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中國史> 兩朝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兩朝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2024-10-11 17:43:55 作者: 歷史君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是兩朝帝師,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是他的學生。

  這個兩朝帝師當過的官可不小,歷任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都是幾個重要部門的頭頭,加上兩朝帝師的身份,權勢之大無人能比。

  這人卻是個心胸極其狹窄的小人,晚清重臣李鴻章被他整得毫無脾氣,他對李鴻章的挾私報復,直接導致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

  可以說,李鴻章頭上那頂「賣國賊」的帽子,是翁同龢給他戴上的。

  01

  翁同龢為什麼那麼恨李鴻章?起因於他哥翁同書。

  太平天國時期,翁同書為安徽巡撫。那時候的太平天國雖然已如強弩之末,但在長江下游與浙江西部的實力還很強,還在和朝廷的軍隊激烈PK。為了對付這些地方的太平軍,清廷可謂傾盡了全力,對安徽北部的捻軍,就無法做到全力鎮壓了。

  

  結果就成了這樣:翁同書所在的定遠縣城遭到捻軍和太平軍聯合攻擊,翁同書不是對手,打不過就當逃兵逃到了壽州,定遠失守。朝廷火了,好你個姓翁的,國家危難之際,你不全力抗賊,居然敢腳底抹油,給我戴罪立功,否則提頭來見!

  誰知壽州也不安寧,不久就遭到太平軍陳玉成攻擊,若不是當地團練武裝拼死抵抗,太平軍斷不會知難而退。

  雖然「趕」跑了陳玉成,但團練首領卻鬧起了內部矛盾,城內的團練首領孫家泰、蒙時中、徐立壯等人,與城外的團練首領苗沛霖幹起來了,姓苗的乾脆當了叛徒,轉而圍攻壽州。

  苗沛霖的叛變引起清政府極度憂慮,因為這是一支勁旅,其反叛比捻軍和太平軍的危害還大。朝廷密令翁同書擺平,以免無法收拾。

  翁同書便找了個人去勸降。他找的人叫張學醇,是前任安徽按察使,和苗沛霖很熟。苗沛霖說要我投降也行,但必須把孫家泰、蒙時中的首級交給我祭奠亡靈,同時朝廷不得追究我當叛徒的責任。翁同書答應得很爽快。

  萬萬沒想到,這是苗沛霖的借刀殺人之計,孫家泰聞訊自殺、蒙時中被殺,苗沛霖得到他們的首級後依然「叛逆如初」。

  這可把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氣壞了,上書彈劾「肇事者」。問題來了:彈劾翁同書的是曾國藩,與李鴻章何干?原來這紙措辭激烈、連皇帝老兒和太后看了也「心悅誠服」而無法說情的彈劾詞,出自李鴻章之手。其中最「要命」的,是這樣幾句:「臣職分所在,理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儘管鋒芒內斂,卻暗藏殺機。

  結果翁同書被判斬刑,他爹聞訊當即氣死。這可把皇帝老兒和太后嚇得不輕,因為這個名叫翁心存的老頭兒也曾做過帝師。雖然最後在皇帝老兒和太后的干預下,翁同書被改判充軍新疆,但翁同龢對李鴻章的仇恨未減分毫,每時每刻都想著報仇。

  有意思的是,彈劾他兄弟的人是曾國藩,李鴻章只不過給曾國藩寫了篇文章,稿費都沒有拿到,結果卻被翁同龢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02

  翁同龢報復李鴻章的第一個直接受害者卻不是李鴻章本人,而是大清的海軍。

  在李鴻章的苦心經營下,北洋水師本來搞得有聲有色,比日本海軍不知強多少。為了「炫耀武力」,也為了震懾日本,李鴻章甚至還讓北洋艦隊到日本海去曬了下肌肉,並受日本邀請停在日本海岸,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登上中國軍艦,看到中國軍艦如此先進,竟然臉色慘白。

