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 整理說明

2024-10-10 23:46:13 作者: 王安石

  北宋王朝建立後一個甲子又一年誕生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是世人艷稱的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學問家和思想家,被後世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在現代學科分類中,屬於文史哲領域都不能不研究的歷史大人物。中國歷史發展至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出現了重大的轉折,出現了許多彪炳千秋的人物,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在兩宋的燦爛星河裡,王荊公稱得上是巨子,他在政治領域和思想領域所作出的諸多改革和突破,對當時及那以後包括今天都影響很大。

  王荊公籍貫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屬於南方人,在差不多一千年前整個文明核心仍在中原地帶的中國,這一點有時候仍被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據說同時期的傳奇人物邵雍(康節)有一次和客人在處於文明核心洛陽的天津橋上散步,聽到從南方飛來的杜鵑鳥叫聲,慘然不樂,斷定那是天下將亂的不祥之兆,以此來影射不久後朝廷任用南方人王安石執政並搞得天下紛擾(見北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九以及南宋陳長方《步里談錄》卷上)。

  作為一場政治改革運動的兩個核心人物之一(另外一位當然是年輕的宋神宗),後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變法,在中國家喻戶曉,彰顯了王荊公的政治歷史地位。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荊公的詩文被歷代傳頌,成為照耀中國文學史的名字。隨之而來的,是圍繞著他的人品、學問和改革的效應所產生的巨大乃至截然相反的爭論,從他生前就聚訟不已,至今學術界和讀書界仍常有各種議論。

  人們常常忽視的是,一個人的言行由他腦子裡的思想決定,而非其他。王荊公被眾所周知的,是他在政治史和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可無論是專門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對他在思想史包括經學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比如他的學問和繼往開來的北宋理學尤其是二程兄弟思想的關係,卻往往付之茫然,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這當然有客觀的歷史原因。因此差不多整整一千年後,將荊公現存的全部文字,儘可能予以搜羅,匯為一編,展現給今人以及後人,才是回答「他到底是誰」和「他的時代到底怎樣」這些重大問題的重要一步。讀者若能由此連通王荊公和宋明理學的關係,並懂得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應有地位,那當是對「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精神的極佳體悟。

  一千年來,流傳於讀書人書架的,是《臨川先生文集》的各種版本,這些版本的源流如今都比較清楚,這次整理出版《王安石全集》即選擇善本,參考對校了其他幾個版本。王荊公對儒家和佛道兩家幾部經典文獻的解義,卻大多湮沒不彰,只是在歷代各類著述中閃現著幽光,等待有心的學者去窮盡搜索。比如四庫館臣就從殘存的《永樂大典》里輯錄出了《周禮義》,而近代學者更是對荊公的《周易》《尚書》《詩經》《禮記》《道德經》《楞嚴經》解義紛紛進行輯佚,還有他們君臣在變法期間極富現場感的御前會議問答,也有好幾位學者按照不同的原則輯錄他的名著《字說》。對這些富含艱辛的已有成果,我們多有參考。學術是延續前輩的成績逐漸前進的,這必須要感謝。除了精心整理《周禮義》《臨川先生文集》這兩部較為完整的古書外,出於我們對整理這套全集的志向,即讓更多的專業讀者乃至普通讀者讀到連貫、完整的荊公文字,我們做了一些獨特的處理,比如凡是荊公對經典的解義,我們一律排錄了經典的全部原文,而不是學術界經常採用的節錄。又擇要輯錄了一些有關文獻作為附錄。讀者可參考每一種著述卷首的整理說明。

  《全集》簡體橫排,皆為荊公文字,讀來簡潔明了,是一種直入古人本心的閱讀體驗。

  二〇一九年初秋定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