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馬化騰內部講話:最新版> 建立決策優化的機制

建立決策優化的機制

2024-10-11 11:31:06 作者: 希文

  《21世紀》:您剛才提到的像遊戲這樣的業務,實際上它有一個很大的決策風險,像騰訊這麼大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具體的決策流程是怎樣的?怎麼能夠保證你這個決策成功概率的最大化?

  馬化騰:當然有了,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流程,因為很多太新的東西,我們內部都沒有做好準備。

  其實更多是要靠溝通。因為騰訊的決策,基本上都是集體決策,不是靠一個人,我想做,不管下面理解不理解、同意不同意就這麼硬推,從來不是這個風格。都是比較溫和一點,大家都明白要做什麼,最後一起來決定做這個事情。這樣大家才有投入感、參與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貢獻。

  所以說,我通常都是第一個提想法。然後可能大家平時有一個思路,有一些想法。更多的建議是從下面提建議上來的,然後我們收到這樣的信息之後,大家會互相溝通一下,是不是可行?然後再一點一點地不斷去溝通,大概估量一下這個成本怎麼樣?人才的結構怎麼樣?有沒有合適的人?管理層的精力夠不夠?這些都會去做充分考慮的。

  因為如果每一件事過來,都是說看起來可行性OK,就往前做;這還不夠,還要考慮到有沒有其他的機會互相平衡一下,因為精力是有限的,不是說去投資就行了,還會占用管理層的日常時間,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考量。但是肯定要通過很多次的會議,內部去規範流程。

  ——馬化騰《如何從「較好」到「最好」》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馬化騰是個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不會單純強調「我」的價值,他知道團隊的意義。

  1998年公司成立的時候,馬化騰就要求自己對公司有控股權,從而可以實現在組織上的主導作用。騰訊創立的時候有5位創始人,被稱為「五虎將」。除馬化騰與張志東外,許晨曄、陳一丹分別擔任首席信息官與首席行政官,另外一位創始人曾李青現已離開騰訊,進入投資領域。

  創業之初,騰訊的組織結構主要分4塊,除馬化騰外,其他4個創始人每人單獨管一塊——張志東管研發;曾李青管市場和運營(主要和電信運營商合作);陳一丹管行政、人力資源和內部審計;許晨曄則管對外的一些職能部門,比如信息部、公關部等。

  馬化騰雖然一股獨大,但並不絕對控股,這使騰訊的創始人團隊從一開始就形成了民主決策的氛圍。後來,當騰訊公司發展到數千人的規模時,這種民主決策的風格被保留了下來。

  如此設計,使創始人團隊能在維持張力的同時保持和諧。沒有人能夠獨斷,保證了意見不合、討論,甚至互相潑冷水的空間,但彼此多年同學,不好意思一不合就撕破臉不認人;被逼著去說服別人,就需要把問題想得更清楚。彼此定位不同,就從不同的角度來判斷,保證認識全面;最後馬化騰有一大股,該做決定的時候還是有一錘定音的能量。

  最開始的時候,負責行政、財務的陳一丹和負責運營的曾李青在組織結構上很容易針鋒相對,因此兩個人經常會發生一些爭端,當然這些爭端對事不對人。這個時候,張志東往往會第三個發表意見。張志東技術出身,在反對他的人看來多少有些偏執,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張志東認理,當然這個理是他認為的理。也就是說,當曾李青和陳一丹爭論的時候,張志東會根據他的認知進行「站隊」。至於許晨曄,他是一個「好好先生」,在整個決策體系里是個平衡,很多時候他是站在多數派的那一邊或者先棄權觀望。最後發表意見的總是馬化騰,他負責整個團隊的臨門一腳,或者是在2∶2的時候出來一票定乾坤(這種情況不多),而更多是許晨曄棄權變成2∶1的時候,自己這一票下去變成3∶1,同樣是一票定乾坤。

  今天看來,馬化騰最開始採取5人共同創業,而不是3人創業是多麼的明智和正確。如果只是馬化騰和張志東、曾李青的話,那麼在遇到分歧的時候,很容易一拍而散,特別是在這三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前提下。

  決策的好壞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任何一個層面上的經理人,每天都要參與、制定和執行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各類決策。決策是管理活動中最關鍵的一環,我國古代兵法上說:「用兵之妙,唯乎一念。」想要把握這關鍵的一念,決策者必須認識決策、研究決策、整合決策、有效決策。

  如果公司要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長壽公司,就不能僅僅依靠決策者的個人判斷,而需要建立一種決策優化的機制。因為一個不懂得有效決策的決策者,就不是一個卓有成效的企業家。

  一個優秀的決策者,可以從一閃的靈光開闢一個嶄新的市場,可以從一個絕妙的主意開創一份事業,可以從一個微妙的細節救活一個企業,可以從一次握手聚攏一批人才。決策伴隨著企業家和經理人管理活動的始終,無論是在企業發展的哪一階段,決策者都必須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及實現的可能,都必須審慎地認識到決策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德魯克認為,決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務,需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必須明確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有些問題屬於常規問題,有些問題則是偶發問題。決策者常犯的錯誤在於,把常規問題當作一連串的偶發問題,或者是把一個新的常規問題當作是偶發問題。決策者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敏銳地把握市場,真正搞清楚所面臨的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第二,要明確所要解決問題的「邊界條件」,即決策的目標是什麼、決策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市場的變化能不能實現這些條件、企業自身的狀況能不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等。

  第三,解決問題有哪些方案?這些方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方案,可能遇到哪些阻力?應該做出哪些必要的妥協?要怎樣溝通才能達成共識?

  第四,有效的決策必須能夠執行和操作。決策者在決策方案中應該選擇對企業最有利的、最具執行力的行動方案,否則,決策將失去意義。

  第五,在執行決策過程中,還應該重視反饋,以便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卓有成效的決策者都能弄明白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對於更多的決策者而言,決策的目的更具有啟發價值。

  作為企業家,如果是不懂技術的非專業人士,不了解創新產品的性質和特點,就容易導致決策的混亂和無效果,這樣難免會造成一幕幕巨人崛起和隕落的悲喜劇,值得決策者警惕和反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