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歲時,建文帝出來「自首」
2024-10-11 12:17:19
作者: 歷史君
01 爺爺擔心他心太軟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洪武十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喜得貴子,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朱允炆、給後世留下許多謎團的建文帝。
十五年後,朱標不幸病死,十五歲的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雖然很喜歡這個孫子,並已決定百年後把大明江山交給他,卻對他江山能否坐得長久沒有把握,原因是這個孫子有點懦弱,簡單點說就是心腸太軟,缺乏當帝王的那股狠勁,朱元璋擔心他將來鎮不了場子。
據明人王泌在《東朝紀》里記載,朱元璋特意把軍師劉基找來,不無擔心地問他:「朕長孫享天下,當幾何?」——我這個孫子坐天下,能坐幾年?
朱元璋之所以問劉基,是因為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而朱元璋正是靠了他這個本事,奪得了天下。
劉基的回答,差點讓朱元璋眼前一黑:「皇太孫骨氣不凡,非富貴可久拘也。」
朱元璋叫他說得明白一點,劉基卻裝聾作啞。再三追問,劉基才有點不情願地回答:「如果出家,就能修成正果;如果繼承大位,不出四五年,天下就會大亂。」
朱元璋更不淡定了,忙問:「如果讓他出家,而讓燕王為嗣,又會怎麼樣呢?」劉基卻說這於理不合,會貽笑於後人的,與其那樣,不如就把江山讓他坐,有難則避就是了。
02 爺爺留了個「救命牒」
朱元璋這才鬆了一口氣,問他有沒有讓孫子避禍的辦法,劉基說當然有,「制一函,藏度牒、緇衣、剃刀其中,令遇難則啟之,庶幾此以免」。
然後劉基告訴朱元璋,根據他的預測,將來得天下的,必定是燕王,一是因為燕王有這個才度,二是他所在的地方有王氣。
由此看來,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朱元璋也不好再說什麼,採納了劉基的辦法,「遂作牒」,並「函之以遺建文」。
後來的事情果然如劉基所料,建文元年,朱允炆剛登基沒多久,就因草率削藩惹毛了燕王朱棣這個叔叔,後者以「清君側」名義發動所謂的「靖難之役」,實際上是叛亂,奪了他的江山。
朱元璋給孫子準備的那個玩意兒,俗話叫「救命牒」,裝在一個匣子裡,除了三張度牒,還有三套袈裟和一把剃刀,三張度牒上分別寫有「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
「函之以遺建文」的那個「函」又是什麼東西呢?原來是一封密信,信中告訴朱允炆,皇宮裡有一條通往寺廟的秘密通道。
朱元璋的用意很明顯:實在沒辦法的時候,你小子就自己把頭髮剃了,穿上袈裟,逃出去當和尚吧,這樣也許能保一條命。
03 出逃之前放了把火
然而,當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大勢已去時,朱允炆首先想到的卻不是逃命,而是自殺,幸虧一個太監及時趕到,把朱元璋留下的匣子交給他,才讓爺爺給他的「救命牒」發揮了作用。
據《東朝紀》,朱允炆在出逃之前,製造了一個自焚而死的假象:
先於大內蘭香殿聚珠衣、寶帳及內帑、珍異諸物殿上,塗猛火油,貯瀝青其中,語親密宮人,期以城破遁去舉火……
至於那把火到底是誰放的,《東朝紀》沒說,給後世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有說是朱允炆自己放的;有說是他讓一個太監穿上龍袍,冒充他放的;有說是奶奶馬皇后為了掩護這個孫子,不惜犧牲自己生命放的,然後她自己跳進了火海,朱棣入城後,還找到了馬皇后燒焦了的屍體,但因面目全非,無法識別,加上其他幾具也被燒焦了的屍體,太監說他們是皇帝、皇后和其長子朱文奎的屍體,朱棣雖然不信,但也只好假惺惺地哭了一場:「傻小子,你這是何苦呢!」
然後還正兒八經地以天子禮葬了朱允炆——就算他沒死,也得當他已經死了,不然他朱棣怎麼能「名正言順」地登基呢?
然而,由於沒有直接證據,很多人包括朱棣自己,都不相信朱允炆真的被燒死了,他們寧願相信他已經逃走。
04 「隱居」於武當山
其他人相信這個,是出於對朱允炆的同情,「希望」他還活在世上,而朱棣則是出於擔心——萬一這小子沒死,將來捲土重來,那就麻煩了。
所以民間傳說,為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朱棣可謂費盡了心機,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派人到處秘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有人甚至認為,他派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這個侄兒——有人說他逃到了蘇門答臘島。
而數百年來,關於朱允炆下落的「新聞」,一直沒有斷過,不斷見諸「媒體」,有人說他逃到了雲南,有人說他逃到了貴州,以至於到後來,全國各地都「發現」了朱允炆的「蹤跡」。
甚至還說他在開封某寺待過一段時間,並留下一首詩:
寥落東南四十秋,
蕭蕭華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
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實際上,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東朝紀》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根據其記錄,他哪裡也沒去,就待在武當山一寺廟中——建文國破時,削髮披緇,騎而逸,其後在湖湘間某寺中(或曰武當山)。
他在那裡一直待了六十多年,待到正統年間,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當政時期,自感來日無多的他不想繼續隱居了,下山來到都察院「自首」。
御史自然不認識這個白鬍子和尚,問他是何人、有何貴幹,他卻不說話,讓對方拿來紙筆,然後寫下「太祖高皇帝長孫,懿文太子長子」,交給御史。
05 自首時沒人相信
太祖高皇帝長孫,不就是建文帝嗎?御史說:「老和尚,此事真偽不可知,即便是真的,你這麼大歲數復出,是想幹什麼呢?」
朱允炆這才開口:「我老了,當然其他什麼想法也沒有了,只想死後把這把老骨頭,葬在父母身邊。」
若是普通百姓,這種願望不難實現,但因他身份特殊,要想實現這個願望,只能經朝廷准許這一個途徑。
那一年,他八十多歲。
御史不敢怠慢,命人小心守護,派人飛馬向朝廷報告,明英宗命令送到京師,然後遣太監去認人,太監們都不認識。
老和尚說,這些人當然不認識我,我在朝廷的時候,他們都還沒出生呢,不知老太監吳誠還在不在,若在,可叫他來見我。
眾人告訴了皇上,皇上就命吳誠去見他,吳誠見了他也很遲疑,看樣子也不認識他,朱允炆說,咱們也是幾十年沒見面了,雙方外貌變化都很大,自然難辨,不過我跟你說一件事,不知你是否記得,某年某月某日,你侍候我用膳,我用筷子夾了一塊肉賜你,你兩手都不空,不可接,我便擲在地上,你趴在地上用嘴叼來吃了——你還記得嗎?還記得嗎?
這種「侮辱人格」的事情,怎麼能忘呢!吳誠一下子記了起來,也認出了眼前這個老和尚,抱著他放聲大哭。
明英宗這才信了,命人迎入大內某佛堂,「養之久而殂」。
然而,不知什麼原因,這段有鼻子有眼的記錄,卻一直沒人採信,不然也不會有後來那些精彩紛呈,甚至稀奇古怪的傳說了,大概因為這段記錄不見於正史,而記錄它的當事人王泌也不是什麼大人物,所記不具備權威性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