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喜歡我是吧,我有辦法
2024-10-11 10:06:42
作者: 沈念
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是林長民的側室,不算正妻,這是因為早年,家中曾為林長民安排過一門親事,但他的原配妻子很快生病去世,沒有為他生下子嗣。
可想而知,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首要任務,就是為林家傳宗接代。成婚後,何雪媛生過一男兩女,無奈命運捉弄,最終只有一個林徽因活了下來。因而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何雪媛得不到婆婆的歡心。
林長民是留過洋在政府部門擔任過要職的人,而何雪媛從小沒念過什麼書,女紅、書法、詩詞等也沒有一樣拿得出手,加上她性格暴躁,時間久了,林長民便越來越不喜歡她。
舊時婦女,庭院深深,家庭已是她能施展的全部,但得不到夫家人的喜愛,時常令何雪媛鬱鬱寡歡。漸漸地,她開始變得更加憤懣抑鬱,十足一個怨婦。
因為膝下無子,林徽因長及八歲,父親很快再娶,便是她的二娘程桂林。程桂林一連為林家生下幾個兒子,「母以子為貴」,她很快就在林家站穩腳跟,更深受婆婆疼愛。這對何雪媛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雪上加霜。
更令她難過的是,丈夫林長民竟也非常疼愛這個女人。他經常流連於程桂林的臥室,驕傲地自稱「桂林一枝室主」。而自己卻像被打入了冷宮,不得不同女兒林徽因搬到後院,住小房子。
從那時起,林徽因的兒時被劃分成兩個顏色。前院是一片祥和的暖色,後院是一片陰森的漆黑。蒼涼與悲哀,冷落與辛酸,令她過早地懂得世態的炎涼和人情的冷暖。
但她的智慧也在困境中生發得熠熠生輝。林長民有幾個兒子,舊時風氣又是重男輕女,可論起他對幾個兒女的態度,最喜歡的卻還是林徽因這個長女。這是為什麼呢?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關鍵就在於,林徽因從小善解人意,知道如何處理她與父親乃至整個家庭的關係。
每個人一生下來,第一時間接觸到的必是家庭關係。很多時候,家庭給我們的感覺如何,取決於父親同母親,我們同父母之間的關係如何。諸如那些婚姻破裂的家庭,根由大多是夫妻雙方的關係無法正常平穩地維持。
林長民在外時,偶有書信寄回家,林徽因看過信件之後,常給父親寫回信。當時她只有12歲,卻已經能用流利的文言文與父親交代家事。
在一封家書中,林長民這樣寫道:「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聞娘娘往嘉興,現已歸否?趾趾聞甚可愛,尚有鬧癖(脾)氣否?望告我。」
而林徽因則回信說:「本日寄一書當已到。我終日在家理醫藥,亦藉此偷閒也。天下事,玄黃未定,我又何去何從?念汝讀書正是及時。蹉跎悞了,亦爹爹之過。二娘病好,我當到津一作計。春深風候正暖,庭花丁香開過,牡丹本亦有兩三葩向人作態,惜兒未來耳。葛雷武女兒前在六國飯店與汝見後時時念汝,昨歸國我餞其父母,對我依依……」
對答如流,儼然一副小大人姿態。這是因為她心性早熟,母親的失意,令她不得不處處機警小心,要知道這是她賴以生存的根本。
幾乎可以肯定,林徽因的童年非常不幸福,她夾雜在父母和二娘之間,一邊聆聽著母親時時的哀怨,一邊要悉心處理與二娘的複雜關係,一邊還要接受父親的教誨,認真學做個懂事的女兒。
換做常人,恐只一項就能令人心力交瘁,支撐不來。成年以後,她亦很少談論童年舊事,只在費慰梅對她的解讀里有過一句:「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
但也正是這份可憐的聰慧,令她深得父親的喜愛。1920年,林長民遊歷歐洲各國,就只帶了剛滿16歲的林徽因。她的聰慧,使她得到了足夠的父愛。
更何況,在家庭里,作為長女,在林長民外出的時間裡,她不可避免地要處理母親和二娘的關係,要照顧下面幾個弟弟妹妹。
一次,林徽因寫信向父親匯報家裡的情況:「二娘病不居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病新愈,燕玉及恆則啼哭無常。嘗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媼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可見,二娘一旦生病,哄孩子睡覺這樣的事也得是她來承擔。
令人驚喜的是,雖然痛苦,但她卻把所有的關係,都處理得比較妥當,至少父親在外忙碌時,家裡沒有亂成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