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反省第一

2024-10-09 06:03:58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10]。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11];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

  我進一步說:「孟子說,求取的就能得到。這是說求取那些可以由我做主的東西。所以道德與仁義可以努力求取,但功名富貴怎麼求取呢?」

  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並沒錯,只是你理解錯了。你沒聽六祖慧能說,一切行善修德的福田,都離不開自己的方寸之心;如果從心上去尋覓,所有感官沒有不相通的。求取由我做主的東西,卻不只得到道德和仁義,也可以得到功名富貴;內在修養和外在價值都能得到,這樣的求,才是有益於獲得的探求。可如果不能反省,徒勞地向外部世界求索,那就要聽天由命了,而且內在修養和外在價值都會失去,這種求取是無益的。」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度陰山曰

  孟子曾說過,只要你用心求,就能輕易得到道德和仁義。孔子說得更絕對:只要我想要仁,仁就立刻來(我欲仁,斯仁至矣)。

  兩位儒家宗師為何如此自信?因為道德和仁義就在我們身上,我們只要一求,它就能出來。但不是我們身上的東西,好比功名富貴,那能輕易求到嗎?比如我就想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賺一個億,可這一個億必須有人給我(因為它不在我心上),我才能得到啊。

  雲谷禪師的說法是,孟子的話不錯,但袁了凡理解錯了。六祖慧能大師曾說過:所有的福田都在人的心裡。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種福種禍,全在己心。所以,只要從心裡去求福,就一定能求到。當然,你求禍也是從心中求。

  這段話的深意是,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世界上,心中就被放入了許多福田,福田中有仁義道德,還有功名富貴。

  就是說,我們人生中得到的功名富貴並非外來,而是我們內心本有。我們命中注定有多少功名富貴,需要主動求,才能得到。大多數人「內外雙失」,歸根結底在於不知反省。所謂反省,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即對做過的事情進行全方位復盤,找到問題所在。

  中國儒家學派尤其重視反省,他們始終堅信遇到問題回到內心找原因,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任何事都是由人通過心做出來的,無心則無事,有事了回去找心即可。

  我們要經常和自己的心對話,通過反省讓心達到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心安」。心安就是福田!

  反省能讓人進步。有些人遇到問題總是指責心外的人和物,尋找替罪羊。當我們總是尋找替罪羊時,就不會再去尋找問題的真相,你找到替罪羊後認為問題解決了,然而下次還會出問題。所以說,總是把問題推給心外的事物,那就等於拒絕了思考,堵塞了你進步的通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