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 ——殺掉于謙就是自毀長城
2024-10-10 21:14:16
作者: 閻崇年
之前講到,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正統皇帝被俘。當天夜裡,敗報傳到宮裡,皇宮震動,后妃大哭。孫太后和錢皇后打算先封鎖消息,籌集金銀彩緞,把皇帝贖回來。但是,消息很快傳開,朝野大震,官民驚恐。
在危難的關頭,穩定亂局,關鍵人物,首推于謙。這個于謙,何許人也?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于謙(1398—1457),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自幼聰穎好學,後考中進士,在正統年間任山西、河南巡撫。當時官場賄賂成風,大太監王振公然索賄。于謙堅持不和貪官同流合污,被王振捏造罪名,定為「論死」,就算是死緩吧。山西、河南的上千民眾請願,頌揚于謙的功德。王振被迫釋放于謙。不久,于謙調到北京任兵部侍郎。
土木堡之戰明軍慘敗,正統帝被俘。八月十八日,孫太后下懿旨,在午門召集百官,宣布敗報,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的事務。孫太后和郕王讓朝臣們商議對策。在一片大哭聲中,翰林院侍講徐珵(chéng,後改名有貞)說,只有儘快南遷,才能避開劫難。兵部侍郎于謙大聲說:「建議南遷的人應該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大勢去矣,大家都想想宋朝南遷的教訓吧!」於是,孫太后和郕王朱祁鈺就把戰守重任交給于謙,後升于謙為兵部尚書。
八月二十日,孫太后立正統帝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這是孫太后為自己打的小算盤。她是因為有了英宗這個兒子,才取代胡皇后而成為皇后、太后的,萬一正統帝回不來,郕王的母親豈不是成為太后了?所以她立自己的親孫子為皇太子,以保住自己皇太后的地位。
八月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鈺在午門處理朝政,大臣們彈劾太監王振,認為是王振誤國。郕王說:「你們說的對,朝廷自有處置。」話剛說完,百官們下跪,慟哭不起,高聲說:「聖駕被留,都是王振所致,殿下如不速斷,怎麼安慰人心!」有個叫馬順的錦衣衛指揮使是王振黨羽,不斷地呵斥大臣們,惹惱了大家。官員王竑(hóng)揪住馬順的頭髮喝道:「你們奸黨,本來就罪該當誅,今天還敢如此放肆!」他越罵越氣,揪住馬順就「齧其面」(咬他的臉)。其他官員也一擁而上,有的脫下馬順的靴子,捶擊毆打,一直追到奉天門庭院東側的左順門附近,把馬順活活打死了。朝班大亂,群臣聚哭,號啕之聲,震動殿堂。郕王被這陣勢嚇住,起身想走。王竑率領群臣緊跟著郕王不放,說:「太監毛貴、王長隨,也是王振一黨,請求將他們法辦!」於是從門縫間揪出二人,又把這兩個人打死了。王振的侄子、錦衣衛千戶王山也很快被抓來。人們把他綁赴刑場,凌遲處死。史書記載這個場面說「血漬廷陛」(台階上都是血跡)。
在這場亂局中,王振家族全部被斬。朝廷籍沒王振家產,得金銀六十餘庫,玉上百盤,高六七尺大珊瑚二十餘株,其他珍玩,不計其數。
九月初一,群臣聯合上奏孫太后,請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孫太后無奈下懿旨批准。朱祁鈺躲到郕王府,再三推辭。于謙正色說:「臣等確實是為國家擔憂,不是為個人考慮。」這時,都指揮使岳謙出使瓦剌回來,得到英宗口信,說可由郕王繼承帝位。
九月初六,朱祁鈺正式即皇帝位,遙尊正統帝為太上皇,改明年為景泰元年。這樣,明朝終於度過了正統帝突然被俘帶來的嚴重政治危機。
這時,瓦剌首領也先正挾持太上皇騷擾宣府、大同,隨時可能攻打京師。于謙作為兵部尚書,主持京師防守大計,做好戰守準備。
十月,也先率軍,挾持英宗,兵臨北京城下。于謙身穿甲冑,身先士卒,抱著以死殉國的決心,流著眼淚鼓動將士們的士氣。官兵受到感奮,勇氣百倍,決心捐軀效死,以報國恩。明軍在德勝門、西直門、彰義門(今廣安門)先後擊敗瓦剌軍。也先又移軍京師北土城,附近居民都登上屋頂,用磚瓦投向敵人。軍民合力,奮勇打拼,激戰數日數夜,擊退瓦剌騎兵,終於取得保衛京師的勝利。
明朝處於危難關頭時,于謙以忠誠和膽魄,指揮軍民取得勝利,立下大功。後來,于謙又指揮明軍在萬全打敗瓦剌軍,並加強了居庸、大同、宣府的御守。也先兵攻城不下,利用奸細也沒成功,才有送還正統帝之意。
可是這時,景泰帝對迎回太上皇始終不吭氣。他在文華殿召見大臣們商議,禮部尚書王直說,太上皇蒙塵,應當迎回來,請求遣派使臣去接回,免得後悔。景泰帝聽了非常不高興。于謙看懂了景泰帝的心思,說:「皇帝大位已定,誰敢有其他意見?不妨以議和緩和邊患。」景泰帝於是放下心來,說:「聽你的,聽你的!」史書評價,太上皇歸來,于謙出了大力。但是這些細節,恐怕太上皇並不了解。
七年以後,太上皇正統帝進行「南宮復辟」,重新奪回皇位,並殺了于謙等。于謙成了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爭奪皇位的替罪羊。于謙後來得到平反,諡號忠肅,有《於忠肅公集》傳世。後來,他的兒子于冕做了應天府知府。
于謙的同鄉後學孫高亮在章回體小說《于謙全傳》的第五回寫道,于謙參觀石灰窯以後,口占七絕《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形象地映現出于謙生命歷程的四種境界,即千錘百鍊、視死如歸、捨身社稷、清清白白的四種人生境界,于謙成為古代士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