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中國史> 生死存亡之際,南宋小朝廷依然內鬥不止

生死存亡之際,南宋小朝廷依然內鬥不止

2024-10-11 17:43:49 作者: 歷史君

  01

  宋理宗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右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丁大全,任用一個叫袁玠的做九江制置使。

  此人貪婪苛刻,一上任就向當地漁民收取重稅,還沒收到手呢,丁大全就在催了,姓袁的一急,就抓了幾個漁民,惹毛了其他漁民,漁民們乾脆投了敵人,把所有漁船都交給攻入的敵人,讓他們用來攻打南宋。

  消息傳到太學,陳宗、劉黻、黃鋪、曾唯、陳宜中、林則祖六位熱血青年群情激奮,他們聯合上書,要求罷免罪魁禍首丁大全。

  六位太學生當中,陳宜中的文章寫得最好,丁大全便把他作為首要打擊目標,暗使關係戶監察御史關衍彈劾,結果,陳宜中被取消太學生資格,並被謫建昌軍,其他五位太學生,也全都遭到貶逐。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六位太學生雖然倒了霉,但從此名聲大噪,被譽為「六君子」。

  1259年九月,丁大全倒台,左丞相吳潛奏請朝廷,陳宜中才得以回到臨安。

  那時候,後來的權臣賈似道剛當上右丞相,亟需網羅人才,他看上了才華橫溢又血氣方剛的陳宜中,很想讓他做自己的門生。

  賈似道對皇帝說,當初上書扳倒丁大全那六個太學生,可以免省試而赴考,得到皇帝允准。

  在1263年的廷試中,陳宜中名列第二,成為賈似道的手下。在賈似道關照下,陳宜中升遷很快,沒幾年就從最初的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升到了監察御史。

  十年後,雖然期間有過波折,但陳宜中還是混成了副宰相,成了實權人物。

  02

  與陳宜中官運亨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宋局勢一天不如一天。

  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令征南元帥阿術等人攻取襄陽,6年之後的1273年二月,守將呂文煥力竭降元,襄陽失陷。

  俗話說「襄陽破,臨安搖」,咽喉之地襄陽一丟,不但臨安危險,整個南宋的半壁江山,眼看也是朝不保夕。

  偏偏在這時,年僅35歲的大老闆宋度宗趙禥掛了,被賈似道擁立為帝的宋恭帝趙?年僅5歲,賈似道只好「主持大局」。

  而那時,百萬蒙古大軍的鐵蹄又分兩路開到,一路由阿術率領,一路由伯顏率領,攻占有「江鄂屏蔽」之稱的陽邏後,直逼蕪湖。

  賈似道無法,被迫親自到蕪湖督師。

  之前就消極抗敵、一味求和的賈似道,到了蕪湖依然企圖求和,可是對方不答應,他只好硬著頭皮打,結果宋軍主力一觸即潰。

  賈似道幸虧跑得快,逃到了揚州。

  至此,賈似道的昏庸無能顯露無遺,簡直成了全民公敵。

  在人們的印象中,陳宜中與賈似道是「一夥的」,是他的附庸,但這時的陳宜中卻決定與他割席。

  然而,時為知樞密院事的陳宜中,卻不知賈似道的下落,向逃回來的敗軍打聽,敗軍也不知道,他便以為賈似道已死,上疏要求治他的罪,同時要求革其職務。

  太后卻不同意:「似道勤勞三朝,豈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禮?」

  ——人家是三朝元老,起早貪黑地為國家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哪能因這點小過失,而這樣對待人家?

  03

  然而,無論太后如何偏袒賈似道,陳宜中與其割席的決心,已經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了,因為他不但要摘掉「賈似道走狗」的帽子,還要取而代之,掌握更大的權力。所以接下來,他「不得不」殺了賈似道一個親信。那人名叫韓震,當初賈似道去蕪湖督師,離開朝廷時命他總督親兵,賈似道「失蹤」後,便有傳說他要「劫朝」,陳宜中也不管是真是假,假意召韓震商量事情,事先卻設下埋伏,韓震一到就把他殺了。

  這是消滅賈似道的勢力,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還順應了抗蒙的民心,陳宜中從此令人刮目相看。

  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賈似道一夥的。

  從小處說,他一舉誅殺想「劫朝」的韓震,是避免了整個皇族成為人質,救了整個皇族,這麼大的功臣,皇帝怎麼能不重用呢?

