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藏於談吐之間
2024-10-11 07:02:26
作者: 金文
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習慣於通過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所在。但是對於那些自己未必相信的事情,對於善意的提醒和批評,還是會願意多聽一聽、看一看,然後再下判斷。
所以當你給他人提出建議時要給他人考慮的餘地,儘量緩衝你的判斷結論,然後告訴對方這只是你的判斷,聲明這只是個人的看法,或者是親眼看到的事實,因為可能別人跟你有著不一樣的經驗。在將你的看法傳遞給對方時一定要避免使用獨斷專行的詞語,如「絕對是這樣的」「全部是這樣的」或者「總是這樣的」,而要採用一些委婉的措辭,如「有些是這樣的」「有時是這樣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對那些自己沒有親歷、不了解的事實,或存有疑點的問題發表看法時,選擇詞語時儘量用限制性詞語,如:「僅從已掌握的情況來看,我認為……」「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我認為……」「這僅僅是個人的意見,不一定正確……」。這樣,你的言辭就會比較客觀,而且當出現新的情況時也可以隨時改變意見,為糾正自己原來的看法留有餘地。
其實暗示性的策略語言多委婉、含蓄、隱蔽,利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達自己想批評的內容,而被批評者需要經過思考才能領悟到其中的含義。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1887年3月8日,美國牧師及演說家亨利·華德·畢奇爾逝世。很多牧師哀傷不已,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萊曼·阿伯特被邀請來為他們做演講。
萊曼·阿伯特特別想利用這個機會表現自己,於是他將演講稿反覆地修改,而且不斷地加以潤色,希望可以打動別人。為了保險,萊曼·阿伯特改完之後,讀給妻子聽,希望她可以給些意見。
事實上,雖然他這次比任何一次都認真,但是他的演講稿卻和之前的演講稿並沒有任何區別,可是看到他高漲的熱情,妻子沒有直言不諱,而是告訴他:「親愛的,我覺得如果你的演講稿登在《北美評論》雜誌上,將是一篇極佳的文章。」
萊曼·阿伯特很快便明白了妻子的意思,於是撕掉了演講稿,從那之後,他演講再沒有寫過底稿。
在奉勸別人時,一定要思考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把它說出來而不會讓對方難堪,這個時候再把話挑明,也許會減少一些傷害。我們來試想一下,如果萊曼·阿伯特的妻子,直接告訴他:「萊曼,我覺得你寫得糟糕極了,根本不是演講稿而像百科全書,枯燥無味,聽眾一定會睡著的。你已經傳道很多年了,難道沒有更好的認識嗎?看在上帝的份上,你最好像普通人那樣說話,讓自己的表達自然親切一點,如果你拿著你的演講稿去演講只會自取其辱。」萊曼·阿伯特會是什麼表情,也許他會深受打擊再也不願意去演講,也許他會覺得妻子太刻薄了,畢竟她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有什麼權利將自己批評得一無是處呢?是不是在她的眼裡我一無可取?
因為妻子的表達問題,可能給以後的夫妻生活埋下隱患。而萊曼·阿伯特的妻子卻恰恰相反,她的批評很有技巧,既稱讚了演講稿寫得很不錯,也巧妙地暗示了萊曼·阿伯特的演講稿可能不適合演講,在保住了丈夫自尊心的前提下,又給了他很好的建議。
所以當你對對方提出批評時,尤其是那些因沒有搞清楚事實或者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都不宜說過頭話,用「藏穎詞間,鋒露於外」的形式更合適。為了讓對方信服,我們還可以通過列舉和分析現實真實的案例,暗喻其錯誤;也可以通過列舉分析歷史人物是非,讓其明白其錯誤;當然也可以通過分析正確的事物,將其犯的錯誤通過比較凸顯出來……
當然除了上面幾種方式以外,還有很多暗示法也很有效,如通過故事暗示,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增強感染力;通過笑話暗示,不僅能增加幽默感,還不會使犯錯者尷尬;通過軼聞暗示,通過軼聞趣事,使他聽批評時,即使受到影射,也易於接受。總之,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反思領悟,從而自覺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見,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