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家風家訓> 人人皆可成聖賢

人人皆可成聖賢

2024-10-11 18:09:10 作者: 王馨

  宋朝有個叫陳正之的人,他看上去傻頭傻腦的,因為他先天性智力發育不良。

  在學堂上學的時候,老師教大家背一篇只有幾百字的文章。同學們很快便會背了,只有陳正之一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認識了其中的幾十個字。

  別人認識幾十個字就可以記在腦子裡,可陳正之卻不同。他認識的字多了就張冠李戴,經常讀錯。別的同學讀幾遍就能倒背如流的那些內容短小淺顯的文章,到了陳正之這裡,他即便讀幾十遍、幾百遍還是結結巴巴、吞吞吐吐的。為此,老師經常教訓他,同學們也時常嘲笑他,大家還給他取了個「陳傻子」的外號。

  儘管如此,陳正之自己也沒有灰心,也沒有自暴自棄。他知道自己沒有其他人聰明,但他堅信勤能補拙。在學習的時候,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八遍十遍,甚至上百遍;別人用一個小時讀書,他就用好幾個小時埋頭苦讀。他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有一年,老師教他《詩經》。他不急不躁,一點一點地讀。每學完一章,再把整篇文章串起來讀。白天讀,夜晚讀,一直讀到全部弄懂、背下來為止,到後來他一點都不比其他同學差了。從那以後,老師同學都對他刮目相看,再也不輕視他了。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正之鍥而不捨、堅持不懈,他終於博覽群書。他的學問與日俱增,終於成為「陳學者」,成為宋朝著名的博學之士。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張季直是清末的狀元。他自幼苦讀,非常勤奮,十六歲參加州試卻不料名落孫山。回到私塾,老師見他沒有考中,覺得臉上無光,大聲訓斥他說:「即便一千人考試錄取九百九十九個,那個唯一沒被錄取的人就是你張季直!」

  老師如此嚴厲、如此不講情面的話讓張季直很難堪也很難過。他決心更加發奮苦讀,一定要金榜題名。為了防止過多的睡眠浪費時間,張季直學古人「頭懸樑」,用一根筷子將髮辮別住,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動,身子一翻,立即醒來。醒來後,不管天亮與否,就坐起來讀書。

  就這樣,又苦讀了兩年。兩年後,張季直終於金榜題名成了甲午狀元。

  據說,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蘇洵年輕時不怎麼愛讀書。他只要一拿起書本,就覺得頭昏腦脹,趕緊要將書放下。因為不想讀書,他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混日子。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不知不覺,蘇洵到了二十七歲,他忽然認識到再也不能這麼浪費時間了,應該看點書、學點知識了。

  說干就干,蘇洵開始看書。可是,他仗著自己腦子聰明,覺得不需要整天都趴在書上,就半天看書半天玩耍,只要是自己寫出來的文章,他都覺得是上乘之作。他天天自鳴得意,但考試的時候卻連秀才都沒考上。

  落榜以後,他才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種種弊病,也開始懂得時間寶貴。於是,他謝絕了一切社會交往,開始真正的閉門苦讀。他在自己讀書的同時還教育兩個兒子不要浪費時間。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同時考上了進士。他自己的文章也受到了王安石的大力稱讚。

  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不要自暴自棄,對自己始終要有信心,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努力刻苦地學習。只要不斷地修學,永不放棄,每個人都能成聖成賢。要想成聖成賢,首先要學做君子,怎麼做君子呢?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恕」;如果用三個字總結,就是「君、親、師」;如果以一本書為教誨,就是《弟子規》。學好《弟子規》,做好中國人,做一個賢德的中國人。

  【知識點小連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