  可惜,那都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後,北洋艦隊艦未增一艘,炮彈基本上沒有,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居然只有一枚,其他艦同樣如此,以至於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清政府協助鎮壓,當對朝鮮覬覦已久的日本也派兵到達朝鮮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卻「無心應戰」,因為他知道,日本水師早已今非昔比,和人家相比,北洋水師簡直弱爆了。

  有人或許要問:朝廷不是每年撥給北洋水師500萬兩軍費嗎?這麼多軍費哪裡去了?答案在《中國海軍大事記》的記載里:「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有銀子解部充餉。」

  海軍提督丁汝昌急了,據理力陳不發軍費的利害——本來我國海軍就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應該立即添船換炮,否則一旦和日本爆發衝突,後果不堪設想。

  丁汝昌是四月份「據理力陳」的,上諭說放心吧,馬上撥款,但到了秋天仍不見一兩銀子撥下來。

  丁汝昌要不到錢,李鴻章總能要到吧?同樣沒門!

  誰有這麼大能耐,敢扣海軍軍費兩年?自然是主管戶部的翁同龢。

  實際上,早在甲午戰前兩年,李鴻章就想購買德國可虜伯廠製造的大開花彈,並且連命令都簽發了,結果卻沒有買成,也是因為一個錢字——翁同龢不僅不給錢,還說買那麼好的炮彈是浪費。

  03

  這是在「和平時期」,翁同龢如此刁難北洋水師,從而達到報復李鴻章的目的,後果似乎還不太嚴重。但願他戰爭時期別這樣,否則受害的就不僅僅是李鴻章個人了。

  可他不管這麼多。他心裡只有仇恨,沒有大局觀念。仇恨的火焰已經把他腦子燒壞了。

  當時那種敵強我弱的形勢,是個人都能看出來,這種時候如果出兵朝鮮,結果必定沒好果子吃。翁同龢不是笨蛋,他本人心裡也很清楚,但他卻不想放過讓李鴻章身敗名裂的機會,糾集其學生文廷武和張騫等人,極力鼓吹出兵朝鮮。

  當時的形勢對我不利,不宜開戰,連一個叫王伯恭的舉人都明白這點,翁同龢卻嘲笑他是膽小鬼。

  唯恐李鴻章不丟臉的翁同龢還直言不諱地表示,他(李鴻章)不是很牛嗎?治軍數十年,掃平了多少壞人啊,北洋有陸海軍,豈能連一仗都打不了?王伯恭說明知技不如人還硬要和人家干,怎能取勝?

  翁同龢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如果輸了,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這話不僅讓人吃驚,還讓人脊梁骨發冷——這是寧可亡國,也要報私仇啊!世界上有這樣的帝師,有這樣拿國家俸祿的大臣嗎?

  結果就是,李鴻章不想戰,因為他明白打不過,但不想戰也得戰,否則就是抗旨不遵,是殺頭之罪。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成賣國賊,國家罪人,人人痛恨。

  李鴻章自己也是痛不欲生:「七十老翁,蒙漢奸之惡名,幾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勢。」

  對這兩人之間的恩怨,一本叫《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的書有過如此評論:「他(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間久懷宿怨屢謀報復,李鴻章不欲戰而迫其戰,在他看來正是挫抑之而困頓之的良好機會,又豈能放過?至於萬一試而不效,淮軍挫敗,私怨雖報而國事已壞,則就不是翁同龢所去急的問題了。」

  這話再明白不過了:翁同龢只管公報私仇,至於會不會給國家帶來災難,他才不管呢!

  那以後,翁同龢依舊處處跟李鴻章過不去,但和這件事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好在,這個胸襟狹窄、心無大局的小人最終也沒好下場:1898年6月,翁同龢被免去一切職務,遣送回原籍,永不敘用。

  看在你曾是兩朝帝師的情分上,就不殺你了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