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文化人

2024-10-09 10:42:00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智綱智庫)

  記者(以下簡稱「記」):我們現在正在拍一部有關文化人的片子,想聽聽您的意見,您認為誰是文化人?

  王志綱(以下簡稱「王」):誰是文化人?李白是文化人,孔乙己是文化人,今天的余秋雨也是文化人。

  「文化人」有多種界定方式,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層次: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第一,他是靠文化為生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吃文化飯的。李白在文學上的造詣是大家公認的,但不管他的造詣多高深,他還是離不開吃飯。

  今天,誰是文化人?余秋雨、金庸應該是,大家都沒有疑義。但儘管余秋雨著書甚豐,海內外名氣很大,但他卻有一個非常大的困惑。昨天晚上我看他的書,其中有不少是對嫉妒的感受。為什麼他對嫉妒會有如此深的感受?是因為同中國歷代的文化人相比,包括同現代的許多文化人相比,他太成功了,特別是在生存能力方面。這就反襯出一個問題:我們的很多文化人在生存能力方面還不太成功。

  很多人罵他,因為他經常出入於上海的電台、電視台作評論員、評榜員。中國的文化人一直很可憐,所謂「皓首窮經」,從來沒有說話的機會。余秋雨說自己有機會通過電視、通過大眾傳媒讓更多的受眾接受文化,本來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最後連他自己都感到有點江郎才盡,不是他說的多了,而是他「發現自己有點撐不住了」。這句話說得很精彩。

  我們很多文化人攻擊另一些文化人上電視做節目,可能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就像清朝末年的官員們經常爭論的官員們應不應該坐火車的問題一樣。再過30年,學者肯定能用這種媒體傳播文化。

  第二,我認為,真正的文化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應是韓愈所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社會的脊樑,他們所做的一切已超越了生存的壓力,而是為了影響和推動社會的前進,甚至是為了提高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品味,這也就是我所稱道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

  在深圳,文化恐怕只是一種陪襯,像是人們茶餘飯後才想起來的、用來擦嘴的一塊餐巾,但余秋雨這樣的大文化人卻在深圳找到了藏身之地。余秋雨每到一地,都會有一些入鄉隨俗的說法,也有許多恭維深圳的話,但我認為,有一句話倒是他思想的真實流露,那就是他比較欣賞深圳人際關係的疏離,「疏」是疏遠,「離」是離開一定距離。余秋雨長期生活在上海這樣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裡,在獲得名利的同時,他也受到了許多超乎常人想像的傷害。而深圳則是人口「大沙拉」,人們來自天南海北,英雄不問出處,各自為生存忙碌,顧不得管別人的閒事。因此,深圳正是這種傷痕的最好撫慰處。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按道理來講,余秋雨的書賣得這麼火,也算是一位大學者,他的到來本應成為一道風景線,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但奇怪的是,僅是媒體把他的到來作為「深圳不是文化沙漠」的論據,而整個社會卻毫無反應。這也是深圳這個城市性格中的一個有趣現象,即「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文化回歸到它的本位上去,這個本位就是「吃飽了撐的」。

  從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到現在,特別是在中國處於農業社會之時,文化只是宮廷中的消遣,皇帝和達官顯貴吃飽了沒事幹才有工夫去欣賞文化。從李白到後來的文人,哪一個文人不依附於權貴,又有哪一個文人不依附於朝廷?「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皇帝呼來不上朝,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都是發牢騷之語。皇帝真要用他了,他馬上精神振奮,「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那時的《將進酒》之類也全是牢騷之作,這其實是一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是中國文化人的悲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