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歷史的拐點: 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漢武帝全殲匈奴的大好機會,被一個低級錯誤毀了
2024-10-11 17:41:54
作者: 歷史君
01
西漢剛建立,就遇到匈奴這個大災星。
這個大災星,原本被秦朝名將蒙恬打得落花流水,並被逐出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但他們卻趁楚漢相爭打得不可開交、無暇顧及之機強大起來,西漢建立後無數次進攻西漢邊地,對西漢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
甚至還差點要了漢高祖劉邦的命——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御駕親征,率軍32萬征討叛將韓王信,劉邦和他的前鋒部隊卻在白登山那兒,被匈奴冒頓單于的40萬大軍圍得水泄不通,若不是謀士陳平出了個不是招的招,重金買通單于的老婆,被包圍七天之久的劉邦老命就沒了。
「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意識到與其硬懟就是自找麻煩,甚至是找死,不得不委曲求全,把宗室之女嫁過去「和親」,並且每年「孝敬」這個女婿大批財物,以換取邊地安寧。那些財物甚至包括棉絮、絲綢、糧食和酒。
老丈人每年「孝敬」女婿大量財物,否則就不得安寧,這不是笑話,是實實在在的屈辱。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02
時間的車輪轉得飛快,很快轉過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轉到了漢武帝劉徹面前。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匈奴又一次派人來到漢朝,請求和親,血性男兒漢武帝想結束這種屈辱,卻又不好擅自做主,便交由朝臣討論。
將軍、大行令(掌管邦交和邊陲部族事務的官員)王恢率先發言。
王恢是燕地人,之前多次出任邊郡官吏,對匈奴的情況非常熟悉,所以他最有發言權:「根據以往的情況來看,咱們與匈奴和親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管不了幾年,匈奴就會背棄盟約,依然與我為敵,甚至變本加厲,這已經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所以臣認為,這種策略必須放棄,不能再讓匈奴牽著鼻子走,咱們應該發兵攻打,把它打痛,打殘,當然最好是打死。」
王恢的發言很合漢武帝的心意,但馬上遭到御史大夫韓安國反對:「出兵攻打匈奴,至少得長途跋涉幾千里,就算部隊能到達目的地,也人疲馬乏了,很難取勝;如今匈奴兵強馬壯,運動起來如同群鳥飛翔,來無蹤去無影,我們即使得到他們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即使擁有他們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因為從上古時代起,他們就不服我們管轄,無法將他們變成我們的子民,我們無法對他們進行統治。」
韓安國接著說:「再說我們是長途跋涉,他們卻是以逸待勞,在他們的優勢面前,我們就像強弩之末,不但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恐怕自保都難,所以,如果發兵攻打,實在是下下之策。」
韓安國說完,現場一片死寂,漢武帝的臉色也很難看,過了好久才問:「那你說我們該怎麼辦?」
「如今之計,只有繼續和親。」韓安國說。
舉手表決,大臣們大多支持韓安國。
03
王恢的意見雖然沒人支持,但他明白皇上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再說早在這之前,皇上就在進行部署和安排了:派李廣等名將率軍鎮守邊郡要塞,鞏固邊防,採取措施鼓勵養馬;派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能夠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漢武帝打算廢除「和親」政策,轉而用軍事手段對付匈奴,還因為經過文、景兩代的「文景之治」,帝國已經積累了巨額財富,再加上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治已經形成,皇帝和朝廷的話比過去管用,叫諸侯王往東他們不敢往西了。
打仗不是打錢嗎?咱們現在有錢了,有錢就是用來花的,為什麼不跟他干一仗,結束這屈辱的「和親」政策?
漢武帝的心思,王恢了如指掌,也時刻記在心上。
公元前133年,雁門郡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豪強聶壹對王恢說,皇上不是想收拾反覆無常、不講信義的匈奴嗎?其實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錯過了也許就沒有了。
王恢急忙問他有何良策。
聶壹說,如今匈奴與大漢剛剛和親,對咱們不加防備,他們不是總想搞咱們的財物嘛,咱們就利用他這個弱點,「示之以利」,把他們引誘過來,然後利用伏兵對其發動突然襲擊,定可大獲全勝。
王恢報告了漢武帝。
此時的漢武帝反而冷靜下來:照聶壹的計策,就意味著與匈奴徹底翻臉,今後可能就是持續不斷的戰爭,咱們有打贏的把握嗎?如果打不贏,最壞的後果會是什麼?咱們能夠承受嗎?
