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你若光明,萬物生> 修煉不動心的境界

修煉不動心的境界

2024-10-11 13:00:26 作者: 王建軍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

  王陽明認為,一個有抱負、有君子修養的人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提升自己。面對外來的各種毀譽榮辱,不但不要被它們影響自己內心的安定,還要將它們作為磨鍊自己品性、提升自己素質的工具。王陽明正是因為達到了不動心的境界,才能在毀譽參半的生活中活出自我的精彩。

  正德十一年(1516)七月,王陽明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他的同事王思輿對季本說道:「王陽明此行,必定會建立極大的事功。」季本好奇地問:「你是憑藉什麼如此說呢?」王思輿感嘆地說:「我用各種言語試探,根本無法觸動他啊!」果然,事實證明王思輿的判斷是正確的。

  面對人生中諸多的毀譽榮辱,大可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而是以一種坦然自若的心情去對待,並藉此來修煉自己的心靈,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以獲得優遊自在的人生。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世間的事紛至沓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王陽明認為,心的本體,原本就是不動的。心不動,即便有三千煩惱絲纏身,亦能恬靜自如。生活的智者總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之心,寄寓靈魂。雖在忙碌中身體勞累,但因為時時有著一顆清靜、灑脫而無求的心,便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樂。

  蘇軾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又兼容了儒、釋、道三家關於生命哲理的闡釋,但即使這樣,他也不能真正領悟到心定的境界。

  蘇軾被貶謫到江北瓜洲時,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參禪禮佛,談經論道,成為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蘇軾作了一首五言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再三吟誦,覺得其中含義深刻,頗得禪家智慧之大成。蘇軾覺得佛印看到這首詩一定會大為讚賞,於是很想立刻把這首詩交給佛印,但苦於公務纏身,只好派了一個小書童將詩稿送過江去請佛印品鑑。

  書童說明來意之後將詩稿交給了佛印禪師,佛印看過之後,微微一笑,提筆在原稿的背面寫了幾個字,然後讓書童帶回。

  蘇軾滿心歡喜地打開了信封,只是先驚後怒。原來佛印只在宣紙背面寫了兩個字:「狗屁!」蘇軾既生氣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擱下手中的事情,吩咐書童備船再次過江。

  哪知蘇軾的船剛剛靠岸,就看見佛印禪師已經等候在岸邊。蘇軾怒不可遏地對佛印說:「和尚,你我相交甚好,為何要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說:「此話怎講?我怎麼會侮辱居士呢?」

  蘇軾將詩稿拿出來,指著背面的「狗屁」二字給佛印看,質問原因。

  佛印接過來,指著蘇軾的詩問道:「居士不是自稱『八風吹不動』嗎?那怎麼一個『屁』就過江來了呢?」

  蘇軾頓時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滿臉羞愧。

  在世間操勞一生,卻能心安身安,著實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這需要我們持一顆清靜的心,帶著激情去生活,不生是非分別,不起憎愛怨親,才能夠安穩如山,自在如風。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王陽明認為,大凡終日煩惱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遭遇了多大的不幸,而是自己的良知被蒙蔽,因而對生活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而已。想要恢復自己的良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就要磨鍊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輕起怒心、喜心、噁心、私心,不使心有一絲一毫的偏倚,保持心體的中正平和,自然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與幸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