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通透的女人,必耐得住寂寞
2024-10-11 13:15:05
作者: 朱凌,常清
不少現代人畏懼寂寞,其實,它可使淺薄的人浮躁,使空虛的人孤苦,也可使睿智的人深沉,使淡泊的人從容。
北宋文豪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四年後,寫下一篇短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透過寂寞,我們品咂出幾分瀟灑、幾分自如。
古今中外,智者往往獨守這份寂寞,因為他們深知,最好的往往是最寂寞的;他們能沉得住氣,守得住寂寞的煎熬,在寂寞中沉浮,在寂寞中沉澱自己。
其實,寂寞是一種難得的感覺,在感到寂寞時輕輕地合上門和窗,隔去外面喧鬧的世界,默默地坐在書架前,用粗糙的手掌拂去書本上的灰塵,翻著書頁,嗅覺立刻又觸到了久違的紙墨清香。
關於寂寞,梁實秋先生曾說:
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里,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裡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更與心境有關。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里去尋求,只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廛里、陋巷裡,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游。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在禮拜堂里我也有過同樣的經驗。在偉大莊嚴的教堂里,從彩色玻璃窗透進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線,沉重的琴聲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這渺小的感覺便是我意識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證。因為平常連這一點點渺小之感都不會有的!
我的朋友肖麗先生卜居在廣濟寺里,據他告訴我,在最近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天空如洗,他獨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寶殿的石階上,翹首四望,月色是那樣的晶明,蓊鬱的樹是那樣的靜止,寺院是那樣的肅穆,他忽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恆,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個人常有這樣的經驗,他的胸襟自然豁達寥廓……
無論對於誰,寂寞與否,取決於心境的有無所依。
在命運的行程中,每個人都是獨行者。然而,懂得生活的人,耽於寂寞之隅,義無反顧,終獲成功與幸福;心浮氣躁者,終見陋於大方,為寂寞所棄。
真正體驗了寂寞的人,才會更加珍視生活的溫馨。
寂寞是一種清福、一種享受,在喧鬧的塵世之中,需保持心靈的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