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 這個「明朝好皇帝」,為什麼將恩師亂棍打死?

這個「明朝好皇帝」,為什麼將恩師亂棍打死?

2024-10-11 12:17:50 作者: 歷史君

  01 出生當晚爺爺做了一個怪夢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年號宣德。

  大名鼎鼎的宣德爐,就是他親自參與設計監造的。

  朱瞻基出生時,不但他父親朱高熾還不是皇帝,就連他爺爺朱棣,也還不是皇帝,而是在北京當燕王。

  朱瞻基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他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

  據《明史·本紀第九·宣宗》,朱瞻基出生那天晚上,他爺爺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朱元璋賜給他一個大圭。

  所謂大圭,是指兩種東西,一種是一塊普通的佩玉,丁字形,用途與笏(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差不多,插在腰帶上,「以記事備忘」。

  還有一種大圭,是帝王或者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

  如果是後一種,那就不普通了,因為這是權力的象徵。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朱棣還夢見,父親朱元璋不但賜給他大圭,在把大圭交到他手上時,還特別吩咐他「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這就很明顯了,朱元璋給他的,可不是一塊普通的佩玉,而是權力,是皇權,並且明確地要他把這種權力,傳給他的孫子。

  要實現父親的心愿,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他得有孫子,不然傳給空氣呀;二是他自己得是皇帝,不然哪來這種權力呢,沒有這種權力,又拿什麼傳給孫子呢?

  而在當時,這兩樣「東西」,他都沒有。

  從夢中醒來的朱棣不免苦笑:老爹啊老爹,這種玩笑你也開,看來你的幽默細胞不少嘛!

  沒想到忽然有人來報告:恭喜大王,賀喜大王,您大兒媳婦生了,生了個站著撒尿的。

  朱棣一躍而起——孫子有了,就差那一樣了!

  02 爺爺「因他發動政變」

  而那時的皇權,掌握在他侄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手裡,要實現父親的心愿,唯一的辦法是……他知道怎麼做了。

  所以後來有人說,朱棣做的那個夢,以及孫子的碰巧降生,對他下決心發動靖難之變,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了,這只是見仁見智的說法,更大的可能是,朱棣其實早就想搞政變篡位,《明史》記載的這個橋段,看起來更像是虛構的一個情節,目的是讓朱棣的篡位看起來「合理」一點。

  朱瞻基是1398年出生的,第二年,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1402年政變成功,建文帝失蹤,朱棣把皇位奪到手,實現父親心愿的另一個條件,也有了。

  1404年(永樂二年),朱瞻基的父親,也就是朱棣長子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

  據《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朱高熾自幼端重沉靜,言語得體,不但愛讀書學習,好學不倦,經常與有學問的大臣「講論不輟」,也愛習武練箭,「稍長習射,發無不中」。

  也就是說,這是個文武雙全的好孩子,將來當接班人,一點問題也沒有。

  而且朱棣後來數次北征,朱高熾每次以太子身份監國,都幹得很漂亮,「朝無廢事」。

  朱棣卻不喜歡他,原因是他是個大胖子,身體很虛弱,走路都有些困難。

  沒有一個好身體,今後怎能擔當大任?

  所以,朱棣雖然礙於祖宗規矩,不得不立其為皇太子,但多次產生過把他廢掉,另立太子的想法。

  可是,如果廢掉這個胖兒子,那麼等於朱瞻基這個孫子也就廢掉了,就不可能實現他爹朱元璋「傳世之孫,永世其昌」的心愿。

  所以有人說,雖然朱棣打消另立太子念頭,是因侍郎胡濙(yíng)勸諫的結果,實際上孫子朱瞻基才是關鍵。

  這個孫子,也確實深得朱棣喜愛,因為「英氣溢面」的朱瞻基,不但長相與他這個爺爺酷似,而且「智識傑出」,長大後又酷愛讀書。

  03 精心培養

  「此乃大明朝之福也。」——這個孫子出生時,朱棣立馬跑去看孫子,當時就高興地來了這麼一句,現在看來,當時那聲情不自禁的「驚呼」,並不是亂來的。

  朱棣對這個「大明朝之福」的培養,自然格外上心,不但不忘親自教導,哪怕後來多次遠征漠北也帶在身邊,教他打仗的「技巧」,鍛鍊他的膽識,更是在老師的挑選上,慎之又慎,都是當時著名的大儒。

  除此之外,他還把孫子培養成了一個傑出的武士。

  朱棣給孫子挑選的老師,其中有一位名叫戴綸。

  戴綸,今山東高密人,出身當地名門望族,叔父(或伯父)戴希賢曾任河南知府,另一位叔父(或伯父)戴希文,曾任南京太僕寺卿,兩人官聲都不錯。

  戴綸雖然不是進士,甚至連舉人都不是,僅僅是一個官職很小的學官(昌邑縣學訓導),卻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是當時少有的飽學之士。

