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2024-10-11 12:51:57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悲觀厭世者經常說自己已經深陷焦慮。焦慮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性格特徵,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產生,並伴隨我們終生。它在很大程度上讓悲觀厭世者覺得世界充滿苦悶,讓他們遠離所有人際交往,摧毀了讓他們過上安逸生活或為世界做貢獻的希望。此後,恐懼開始蔓延,他們逐漸害怕外部世界,以及賴以生存的內部世界。
有的人可能因為害怕社會而選擇了遁世,有的人可能因為擔心在社會中孤身一人而選擇了逃避。在這些焦慮的人群中,我們同樣也會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他們關心自己勝過關心別人。我們一旦斷定逃避困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很容易就會產生焦慮。反之,焦慮又會強化我們的逃避行為。
有的人對新事物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焦慮,無論是搬家、離別、換工作,還是談戀愛。他們孤陋寡聞,拒絕跟大家說話,生活的每一個細微改變對他們而言都伴隨著恐懼。
這些人的人格發展和為人類共同利益做貢獻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種焦慮的損害。焦慮的人不一定都會全身顫抖,轉身跑掉,他們也可以表現為做事拖拉,猶豫不決或找藉口逃避。絕大部分心懷恐懼的人都沒有意識到每次面對新的環境,他們的焦慮就會顯露出來。
觀察那些喜愛懷舊或思考死亡的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懷舊是一種低調而普遍的約束自我的方式。怕死或害怕生病是人們用來逃避任何義務和責任的典型手段,他們大聲說道:「所有事情都是徒勞的。生活充滿了悲慘,沒有人能夠預測發生什麼事情。」正如我們曾經見到的那樣,這些人可能會避開所有考驗,其驕傲的態度阻礙他們參加任何可能揭露本性的測驗。
關於天堂和來世的說法也具有類似的安慰作用。對於那些堅信只有來世才能實現真正人生目標的人而言,當前的生活就是一場無謂的掙扎,所有成長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從這些相信異度世界的人身上找到了同樣被神化的理念,他們渴望優越感、唯我獨尊和野心,這一切都使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生活。
從害怕獨處孩子的身上我們找到了焦慮最為原始的表達方式,然而,一旦有人走向他們,他們又會覺得不滿。事實上,他們只是關心如何行使權力。如果母親讓一個焦慮的孩子獨自玩耍,那麼他很快就會滿臉恐懼地呼喊媽媽。
這種做法表明,焦慮的孩子始終難掩內心的恐懼,真正的問題不是媽媽去哪兒了,而是他們再也不能對母親發號施令了。這也說明這個孩子並沒有學會獨立,而錯誤的幼年撫養方式已經令他們養成了奴役他人的毛病。
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辨別一個人是否具有幼稚的焦慮,他們的焦慮在黑暗中變得尤為明顯,因為黑暗切斷了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他們大聲尖叫,這是聯繫自我和世界的一種手段,讓他們覺得不再孤單和被遺忘。如果有人靠近他們,他們就會顯得異常興奮,因為這證明了他們的能力。
他們想要開燈,希望有人陪在身邊,一起玩耍,等等,一旦他們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其焦慮就會立刻消失。但是,如果他們的優越感受到威脅,立刻就會變得焦慮不安,想盡各種辦法強化自己的當權者地位。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成人中。有些成人不敢獨自外出,他們站在大街上,動作和表情透露出焦慮。有的人站在原地不動,有的人一路狂奔,就像被惡魔追趕著一樣。或許你也曾經碰到過這種人,他懇求你陪他一起過馬路。
但他們並不是廢物!他們可以步伐輕快,大部分人身體健康,然而,一旦遇到一丁點兒困難,他們就會深陷於焦慮和恐懼之中而不能自拔。有時候,他們前腳離開家門口,後腳就跟著出現焦慮和不安全感。
廣場恐懼症,即對空曠的場地感到恐懼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患者總會覺得自己就是某種惡毒陰謀的攻擊對象,他們堅信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東西可以區分他們和別人。他們擔心自己會跌倒(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他們覺得自己是十分高貴的),在病態的恐懼中,我們可以見到同樣對權力和優越感的追求。
對很多人而言,焦慮顯然是一種迫使他人靠近自己,照顧自己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擔心病人會再次焦慮發作,沒有人敢走出房間半步!所有人都要圍著病人轉,焦慮感正是以這種方式影響我們的,每個人都必須前來探望這些焦慮病人,但病人不必關心任何人,只需支配所有人。唯一有助於緩解他人恐懼感的方法就是強化他們跟親人的關係,只有從意識上接受自己屬於某一家庭的事實,我們才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最後,讓我們看看一個有趣的例子。這個故事發生在1918年奧地利革命期間。那時,不少人突然宣布他們不能參加協商會議了。在被問及原因時,他們說:「協商會議充滿了種種不確定。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遇到誰——要是我們穿得比別人好怎麼辦?」
確實,當時奧地利正處於多事之秋,但奇怪的是,只有特定的人才擔心這點。為何他們會這麼特殊呢?它不是偶然發生的。他們之所以擔心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學會如何跟他人交往,因此,在重大的政治場合中,他們會覺得不安全。而對於那些覺得自己屬於社會的人而言,他們就不會有任何顧慮,而是一如既往地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