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誠贏得事業興
2024-10-11 09:08:45
作者: 阿爾伯特·哈伯德
德國是奔馳、寶馬的故鄉。面對奔馳、寶馬,你一定會感受到德國工業品那種特殊的技術美感——從高貴的外觀到性能出眾的發動機,幾乎每一處細節都無可挑剔,很好地體現出德國人對完美產品的極致追求。德國貨是如此的高品質,以至於在國際上成為「精良」的代名詞。
日耳曼民族素以近乎呆板的嚴謹、認真聞名,對於德國的工業產品而言,正是日耳曼民族獨步天下的嚴謹與認真為其贏得了卓著的口碑。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什麼造就了德國人的嚴謹與認真。要是不知道這一點,我們就永遠無法學到日耳曼人打造精良產品的訣竅。
我想說的是,心誠,產品就好。德國貨之所以精良,是因為德國人是用宗教的虔誠之心來對待自己的職業,來生產產品。
我們知道,德國是著名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發源地,路德給德國人帶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天職」。在德語的Beruf(職業、天職)一詞中,以及英語的Calling(職業、神召)一詞中,包含的是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務。
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教徒來說,他做一樣工作,生產一件產品,並不是為了工資,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務。我們可以想像,這與只是為了對得起所拿的那份工資相比,在工作態度的嚴謹與認真上會有多大的不同,製造出來的產品在品質上又會有多大的不同。
這種態度,可以說是偉大的日耳曼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考察一下「天職」這個詞在文明語言中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在以信仰天主教為主的諸民族的語言中,還是在古代民族的語言中,都沒有任何表示與我們所知的「職業」(一種終生的任務)概念相似的詞,而在信奉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民族中,這個詞卻一直沿用至今。
同這個詞的含義一樣,這種觀念也是全新的,並首先作用於路德所生活的德國。路德的職業概念中包含了對人們日常活動的肯定評價,這種肯定評價的某些暗示雖然早在中世紀甚至在古希臘晚期就已存在,但是,至少有一點無疑是新的:個人道德活動所能採取的最高形式,應是對其履行世俗事務的義務進行評價。正是這一點使他們日常的世俗活動具有了宗教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首次發展出了職業的思想。
事實上,路德的職業思想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義: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承擔自己在現實世界裡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他的天職。
路德在其作為改革家而活動的最初10年中發展了這一思想。起初,路德同中世紀流行的傳統,例如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思想基本一致,認為世俗的活動是肉體的事情,儘管它體現了上帝的意志。世俗活動是信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但是,世俗活動本身,如同吃飯、喝水一樣,在道德上是中性的。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路德認為,修道士的生活不僅毫無價值,不能成為在上帝面前為自己辯護的理由,而且,修道士生活放棄現實世界的義務是自私的,是逃避世俗責任的。與此相反,履行職業的勞動在他看來是博愛的外在表現。他以勞動分工迫使每個人為他人而工作這一事實來證明這一點。
由於路德的改革,履行世俗義務是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的論述被保留了下來,並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路德進而提出,在各行各業里,人們都可以得救。既然短暫的人生只是朝聖的旅途,那麼就沒有必要注重職業的形式。
隨著路德日益捲入世俗事務,他對世俗活動的評價也越來越高。不過,路德的職業觀念依舊是傳統主義的。他所謂的職業是指人不得不接受的,必須使自己適從的、神所註定的事。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正統的路德派更多地強調:從事職業是上帝安排的一項任務,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務。
在天主教里,人們要得救,需要進教堂,並要苦修。在路德改革後的新教教義中,德國人的工廠就是教堂,他自己就是牧師,他的職業就是侍奉上帝的旅途,這一切成了「德國製造」的最堅固的精神基礎。
總體來說,路德及其後來路德派的職業思想至少在三個層面上深刻地影響了德國人:
一是將世俗工作視為神聖,並以最神聖的態度去從事世俗的工作;
二是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與合作,不過分注重職業的形式;
三是極其安心於本職工作,有良好的職業精神。
正是憑藉全世界工作態度最好的工人、全世界最好的分工與合作精神,以及全世界最良好的職業精神,德國產品成了世界上精良產品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