  所以,當不久之後曾淵子等人請求拜陳宜中為特進(高級侍從官)右丞相,大老闆根本沒有不同意的理由。

  從那天起,朝廷的政治軍事大權,都落入了陳宜中之手。

  賈似道則被謫為商州團練使,沒多久就在福建漳州,被山陽縣尉鄭虎臣殺了。

  賈似道被殺,自然大快人心,而到達權力頂點的陳宜中後來的所作所為,並不比賈似道更得人心。

  按理說,在元軍直逼臨安、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作為右丞相,陳宜中首先應該做的是把抗敵作為頭等大事,可他成為右丞相之後的「頭等大事」,卻是與左丞相王熵內鬥。

  陳宜中和王熵兩人,都是靠了賈似道的提攜,才逐漸有了成就,可大敵當前,需要他們同心協力共御外辱的時候,為了爭權奪利,他們卻開始狗咬狗。

  爭鬥的結果,王熵敗下陣來,以「有職無權」為由,提出辭職。

  04

  正值抵禦外辱的關鍵時刻,左右丞相卻玩這一出,這不是令國人心寒,拆抗戰的台嗎?

  為了緩和兩個丞相的矛盾,謝太后想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命陳宜中為左丞相,留夢炎為右丞相,至於王熵,則讓他當了個位在丞相之上的平章軍國重事。

  調整過後,王、陳之間的矛盾,依然如故,鉤心斗角不斷,留夢炎則既無能又無恥,根本不可能擔當抗戰大任(後來還降了元,還曾勸降文天祥,遭到文天祥痛斥)。

  而與陳宜中、留夢炎相比,王熵好歹還有點責任心,當朝廷命張世傑等主戰派將領進擊元軍,作為丞相的陳宜中和留夢炎都不去督戰的時候,王熵則要求丞相出兵吳門。

  1276年七月,張世傑在焦山之戰中失利,王熵認為與陳宜中這個丞相不去「安撫諸將、鼓勵士氣」有關,便想藉機報復陳宜中,再次以辭職要挾朝廷,提出辭職時,雖然把責任「攬」到他自己頭上,卻暗示陳宜中才是罪魁禍首:大敵在境,吳門距京都不遠,六月出師,諸將無統,臣不得其職,又不得其言,乞罷免。

  他的辭呈,沒有得到批准。

  而謝太后仿佛也沒有明白他的暗示,對龜縮在朝廷、不去前線督戰的兩個丞相,也無任何處理。

  王熵見沒有達到搞倒陳宜中的目的,乾脆讓他兒子出面,唆使京城太學生劉九皋等人伏階上書,開列了陳宜中數十條過失,直指他「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

  劉九皋等太學生的指控,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陳宜中瞎指揮,令張世傑的步兵用於水戰、劉師勇的水兵用於陸戰,從而導致「指揮失宜」,不打敗仗才怪。

  最後,王熵還借太學生之口,表達了對陳宜中的極度擔心,害怕他比賈似道還要誤國!

  對於這種指控,陳宜中的應對方式是「老子懶得跟你計較」,然後賭氣辭職。

  謝太后有點蒙,這些大臣都吃錯藥啦,怎麼到了關鍵時刻,一個個的都撂挑子?

  謝太后也毛了,下令罷免了始作俑者王熵,抓了劉九皋,然後跟陳宜中他娘楊氏說好話,「請您老人家讓您兒子回朝」。

  僵持了好久,陳宜中才答應回朝,擔任右丞相。

  05

  既然「又擔大任」,在抗戰方面再不做點什麼,實在太不像話了。

  陳宜中開始進行一系列布置,首先命夏貴率軍保衛臨安城,然後動員全民皆兵,將臨安城15歲以上的男子,都弄來當兵。

  然而,當1275年十一月元軍攻破常州,繼續向臨安進軍的時候,臨安僅有文天祥的三萬多勤王兵。

  這點兵,要想守住臨安顯然不可能,左丞相留夢炎又當了逃兵,陳宜中只好派將作監柳岳為談判代表,前往元軍大營求和。

  無論柳岳如何哀求,如何保證「年年進奉修好」,伯顏都不為所動,還說什麼他興兵滅宋是天道,叫他不必多言。

  柳岳回來後,陳宜中仍不死心,又派正少卿陸秀夫去跟伯顏說,我們願意稱臣納貢,還願稱侄孫,伯顏仍不答應。

  戰、和兩條路都行不通,有沒有第三條路呢?

