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清淨俯視一切繁雜
2024-10-11 09:13:58
作者: 虛雲大師
心地清淨到極處,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性跟萬象沒有障礙,心性永遠是清淨的,事情再繁雜也不會破壞心性的清淨。
這五光十色的繽紛世界,總是變來變去,像繁花般迷惑人眼。有人覺得精彩,有人覺得無奈。有人追逐著起起伏伏的潮頭,心也隨之高高低低地顛簸,體味著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著患得患失的一驚一乍。
在這樣的世界裡人們總是為一些瑣碎的繁雜事情分心,無法保持清醒和冷靜。
如虛雲大師說:「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沉,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用來對治貪、嗔、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涮琢抹一樣。」
就是因為人們總是有各種欲望,使得自己不能跳出繁雜瑣事,在欲望里翻滾來翻滾去,久久不能自拔,人們才會淪陷在煩惱里。比如說錢財,「世人總以有財為樂,無財為苦,無財想有財,少財想多財,有了白銀,又想黃金,不會知足的。既為自己打算,也為子孫打算,一生辛苦都為錢忙,不知有錢難買子孫賢,無常一到,分文都帶不去,極少能把錢財看穿的。」
「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我們每天的忙碌,都是為了這些需求和欲望,從而使自己的內心得不到清淨,在事情面前心生雜念,不能理智地思考。我們必須要六根清淨,內心清澈透明,才能俯視一切繁雜瑣事。
虛雲大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鼓山為霖道霈禪師,精究《華嚴》,以《清涼疏鈔》和《李長者論》,文字浩繁,不便初學,乃從疏論中篆其要者,另輯成書。由於專心致志,不起分別念故,有一次侍者送點心來,置硯側,師把墨做點心吃了也不知,侍者再至,見師唇黑,而點心猶在案上,這就是心無分別,食而不知其味。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這種內心清淨、心無外物的專一,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吃了墨汁比吃了煩惱要好上百倍。
面對繁雜的瑣事,我們應該怎樣保持內心的清淨?虛雲大師指點:「自性本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痴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清淨。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後,就千變萬化,可以做醬、做面、做包、做餃、做麻花、做油條,種種樣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象所轉。饃饃、饅頭,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饃饃。說來說去還是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認得是麥面,一切處無非面麥,就離道不遠了。
「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派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力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
「古來祖師作為,如何直截了當,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想。現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覺,覺即是道,道即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心。如自己不發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三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吧!」
只有把欲望踩在腳底下,跳出一切繁雜瑣事,不會因為這些帶不
來也帶不走的東西而失去理智,才能把握住自己。
靜心小語
人們總是有各種欲望,使得自己不能跳出繁雜瑣事,在欲望里翻滾來翻滾去,久久不能自拔,才會淪陷在煩惱里。內心清淨,心無外物,才是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