04
漢武帝再次召集群臣商議。
這一次爭論,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激烈,爭論的主角,依然是王恢與韓安國。
而韓安國,依然是老一套,什麼長途跋涉啦,什麼以逸待勞啊,可是他發現,願意聽他說話的人,好像比上次少了。
這一次,王恢的意見占了上風,有備而來的他慷慨陳詞——戰國初年的代國很弱小,北邊還有強胡的攻擾,南邊有中原大國的威脅,但人家君臣能夠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抗擊強敵,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敢輕易碰它,和代國相比,咱們強得多吧?
言外之意是:咱們如果連一個小小的代國都不如,就別在江湖上混了。
凡是有點血性的,都聽不得這話。
王恢接著說,如今咱們大漢強盛,天下一統,陛下也威名遠揚,可是匈奴為什麼依然不斷地來搞咱們?這是因為咱們一再容忍,一次也沒把他們打痛,他們覺得咱們軟弱好欺、不欺負白不欺負、欺負了也白欺負的緣故,好像一個壞人,既然犯罪成本很低,甚至沒有成本,他何樂而不為?對犯罪分子不嚴加懲罰,實際上等於鼓勵犯罪。
這些話,更是擊中了熱血男兒的心。
王恢不失時機地提出,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破釜沉舟的勇氣,誘敵南下、設伏馬邑,集中力量全殲攻入之敵。
經過激烈辯論,漢武帝採納了王恢的建議,制定了斷絕「和親」、全面抗禦匈奴的策略。
05
首先提出誘敵深入之策的聶壹,義無反顧地充當了間諜的角色。
他以經商為名來到匈奴,對單于說,在下有一筆大買賣,想和單于一起做,不知單于意下如何?
他的「大買賣」是,他利用他的數百名手下(實際上沒有),想辦法殺掉漢朝的馬邑縣令,讓他們舉城而降,事成之後,馬邑的牲畜和其他財物,就全是大匈奴的啦,「至於給我什麼好處嘛,單于您老人家說了算」。
單于的眼睛亮了,馬邑,那可是主要的產馬地啊,也是非常重要的馬匹交易市場,漢朝建立之初,咱祖先就和他們爭奪過,和他們大打了一場,可惜沒打過劉邦,馬邑先得後失,咱們一直咽不下這口氣,做夢都想重新奪回來呢。
照聶壹的主意,馬邑簡直唾手可得嘛,那個地方,可是富得流油啊,這買賣,當然幹得!
至於聶壹要求率軍去接應,理所當然啦,否則漢軍追來,他們就沒命啦,所以不但應率兵去接應,人少了還不行,那麼多牲畜和財物,得一次性弄回來啊,若能順便劫掠一些人口,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人口也是財富啊。
列位要問了:這單于,怎麼這麼好騙?
其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有缺點,他的缺點是貪。
如果說戀愛中的女人最傻的話,那麼一個人一旦起了貪念,基本上就無可救藥了。
於是,單于親率10萬大軍,到武州塞(今山西左雲)那個地方先駐下來,然後派隨聶壹進入馬邑,待馬邑縣令被殺,然後進兵。
06
這邊的行動步驟,早就想好了。
聶壹返回馬邑,秘密會見馬邑縣令,按照之前的計劃,殺死一名囚犯,把其首級掛在城門上,「告訴」匈奴人:馬邑縣令的腦袋砍下來了,馬邑已被控制,就等大軍來掠奪了。
這件事,當然是瞞著匈奴使者乾的,使者還以為那顆腦袋,真是馬邑縣令的呢,趕緊屁顛屁顛地回去報告,單于哈哈大笑,立即率軍朝馬邑進發。
因為是騎兵,匈奴人行動很快,但在距馬邑一百多里的地方,單于覺得不對勁——為毛沿途看到這麼多牲畜,馬牛羊什麼都有,漫山遍野都是,放牧的人卻一個也沒有呢?不科學啊!