  陳宜中想到了遷都,謝太后先是不答應,陳宜中哭了,邊哭邊哀求,讓謝太后明白,若不遷都,「靖康之恥」完全可能重演,難道您老人家……謝太后怕了,這才答應遷都。

  「遷都」不過是漂亮的說法,說白了就是出逃。不料,約定的出逃日期到了,謝太后從早上等到晚上,也沒等到陳宜中。

  感覺被忽悠的謝太后,氣得把簪珥摔在地上,破口大罵,老娘本不想遷都,大臣們勸了多次,老娘才答應,現在又一個人影都見不到,以為老娘好欺負嗎?!

  1276年正月,元軍攻占了杭州東北的臬亭山,臨安城一片混亂,陳宜中等文武百官根本不管謝太后等皇室成員死活,來了個率先而逃。

  謝太后只好決定投降,一個月後,元軍進入臨安,又一個月後,元軍押著包括皇帝及皇親、後宮人員在內的數千人,浩浩蕩蕩北上。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06

  雖然南宋王朝事實上已經滅亡,但益王趙昰,和弟弟廣王趙昺、宋理宗駙馬楊鎮、宋度宗楊淑妃之兄楊亮節,以及趙宋宗室秀王趙與擇等人,輾轉逃到了福州。

  第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陳宜中被任命為左丞相,主持流亡政府全面工作。

  形勢都嚴峻到這種地步了,都不知道明天一早醒來,會不會再做亡國奴,權貴們仍沒忘爭權奪利。

  比如外戚楊亮節,利用國舅爺身份「居中秉權」,秀王趙與擇心想你外戚又怎麼樣,老子還是宗室呢,是「國家親賢」,你要秉權,老子就要掣肘!

  兩人PK的結果,趙與擇輸了,被楊亮節趕出朝廷。

  外戚和趙家宗親都靠不住,陳宜中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抗戰派主要人物陸秀夫和文天祥身上,委以重任。

  可是後來,他又與陸秀夫產生了矛盾,竟指使台諫官彈劾陸秀夫,然後免掉陸秀夫的職務,把他趕到潮汕。

  當被派去和談的文天祥被伯顏拘捕後好不容易逃回來,也遭到陳宜中排擠,文天祥就到江西一帶,組織抗元武裝去了。

  文天祥離開朝廷,也是為了避開統治集團的矛盾,儘管他們的矛盾,並不會因他的離開而減少。

  元軍仿佛是為了配合南宋統治集團的窩裡鬥,加快了南攻的節奏,雖然一路上遭到南宋愛國將領的堅決抵抗,但其前進的步伐,一點也未受到影響。

  1276年十一月,元軍打到福建,福州知府王剛中開城投降,宋端宗逃到泉州。

  在元軍窮追不捨之下,在海上四處漂泊的宋端宗,於1278年乘船時遭遇颶風,船翻人亡,年僅11歲。

  小皇帝一死,陳宜中頓感絕望,倉皇逃走。

  這一次,他乾脆帶著家眷,逃到了越南的占城,誰知那兒也不安全,很快被元軍占領。

  就在陳宜中逃亡的過程中,試圖做最後一搏的陸秀夫立衛王趙昺為帝,與少傅張世傑共同秉政。

  公元1278年六月,末帝趙昺移居崖山。

  第二年,張世傑與張弘范率領的元軍在崖山遭遇,宋軍全軍覆滅,崖山被元軍包圍。

  為了避免靖康之恥重演,陸秀夫大哭一頓後,背著8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同在崖山的南宋十萬軍民,相繼跳海而死。

  而那時,再度逃亡的陳宜中,已經從越南的占城逃到暹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那個元軍兵鋒不及的地方,過逍遙日子去了,後來老死在那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