  在戴綸之前,朱瞻基的老師是儀智,也是高密人,也是出身學官,曾官拜禮部侍郎,長期擔任朱瞻基的老師。

  但是後來,儀智實在太老了,老得教不動了,便在辭官回鄉之前,推薦了同鄉戴綸,代替他的帝師角色。

  五個月後的永樂十九年九月,戴綸被擢升為禮科給事中,正式成為朱瞻基的老師。

  朱棣最終確定戴綸為孫子朱瞻基的老師,自然源於戴綸不是一般人,不但學識淵博,德行也是禁得起檢驗,有這樣的老師嚴格教導,加上朱瞻基本身天資聰穎,而且勤奮好學,不成為傑出青年都難。

  對於這位老師,朱棣那是相當滿意,曾對朱瞻基說:「汝得戴綸,若唐太宗得魏徵。」

  04 恨老師管得太嚴

  朱棣給這個孫子挑選的老師,還有一位名叫林長懋的,福建莆田人,永樂三年舉鄉試,永樂十八年任翰林編修,並擔任皇太孫朱瞻基侍讀。

  後來,朱瞻基繼位後,果然沒有辜負爺爺朱棣的期望,在位時間雖然不長,僅有短短的十年,但因會當皇帝,搞出來一個被史學家稱為「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

  「仁」指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但朱高熾在位僅一年就因病去世,所以這個「仁宣之治」,主要還是朱瞻基搞出來的。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朱棣肯定也沒有想到,他這個被譽為明朝少有的好皇帝的孫子,卻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對培養他成才的這個恩師,其手段之毒辣,堪稱史上最忘恩負義學生。

  這也許怨戴綸自己,怨他太負責了,這個學生的一舉一動,都被他記錄下來,然後向朱棣打「小報告」。

  而他所記錄的,都是朱瞻基不好的一面。

  據《明史》記載,朱瞻基曾「時出騎射」,戴綸便對他說,你現在最應該做的,是趁年輕多學習文化知識,習武會荒廢學業,還是別習了吧。

  朱瞻基很不高興。

  尤其令他惱恨的是,這個老學究,動不動就向爺爺打小報告。

  仔細想想,其實戴綸也過分了點,既然學識淵博,怎麼連「水至清則無魚」都不懂?動不動就打小報告,這叫告密!

  一個人一旦沾上了「告密」二字,他的所有好,在別人眼裡都成了壞。

  朱瞻基即位後,雖然擢升戴綸為侍從宮僚,接著又升任他為行在兵部右侍郎,但並不意味著他原諒了老師,這只不過是這位老師應得的,不給他會遭物議。

  他對這位老師的怨恨,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絲毫消減。

  05 觸帝怒遭亂棍打死

  而這位「勞苦功高」的老師,一心只在自己的職責上,對此一點感覺都沒有,繼續冒書呆子「傻氣」。

  1425年,登基不久的朱瞻基想出去遊獵,要求有關部門準備準備,結果被戴綸「封駁」了聖旨——皇上剛登基,應以國事為重,怎麼能貪玩呢?

  所謂「封駁」聖旨,就是不執行聖旨、把皇帝的旨意駁回去,相當於臣子用極端方式,糾正皇帝的錯誤。

  這個「傳統」源於漢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還做過很清晰的解釋:「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叫抗命不遵,是死罪,關鍵看皇帝的「心情」。

  年少氣盛的朱瞻基異常憤怒,過去你把我管得死死的,呼吸都不順暢,如今我好歹是天子,你還是不給面子,游一下獵又怎麼了?就成了貪玩了?就成了荒廢國事了?就是一個昏君了?勞逸結合,我又不是機器,就算是台機器,也要上點油吧!

  但畢竟是自己的老師,朱瞻基起初還是沒把事情做絕,只是把戴綸貶到交趾,叫他參贊交趾軍務。

  戴綸蒙了,老師這是為你好啊,是為你的江山社稷好啊,你幹嗎如此對待老師?

  心裡想不通,難免會發幾句牢騷,傳到朱瞻基耳朵里,朱瞻基便讓人把他帶回北京,親自審問。

  當著所有人的面,戴綸堅持自己沒錯,並以功臣自居,還居高臨下地對這個學生來了一番嚴厲譴責,說的話很不中聽。

  朱瞻基越聽越氣,戴綸最後因「觸帝怒」而「立棰死」——當場亂棍打死。

  一位好老師,一個忠臣,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是不是有點發人深省?

  作為臣子,有一顆忠心是好事,也是本分,但忠言逆耳啊!

  表忠心是一門藝術,如何既表了忠心,又不至於觸怒龍顏,還能讓大老闆心甘情願地接受——也許,忠臣們最應該掌握的,是這樣的技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