這裡面,一定有問題!
為了證實他的懷疑,單于下令攻打漢朝一邊防小亭,抓了雁門尉史——給老子交代,你們漢朝,到底在搞什麼鬼?
碰巧抓到的是個怕死鬼——單于您趕緊退兵吧,晚了就來不及了,漢軍在馬邑設了埋伏,要把你們一網打盡呢。
單于大驚,緊接著就是大喜,真是天不亡我啊,這個漢朝尉史,是上天賜給我的吉祥物!
不但不怪罪這個尉史,反而封他為「天王」。
然後,他們就撤了。
07
匈奴人這一撤,把漢軍害苦了。
當時,王恢和材官將軍李息率領的三萬人馬已出代郡,正打算襲擊匈奴人的輜重,然後斷其退路(匈奴人若兵敗,必從代郡撤退),忽然得到報告:匈奴突然退兵,原因不明!
王恢大吃一驚,很顯然,消息已經走漏!
是按原計劃繼續進軍,襲擊對方的輜重呢,還是退兵?如果繼續進軍,就會遭遇匈奴人的主力,那可是10萬精兵啊,咱們這三萬人馬,不夠給他塞牙縫!
這個仗,顯然打不得,王恢不得不退兵。
此次行動,漢武帝動用了32萬大軍,志在一口吃掉匈奴人,誰也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
除了王恢、李息,漢軍的部署還包括:
命令護軍將軍韓安國(他也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率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
命令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埋伏。
漢軍已為匈奴人布下一個很深的陷阱,沒想到這些獵物太狡猾,還沒到達陷阱邊緣,就折轉身打道回府,輕輕地走了,正如輕輕地來,招呼都不打一聲。
韓安國埋伏好部隊,苦等幾天也不見動靜,只好改變原定計劃,變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卻連匈奴人的影子也沒看到,人家早跑回去慶祝「勝利」了。
其他幾股伏兵等來的,自然是同樣的結果。
08
是匈奴人太狡猾嗎?當然不是。
與其說匈奴人狡猾,不如說漢軍太愚蠢!
很顯然,那些漫山遍野的牲畜,是漢軍有意撒的誘餌,匈奴人見到那些誘餌,確實也曾忘乎所以,然而,漢軍的安排如此精心,竟然沒有一個人想到,看似精心安排的後面,其實有一個大漏洞!
韓安國,李廣,公孫賀,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戰將?可是他們,竟然沒有一個人想到,牲畜是需要人來管理的,他們安排了漫山遍野的牲畜,卻不安排一個放牧人,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對方:這是個陷阱,千萬別往裡跳。
早知如此,還不如不撒那些誘餌呢。
這就像一個演員,表演太過,反而弄巧成拙。
「馬邑之謀」的失敗,不單單是興師動眾而勞而無功,關鍵是深深地刺痛了漢武帝的自尊心,計謀的提出者、堅決主戰的王恢,雖然為保存三萬精兵而退兵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在漢武帝看來卻是臨陣脫逃,是貪生怕死,根本不顧王恢的辯解,也不理母親替王恢說情,不肯饒他。
被關進監獄的王恢自知性命難保,自殺謝罪。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精心策劃的「馬邑之謀」,原本有必勝的把握,結果卻毀於一個低級錯誤,實在是令人嘆息!
匈奴人僥倖逃脫,無異於老虎歸山,短暫的休整後,作為對「馬邑之謀」的報復,匈奴單于對漢朝發動了更加瘋狂的劫掠,與漢朝的衝突不斷,而且愈來愈激烈。
「馬邑之謀」的失敗,也讓漢武帝明白了一個道理:漢匈邊地長達萬里,防不勝防,與其消極防禦,不如主動出擊,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
經過多年準備,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主動出擊的「藍圖」變成了行動,命衛青和霍去病遠征漠北,找到匈奴主力,狠狠地收拾了一頓,打得匈奴被迫向西北遷徙,之後十多年再無力南下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