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 為什麼他們站在高處就姓高,坐在石頭上就姓石?

為什麼他們站在高處就姓高,坐在石頭上就姓石?

2024-10-11 12:17:26 作者: 歷史君

  多年來,專家們都認為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不知他們是否讀過《明史》,如果讀過,他們就會知道,也是在明朝,與方孝孺同一時期,有一個人的遭遇,並不比方孝孺好,除了被夷九族,其老師、學生也被誅殺。

  而且那個人,還是方孝孺的同事,名叫景清。方孝孺因不肯與朱棣合作而死於朱棣之手,景清同樣死於朱棣之手,只不過死因不一樣。

  01 出身貧寒的學霸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景清生於約1362年五月,卒於1403年四月,陝西真寧縣新莊裡寨子村(今甘肅正寧縣山河鎮寨子村)人。

  小時候,景清家貧如洗,但這娃娃很聰明,也很愛學習,記性特別好,過目不忘,一個晚上可以將一本書背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傳說有一次他在國子監讀書,因窮買不起書,向一個同學借書,同學先是不肯借,因那本書是他「家傳秘書」,太珍貴了,後來架不住景清的死纏爛打,答應借他一晚。第二天同學要書他卻不還,還聲稱那本書是他家的,已經傳了幾代人,如果不信他可以背下來,老師讓他當面背書,景清果然「通篇背誦,隻字不遺」,而那本書的真正主人,看起來對書的內容一無所知,老師於是把書「判」給景清,還嚴厲地把那位同學批了一通,景清這才表示開了個玩笑,把書還給了同學。

  洪武二十七年,景清高中榜眼,差點就成了狀元,授編修,改御史。

  朱元璋死後把江山傳給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那一年,景清是北平參議。

  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天下,他們兩個人,便經常在一起擺龍門陣,朱棣對他極為賞識,因為他「言論明晰」,學問也是槓槓的,與他擺龍門陣,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至於朱棣喜歡和他擺龍門陣,是不是想把他當作一個「課外輔導員」,這個不得而知,但是他們兩人的私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

  02 刺殺皇帝

  但這並不妨礙今後的決裂,而且這種決裂,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

  建文二年的時候,景清被升為御史大夫。也就在那一年,帝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燕王朱棣因不滿建文帝削藩,以「清君側」之名率軍南下,號稱「靖難」,公開反叛朝廷。

  對於朱棣的反叛,許多正直的大臣都堅決反對,不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景清,似乎加入了朱棣陣營,後來朱棣造反成功,還復命他為御史大夫,景清也「欣然」接受了任命,不少人譏笑他「言不顧行,貪生怕死」。

  譏笑他的人不知道,景清其實從來沒想過成為朱棣的走狗——朱棣造反在他看來是非法的,他怎麼能與這種人同流合污呢?

  尤其是當建文帝和許多大臣被一把大火燒死後(也有說建文帝逃了,至今下落不明),他無時無刻不在想替故主報仇雪恨。

  一個文官,手無寸鐵,更無一兵一卒,如何報仇?他有他的方式。

  實際上他等了很久,不想再等了。於是有一天,他上朝之前,在腰裡藏了一把短劍。

  然而,在見到朱棣時,他無法抑制內心的緊張,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害怕,以至於步履出現了反常。

  即使只有那麼一點點,也被敏感至極的朱棣捕捉到了。

  朱棣不能不敏感,因為他時時刻刻都在防備——早在這之前的某一天,負責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的欽天監就向他急奏:最近「異星告變,光芒甚赤,急犯帝座」。

  當欽天監向他報告,星象顯示有人想幹掉他,他能不時刻防備著嗎?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想幹掉他的人,竟然是與他過從甚密的景清!

  但在對方沒有動手之前,他不能打草驚蛇——萬一他的感覺欺騙了他呢?

  他的感覺,還真沒騙他,就在他發現景清走路不對那一刻,景清動手了,朝會結束後「奮撲上前」,朱棣閃身躲過,命左右搜身,搜出一把短劍。

  但是直到那時,朱棣似乎仍不相信他會要自己的命,責問他想幹啥,景清也不否認,直言想殺了他:「叔奪侄位,如父奸子妻。爾背叛太祖遺命,真乃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然後仰天長嘆:「吾為故主報仇耳,可惜不能成事!」

  03 鄉親們遠走他鄉

  氣急敗壞的朱棣,當場命人打掉他的牙齒,割掉他的舌頭,又命人將他施以「磔刑」。

  景清被殺後,朱棣又命人將他的皮剝下來,做成袋狀,在裡面填充稻草,懸掛在長安門示眾。

  景清的被殺,僅僅是慘案的序曲,這首「樂曲」,很快進入高潮:慘無人道的「瓜蔓抄」開始了,景清不但被滅九族,他的老師、親戚、朋友、學生,全都成了這場屠殺的「替死鬼」,真正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景清的故居,也被一把大火化為灰燼,整個村莊成了一堆廢墟,村里僅剩的幾戶景姓人家,被這場從天而降的變故驚呆了,居然不知道逃命,若不是真寧縣官暗示他們隱姓埋名逃亡,他們同樣逃不過這場屠殺。

  經縣官好心提醒,他們才想起應該遠走他鄉,而且不能再姓景。姓什麼呢?人們「認為」他們姓什麼,就姓什麼吧——在高處一站就姓高,在石頭上一坐便姓石。

  這個「黑色幽默」故事背後,是一段多麼觸目驚心的黑歷史啊!

  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根據建文帝是合法皇帝、明成祖朱棣是篡權謀位的事實,下令為方孝孺平反昭雪,稱其為「大明忠臣」。

  卻沒有景清的份。

  若不是真寧縣儒學教諭王正考證了景清的忠烈事跡,然後上疏奏請皇上祭祀景清,景清這位「大明忠臣」,也許就會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朝廷接到王正的上疏,查明事實後,下詔對其進行追封,諡號「忠烈」,並在各地儒學建祠紀念,給予了與方孝孺相同的「待遇」。

  從傳統知識分子的觀念來看,方孝孺、景清等的「忠君」思想,當然是值得褒揚的。然而,按照「流行」觀念來看,他們似乎又是不知變通的「老頑固」,是一種「愚忠」,這種「愚忠」,在社會面臨重大變故的歷史關頭,顯得那麼「不合時宜」——不是有句老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嗎?

  這種觀念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幾個忠臣,是不是很悲哀?

  因為無論如何,正義還是要維護的,否則,這個世界就會再度回到是非不分黑白不分的「野蠻時代」。

  方孝孺、景清等忠臣的價值,正在於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