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力:先合親友,後合社會
2024-10-11 06:50:30
作者: 霍慶苓
我在網上讀到一篇報導,裡面介紹了日本明星幼兒園的入學測試。他們通過多個遊戲來對孩子進行測試。其中有一個遊戲我覺得很有意思——老師在房間裡擺上一張小圓桌,這個小圓桌的大小剛好可以圍著站10個孩子,小圓桌的重量也不重,5個孩子就能抬起來。老師每次會讓10個孩子進入房間,然後請他們幫老師把桌子搬到隔壁去。當孩子們開始搬桌子時,有的孩子很積極,有的則站在一旁不動手。這時老師就會記下全程不參與搬桌子的孩子的編號,隨即這個孩子會被帶出房間,並被告知入園測試沒有通過。
而沒通過的原因是,孩子的合作能力還需要提高。老師會建議家長將孩子帶回去後專門鍛鍊和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日本人非常重視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其灌輸「合作才能成功」的觀念。小圓桌遊戲只是一個形式,也許第二年的入園測試就不是這個遊戲了。但是,只要孩子記住了團隊合作的精神,融入團隊中,懂得與他人協作,才能順利地完成入園測試。
可見孩子的團隊意識應該首先由父母來進行培養和引導。團隊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嬰幼兒時期孩子學會與他人建立連接,在幼兒園、學校時,老師教會孩子遵守紀律,融入集體。走上工作崗位後,孩子需要與他人互相協作完成工作。
所以,團隊精神和合作力不管在什麼階段都很重要。從兒子讀幼兒園開始,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多幫助別人。
孩子從學校回來後,很多家長除了問學習成績外,還會追問孩子:「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有沒有跟同學打架?」「老師有沒有請你回答問題?有沒有表揚你?」從這些無比熟悉的問題中,我看到了父母關注的中心點——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當作中心,這當然是出於父母的愛,在父母的內心世界中孩子當然是中心。可是在真實的世界中呢?
有的父母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被欺負,是否需要得到幫助。卻很少向孩子傳達「幫助別人」這一重要觀念。再加上對孩子過分縱容和溺愛,讓孩子變成了一個「小皇帝」,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性格。一個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他人的孩子,是很難有團隊意識的。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幫助他人的意識。
在兒子上幼兒園時,每天放學回家後,我會問他:「你今天有幫助老師和同學做事嗎?」「同學幫助了你,你幫助他了嗎?」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向孩子強調「幫助」的概念時,還應該提醒孩子只有幫助了別人,才有資格請求別人幫助你。
其次,教育孩子一視同仁,不要區別對待朋友。
小學和初中時兒子常常給我講他們班裡發生的各種趣事,我從他的話語中發現,兒子的班級裡面存在不同的小集體,而且都是以成績好壞來劃分的。成績好的和成績好的同學玩,成績不好的和成績不好的同學玩。學校和老師過度強調「優生」和「差生」,造成了孩子們區別的目光。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在一個團隊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大家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也不同。正因為區別性和多樣性,我們才會接觸到各種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吸收到不一樣的長處,學習到不一樣的品質。我們應引導孩子用平等的目光來看待和尊重每一個朋友,真誠待人,與朋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更好地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