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用EQ來教育下一代
2024-10-11 17:13:52
作者: 西武
在人類歷史上,科學家們曾陷入各種各樣的誤區,智商測驗便是其中之一。
1904年,法國教育部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委託專家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比內是這個委員會的委員,他與另一位心理學家西蒙合作,試著用一種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兒童。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商高低的問卷被編制出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量表。
比內-西蒙智力測驗量表的問世,很快引起了法國教育部的重視,繼而得到了大力推廣。從此以後,智商測驗便開始被用來幫助預測兒童的智商高低,並判斷他們在經過智商訓練後能得到多大的提高。
不久,為成人編制的智力測驗量表也出現了,並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掀起了一股智商測試的熱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200萬人參與了智商測驗,接受智商甄別。同時,根據測驗情況他們被安排在了適當的職位上。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此後,各種測量智商的測驗表相繼問世,智商測驗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有數百萬人參加了智商測驗。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夠逃避這種測驗。
智商測驗日益推廣,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當時的美國,智商測驗已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在個體和團體智商測驗上的得分,是其一生職業選擇、安置和決策的主要依據。
智商測驗分數決定著誰被定為弱智或天才,誰進入名牌大學或被提供其他教育機會。在部隊和一些大型企業,誰服役當軍官、誰接受管理訓練,智商測驗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自智商測驗出現百餘年來,智商測驗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一個人的未來這一問題,卻引發了心理學家們的廣泛討論。因此,智商測驗是否有效,智商分數是否有實際效用,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頗多質疑。
為此,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1981年,他們挑選了伊利諾州某中學的81位畢業致辭代表,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研究發現,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在校期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在工作中卻表現平平。從中學畢業算起,10年後,他們當中只有1/4的人在本行業內達到了同齡人的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齡人。
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參與了此項研究,他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面對一位畢業致辭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試成績不錯。面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無非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所編制的智商測驗題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他未來的成就。」
《正態曲線》一書的作者理察·赫恩斯坦和查爾斯·默里也坦言:「假設一個人參加智商測驗,數學僅得了50分,也許他不宜立定志向當數學家,但如果他的夢想是自己創業、當參議員,或者賺100萬,就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影響人生成敗的因素實在太多,相比之下,區區的智商測驗何足道哉?」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預測一個人的學業成績,但是,憑學業成績能否準確預測他們的未來呢?如果智商測驗無法預測誰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誰會擁有融洽的人際關係,那麼它的存在又有多少實際價值呢?
於是,心理學家們提出了新的可能,導致成功的因素中至少還有70%以上的沉睡因素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去運用。它不是智商,那麼它又是什麼呢?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嘉納,在對智商測驗提出嚴厲批評的同時,開始研究智商以外的智力。不久,他提出了人際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認為,人際智力能夠認識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欲望,並使自己能給予適度的反應,而自知智力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規範個人的行為。
在這兩類智力中,嘉納明確提到了他人情緒和認識自我的重要性,為情商的產生做了有力的鋪墊。
近年來,國外心理學家們又提出了「新情商」的概念,為EQ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認為,情商是測定和描述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指標。它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能力、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
關於情商,專家學者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EQ創始人沙洛維博士和梅耶博士說:「EQ已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把EQ介紹給大眾的丹尼爾·戈爾曼博士認為:「僅有IQ是不夠的,應該用EQ來教育下一代,幫助他們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
美國《讀者文摘》更加堅定地反問讀者:「掌握了EQ,還有什麼不能利用的呢?」
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宣稱:「如果你不懂EQ,從現在起,我們宣布——你落伍了!」
與EQ有關的新生事物也層出不窮,美國有了EQ月刊,它倡導:「做EQ測驗吧,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美國EQ協會也迅速成立,它以研究和宣傳EQ的作用為目的,以證明其重要性為宗旨。該協會的宣言是:讓我們再進化一次,成為智慧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