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低調做人的格局> 讓他三尺又何妨

讓他三尺又何妨

2024-10-11 05:53:52 作者: 李宏民

  《聖經·馬太福音》中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為一些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面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實在是遠遠不如心平氣和,讓人三分,彰顯出自己不一般的氣度來得划算。

  清朝康熙年間,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一日忽然接到老家書信。拆開一看,方知家人與鄰居發生爭執,起因是隔開兩家院子的牆塌了,重新砌牆時都為多占些地皮而寸土不讓。家人捎書來請他出面說話,以讓鄰居退讓。

  不久,張英的家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回信,裡邊卻只有一首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動往後退讓三尺,鄰居見狀,深感其義,也往後退讓了三尺,於是中間就出現了一條六尺寬的胡同,可供村民行走。村人於是將這條胡同命名為「仁義胡同」。

  「讓他三尺又何妨」——說得真好!它讓人們懂得了謙讓是美德。試想,如果當初張英不是勸說家人退讓,而是借勢壓人,或慫恿家人與對方抗爭,那結果又會怎麼樣?

  做人做事要懂得退讓,這不是軟弱,而是尊重對方,同時也體現出自己的格局,是容忍大度,識大體的表現。退讓一步,海闊天空。在有矛盾糾紛時,退讓能夠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雙方關係更加融洽。

  戰國時期,梁、楚兩國相鄰。梁國邊境縣的縣令一職由梁國的大夫宋就擔任。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兩國邊境的老百姓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國邊境的百姓十分勤勞,肯於吃苦,經常澆水灌溉他們的瓜田,因此他們的西瓜長勢很好。而楚國邊境的百姓比較懶惰,很少去澆灌他們的瓜田,他們種的西瓜長勢自然不好,有的瓜秧甚至根本就不結瓜。

  看到梁國的瓜田綠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長勢好,楚國邊境的百姓十分忌妒,就在夜間偷偷去扒亂梁國的瓜秧,使梁國的不少瓜秧因枯乾而死。

  不久,梁國邊境的百姓發覺這件事,氣憤不過,就向縣尉請求:允許他們也偷偷到楚國的瓜田,扒亂瓜秧,進行報復。

  因為這件事可能造成兩國邊境事端,事態嚴重,縣尉沒敢擅自做主,便去請示縣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後,說:「我教給你處理這件事的辦法,你必須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給對方澆灌瓜田,還要讓他們不知道。」

  縣尉聽了,感到很為難,但這是縣令的意思,他不敢違抗,只好把縣令的話轉告給了老百姓。百姓們更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這是縣令的命令,他們不敢不照縣令的意思去做。

  於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就在每天夜裡前去,偷偷地澆灌楚國邊境的瓜田。就這樣,在梁國邊境百姓的幫助下,楚國邊境的瓜田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楚國邊境的百姓感到十分奇怪,便暗中察訪,才知道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在偷著幫他們灌溉瓜田。

  楚國邊境的百姓大受震撼,便把這件事向縣令報告了,縣令聽後,就把這件事呈報給楚王。

  楚王聽了這件事,對國人的表現感到十分慚愧,就對官吏說:「你們的邊境人員除了扒亂人家的瓜秧,能沒有其他罪過嗎?」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官吏嚴格約束部下,檢查有沒有其他向對方挑釁的事件。同時,梁國百姓的做法也讓楚王十分感動。楚王便派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向梁國邊境的百姓道歉,並請求與梁國交往。從此兩國建立了很好的邦交。

  梁國百姓沒有計較楚國百姓對他們瓜田的破壞,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展示了他們對鄰國的友好,從而建立了兩國的友好邦交關係,換來投桃報李的良好結果。

  生活在凡塵俗世,難免與人磕磕碰碰,難免被人誤會猜疑。如果非得以牙還牙,拼個你死我活,非得為自己辯駁澄清,必然導致兩敗俱傷。

  「讓他三尺又何妨」——當你面對矛盾與摩擦時,不妨想想這句話,它會幫你做出理性的選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