦鑽研。他的好友崔瑗說他研究學問的態度就像大江里的水一樣,日夜奔流,片刻不停。他有廣博的學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對文學、哲學、地理、機械製造等都有研究,特別精通天文、歷算。

  我國很早就重視天文學的研究。東漢時期,天文學主要有「蓋天說」和「渾天說」兩派。蓋天說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渾天說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像一個雞蛋,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在當時比較進步。張衡經過精密的研究和對天象的實際觀測,繼承並發展了渾天學說,寫成了他的重要的天文學理論著作——《靈憲》。在這部著作里,他指出日有光,月亮自身不會發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來的;月亮向著太陽時,我們在地球上就能看見圓圓的明月,背著太陽時則看不見。他還推測出月食是由於地體遮蔽的緣故。這些都是十分卓越的見解。他約計天空中的星體,常明的有124個,有定名的320個,連同所有可見的星體共有2500個,海外看見的星體沒有計算在內。他繪製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據現在天文學家統計,肉眼能看見的六等星總數6000多顆,在同一地方同一時間所看到的星數,也不過2500顆到3000顆。

  張衡發明了很多重要的天文儀器。他根據渾天學說的理論創製了渾天儀。渾天儀用銅鑄成,內外分作幾層圓圈,各層銅圈上分別刻著赤道、黃道、南北極、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體,用漏壺滴水的力量使它按著一定的時刻慢慢地轉動,人們就可以從渾天儀上看到星體的出沒,與實際天象十分符合。張衡這項發明,經過唐、宋科學家們的發展,就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張衡又創製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測定地震的儀器。它也是用銅鑄成,圓徑八尺,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像個大酒樽;內部有個銅柱,叫作「都柱」,連著八個方向的機械,外面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排列著。每個龍嘴裡銜著一枚銅球,下面蹲著一個銅製蛤蟆,向上張著嘴巴。哪個方向發生地震,那個方向的龍嘴就吐出銅球,落在蛤蟆嘴裡,發出清脆的聲音,看守儀器的人就能知道地震的日期和方向,把它記錄下來。這架儀器測定很準確,有一次,西方龍嘴裡的銅球忽然落了下來,而洛陽的人並未感到地動,可是沒過幾天,甘肅來人報告,說那裡發生了地震。這架精巧的儀器是132年發明的,比歐洲創造的地震儀要早一千七百多年。

  張衡除精通天文外,對歷算學也有很深的研究。他製造了一部類似活動日曆的機器,叫作「瑞輪蓂(míng)莢」,用它可以表示出每月從月初到月終的日數,既能知道日期,又能知道月相,很是方便。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對圓周率也有研究,可惜已失傳,只能從後代數學著作中知其一二。在木製機械方面,他的製作有「三輪自轉」和「木雕獨飛」。其中,「三輪自轉」是有關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的主要機械;「木雕獨飛」是一種利用機械發動能夠飛翔的木鳥,相傳能飛數里。

  張衡對我國以及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張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約生於東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卒於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左右。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爭頻繁,疫病流行,人民死亡的很多。他的家族原有兩百多人,不到十年時間,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因患傷寒而死的占十分之七。他同情人民的疾苦,精心研究醫學,整理和總結前代醫學的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的藥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他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後來,流傳下來的只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在當時是一切熱性病的總稱,《傷寒論》幾乎是一切傳染病的概論,內容包括病理、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面。《金匱要略》是治療雜病的專書,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等方面的病理和藥方。

  張仲景在病理方面,根據對病人病情的分析,通過望色、聞聲、問症、切脈的診斷過程,找出病源;在治療方面,提出發汗、催吐、下瀉、解病毒四種方法以及「寒病熱治」和「熱病寒治」兩大原則。他是一位有豐富理論和實際經驗的多能的醫師。他能兼用針灸術、灌腸法等技術治病,又能使用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在醫學觀點上,他主張疾病要早期預防,提出只要保養身體,飲食有節,勞逸適當,就可以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張仲景的醫學,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的著作至今仍被視為中醫的可貴財富,有些藥方在今天仍有實用價值,有著顯著療效。他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

  (李書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