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接受「殘酷」的事實
2024-10-11 06:50:01
作者: 霍慶苓
在兒子讀小學時,有一天,我和丈夫帶他去公園玩。公園門口有一個賣小烏龜的小攤,兒子見到小烏龜憨態可掬的模樣,非常喜歡,在攤前逗留了很久,然後央求我們給他買只小烏龜回去養。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觀察能力,我們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他自己挑了一對小烏龜和一個漂亮的玻璃缸。
自從這兩隻小烏龜被帶回家後,其他玩具、課外書對兒子就失去了吸引力。他幾乎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花在了小烏龜身上,連吃飯時都掛念著他的小烏龜。兒子最感興趣的就是給小烏龜餵食,他可以趴在玻璃缸前一個小時都不覺得厭煩。為了享受看小烏龜進食的樂趣,兒子每天會給它們餵好多次飼料。我和丈夫提醒他說,小烏龜和人不一樣,人吃飽了會停止,但它們會不停地吃,即使吃飽了也會繼續吃,所以很容易撐死。兒子對我們的話不以為然。
不久後的一天,兒子放學回家後又想往常一樣跑到玻璃缸前看小烏龜,過了一會兒,他很擔心地跟我說:「媽媽,我發現有一隻小烏龜不動了,它會不會死了?」
我看著他滿臉擔憂的模樣,安慰他說:「小烏龜本來就不愛動,趴著一動不動是經常有的事,說不定你明天再看的時候,它又動了。」
兒子似乎相信了我的話,可是那一天,他一直憂心忡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玻璃缸前觀察那隻不動了的小烏龜,他有些沮喪地跟我說小烏龜還是沒有動。我跟著他來到玻璃缸前,發現小烏龜已經死了,我遺憾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
兒子不相信,想盡各種辦法逗弄小烏龜,可是小烏龜始終一動不動。他終於確信他的小烏龜死了,立刻放聲大哭起來。兒子的哭聲引來了丈夫,丈夫看見已經死掉的小烏龜,非常生氣地對兒子說道:「我和媽媽告訴過你,小烏龜沒有饑飽意識,你餵食那麼多,肯定會撐死它的。你卻不聽,因為你的任性,害死了一條小小的生命。」
兒子聽了丈夫的話,哭得更加傷心了。過了一會兒,兒子抽抽噎噎地問我們有什麼辦法能讓小烏龜起死回生。丈夫見他哭得這麼傷心,偷偷地跟我商量要不要明天再去買只差不多的給換上,然後告訴他小烏龜又「活」過來了?我阻止了他,把真相告訴了兒子——小烏龜死了就再也不會活過來了。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這句話就像捅了馬蜂窩,兒子的哭聲更加驚天動地,用撕心裂肺來形容都不為過。任憑我和丈夫用盡各種方法勸阻都沒有效果,他一直哭到累睡著了才停。第二天,兒子的悲傷還在延續,看見玻璃缸里剩下的另一隻小烏龜,他就忍不住掉眼淚。不過,這次他再也不敢給小烏龜餵很多吃食了,而是虛心地請教我們給它餵食的規律和數量。
後來,我把這件事向我的幾個朋友講起,朋友們紛紛表示我簡直是個狠毒的「後媽」,居然能對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如果是她們的話,一定會帶著孩子再去買一隻回來,以安慰孩子受傷的心靈。
事實上,兒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我也有一種和他一起哭的衝動。他的傷心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煎熬。試問,有哪對父母看到孩子難過得大哭還能夠淡然處之呢?
父母與子女血脈相連。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孩子心情不好,父母也就無法開心,因為父母都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地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要求有點過分,也願意一一滿足,只要孩子能夠時時刻刻開心,就算再苦再累也覺得值了。
那麼,這種想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孩子會覺得所有的東西得來得特別容易,失去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因為家長並沒有教會他們正確的價值感,以及如何去承擔責任。
所以,一個真正合格的父母,並非要替孩子規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幫助他逃避責任,而是使孩子通過挫折獲得成長的機會。比如,兒子撐死小烏龜這件事,為什麼我不偷偷買一隻差不多的烏龜回來替換掉,避免孩子傷心呢?
因為如果這樣做,兒子會以為小烏龜是不會被撐死的,所以會繼續不斷餵食,進而撐死更多的小烏龜。這麼做雖然會讓孩子暫時不感到傷心,可是會對他造成更多的傷害。總有一天,他會知道事實的真相,知道自己曾經害死了那麼多的小烏龜。
為了避免出現更大的問題,現在讓兒子知道烏龜已經死了,也許他會感到難過,但是起碼他知道了不能那樣餵食小烏龜,以後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而在這之前,我和丈夫已經告訴過兒子小烏龜會撐死這個事實,他卻沒把我們的提醒當成一回事,這是他自己造成的後果,所以他只能自己承擔責任。
很多父母都會想到為孩子再買一隻小烏龜,以此來安撫孩子脆弱的內心。我認為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孩子知道烏龜已經死了,再給他買一隻回來。雖然他不會再撐死小烏龜了,但是他很快就會忘記已經死去的小烏龜。這樣做的後果是讓他避免了承受失去的痛苦。痛苦和擁有是成正比的,失去的痛苦越大,擁有的快樂就越大。正因為他沒有承受過失去的痛苦,他就不會明白擁有的快樂,更不懂得去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
處理這件事時,我既不偷偷替換,也不再買一隻回來,就是為了讓兒子明白一個事實——小烏龜死了,爸爸媽媽是沒有辦法使它復活的,我們並非無所不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扮演萬能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對孩子有害無益,他們會下意識地認為無論自己闖了多大的禍,製造了多大的問題,爸爸媽媽都有辦法替自己解決,所以會變得有恃無恐。讓孩子知道有些結果一旦產生就無法挽回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有知道有些失去永遠都無法再度擁有,才會使孩子養成在做事情之前考慮後果的習慣。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讓孩子接受那些「殘酷」的事實,他的內心雖然會經歷一段痛苦的考驗,但這一過程也應屬於他人生的必修課。兒子的小烏龜永遠地離開了他,所以他會有傷心、哭泣、不肯吃飯等表現,這也是考驗家長意志力的一個過程。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將孩子立刻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其實,這些下意識的做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我們只有懂得利用這些事去引導孩子,才會使他們成為一個懂得珍惜,善於承擔責任,並且內心強大,能夠承受痛苦的人。
在兒子的小烏龜死後半年,我又重新給他買回來一隻小烏龜。現在,兩隻小烏龜還好好地在玻璃缸里游來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