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件事
2024-10-11 12:59:58
作者: 王建軍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在王陽明看來,認識是實踐的起點,實踐是認識的成果。聖人的學問只是一個功夫,認識和實踐不能當作兩件事。
王陽明強調知與行的統一。所謂知,便是對事情各方面的思考與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開始行動;所謂行,便是將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東西付諸實踐,才能有所成就。王陽明指出,聖人之學乃身心之學,其要領在於體悟實行,不可將其當作純粹的知識,僅僅流於口耳之間。
然而,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把知和行看作兩件事,比如人們常說:「三思而後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動在後,必須經過多番仔細周密的考慮才能有所行動,認為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三思而後行,確實是對衝動氣盛的年輕人最好的勸諫,因而備受世人推崇。人們相信,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才是最好的,經過反覆思量的行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不幸的是,由此形成了一種重思考而輕行動的風氣。或許是過于謹慎,過於追求萬無一失,人們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了無限的沉思之中,結果越想越覺得準備不夠充分,越想越覺得存在很大的問題,結果本可以嘗試的想法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由於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寬廣的,不受客觀事物與能力的強行束縛,因此,過度的思考很容易偏離正軌,越想越遠而找不到重點。如果人們在思想的海洋中暢遊太久而遲遲不付諸實踐,那麼無疑會窒息於其中,徹底失去付諸實踐的機會與能力。
唐代中原有一片山脈盛產靈蛇,蛇膽和蛇心都是很好的藥材。雖然蛇毒劇烈,見血封喉,可是為了賺錢,仍有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捕蛇。一天,有三個從南方來的年輕人來到附近的村子,準備進山捕蛇。
年輕人甲在村里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晨便收拾行裝上山捕蛇,但是過去好幾天了,他還沒有回來。原來他不懂得蛇的習性,在山裡亂竄,不但驚擾了靈蛇,而且他也不懂如何捉蛇,最終因捕蛇而喪命。
年輕人乙見狀,心中害怕不已,再三思慮要不要去山裡捉蛇,他每天都站在村口,向大山的方向望去,時而向前走幾里路,不久之後又走回來,終日惶惶然行走於村子與大山之間。
年輕人丙則充分考慮了如何找蛇穴、捕蛇、解毒等問題,並向村里人討教,掌握尋找蛇穴、引蛇出洞等捕蛇的技術,學習製作解毒的藥劑。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年輕人丙帶著工具上山了。七天過去了,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喪命,可是丙竟然背著沉重的籮筐回到了村里。他捕到了上百條靈蛇,賺了很多錢,之後還做起了藥材生意,成為著名的捕蛇之王。
三個年輕人一起去捕蛇,一個毫不考慮、魯莽行動;一個思來想去、遲遲不動;一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付諸行動。三個人對待思與行的不同態度,註定了他們不同的結果。思考與行動是相輔相成的,無論偏向於哪一方,都難成大事。
思考與行動,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事,猶如人之生老病死,難以避免。小到處理家庭瑣事,大到掌握國家命脈,都要思考與行動。不假思索地行動和多番思慮卻不見行動的人,輕則敗家,重則亡國。思與行,不可偏其一,這便是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積澱下來的沉痛教訓,也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基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