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的教訓 前言

2024-10-11 10:04:57 作者: 吳晗,孟森,呂思勉,張蔭麟,岑仲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憶昔二首》是唐朝詩人杜甫創作的七言古詩,作於廣德二年。從上段十二句詩句便可以看出唐朝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其實唐朝作為中國最為輝煌燦爛的朝代之一,它的繁榮又何止於此?

  唐朝的經濟極其發達,長安、洛陽、蘇州、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對外貿易不斷增長,中東商人如猶太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紛至沓來。在軍事力量方面,唐朝軍隊遠征東西兩突厥,滅高昌,中華版圖曾一度不斷擴大。當時唐朝的綜合國力強盛,其GDP占全世界的58%,一度成為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大國。它開創了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繁榮景象,當時日本的天皇曾數次派出遣唐使與中國交流。

  一直以來,唐朝被學者們作為重點朝代進行研究,不僅是因為它的繁榮強大,也因為一代王朝從盛到衰,陷入自我瓦解,極具歷史考究和借鑑意義。一個盛世王朝衰落的原因是複雜的,但也是有跡可循的,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在最初的時候,危機就已經顯現。

  從統治者的態度上看,開元中期,玄宗開始怠於朝政,在選擇宰相方面, 他先罷免了善於處理政事的張嘉貞。認為「承平日久」,像張嘉貞那樣「惓惓事職」的人,不再適應盛世的需要了。隨後在開元九年,任命善於粉飾太平,趨炎附勢的所謂「一代詞宗」張說為相,使得唐朝「粉飾盛世」的風氣越來越濃厚,國事日非,朝廷也日益腐敗,安祿山才有了可乘之機。

  從朝堂內部看,宦官干政早在貞觀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宦官張阿難官位升至監門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封汶江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戶。武后時宦官數量增加,中宗時增加到三千多人。玄宗時,四方官員要奏報,必先呈給高力士,然後才能呈給皇帝。小的事件,高力士可以自行解決。楊國忠、安祿山等人也都是因為他的原因才能獲得高官厚祿。

  從對待外族態度看,太宗一生沒有狹隘的民族褊見,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借姻親與各族修好,形成萬邦來朝的良好局面。面對外族入侵也毫不怯懦,親自掛帥,征討四方,常常獲得異族的效力。而之後的繼位者,高宗昏庸,武后陰鷙,尤其武后誅鋤異己,使得朝廷將領慄慄自危,老將凋零,新進的將領又不擅兵事,最後只能任由突厥復立,吐蕃跳梁卻毫無對策。

  一個盛世王朝衰落的原因是複雜的,但也是引人深思的。它需要我們認真地解讀、仔細地考證才能夠還原歷史真相,吸取歷史教訓。

  《唐朝歷史的教訓》這本書延續之前《三國歷史的教訓》的極簡風格,將唐朝的衰亡史濃縮為四個章節:廟堂洶湧、藩鎮危機、外族入侵、農民起義,力求以簡明的語言為我們還原唐朝衰亡的歷史真相。文字雖然精簡,卻具有相當的學術性,本書作者岑仲勉教授作為20世紀隋唐史研究領域的大家,對隋唐歷史有精準的把握。他在解讀唐朝歷史時,通過注釋的方式對書中的人物、事件做了詳細的介紹和解讀,並藉助《通鑑》《新唐書》《舊唐書》等各種文獻資料進行佐證,學術價值極高。

  在內容上,作者不僅描述了唐朝衰落的詳細過程,還對唐朝歷史中的各種困境進行思考,並試圖找到避免危機的辦法,比如藩鎮割據,岑仲勉教授指出其實唐朝大部分的藩鎮並沒有出現割據現象,藩鎮割據主要集中在河朔地區。而幽州作為藩鎮割據的始亂之地,它的失守,也並非沒有轉機。再比如官員選拔,一姓崛起,破格錄用輔佐立功的人做官,這是任何朝代都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任由這種破格錄取的事件泛濫,便會破壞正常的政治秩序。諸如此類問題,岑仲勉教授都在本書中做了詳細的解讀。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朝的輝煌歲月已經隨著歷史的長河遠去,但是今天的我們依舊需要正視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借鑑經驗教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擔負起歷史的使命,走向更遠的未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