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的絕望和決絕他才能做到這一點?
2024-10-09 00:45:53
作者: 歷史君 醉罷君山 唐俑
古代自殺的方式不外乎抹脖子、割腕、服毒、跳崖、投水等常見方式,但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人,自殺方式相當奇特,竟然是「扼吭而卒」。
吭者,喉嚨也。也就是說,這人是用自己的手指掐自己的喉嚨,把自己掐死的。
一個人要有怎樣的絕望和決絕,才能做到這一點?
01
汪立信,祖籍不詳,少時隨叔祖遷居江西六安,南宋淳祐六年(1246)進士,宋理宗稱他為帥才,先後擔任烏江簿、知桐城縣、判建康荊湖制置使,景定三年(1262)改知江州、充沿江制置副使,不久升江西安撫使、湖南安撫使,咸淳九年(1273)任兵部尚書、荊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府。
有人對南宋滅亡有過這樣的認識,認為它不是被元朝滅掉的,而是被自己滅掉的,主要原因是用人不當——該用的人不用,而受到重用的,又都是宵小之徒。比如靖康年間不用李綱而用黃潛善、汪伯彥,咸淳年間不用汪立信而用賈似道,德祐年間不用文天祥而用陳宜中。
咸淳三年(1267),決定南宋生死存亡的襄陽之戰爆發,襄陽城遭元軍圍攻。
襄陽乃江南門戶,一旦失守,元軍即可順江而下,直搗無險可守的南宋都城。正因如此,看到了問題嚴重性的兵部尚書、荊湖安撫制置、江陵知府汪立信立刻給賈似道(著名的蟋蟀宰相)寫信,建議他加強江防。
汪立信在信中寫道:「沿江之守,不過七千里,而內郡見兵尚可七十餘萬,宜盡出之江干,以實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銳五十萬,於七千里中,距百里為屯,屯有守將;十屯為府,府有總督。其尤要害處,則參倍其兵。無事則泛舟江、淮,往來游徼,有事則東西互援,聯絡不斷,以成率然之勢,此上策也!久拘聘使,無益於我,徒使敵得以為辭,莫若禮而歸之,請輸歲幣以緩目前之急。俟邊患稍休,徐圖戰守,此中策也!」
02
簡單點兒說,汪立信的上策是積極防禦,「盡國中兵沿江分屯置府,聯絡固守」,中策是採用緩兵之計,暫時與蒙古人達成和議,緩和邊境壓力,然後從長計議戰守之策。
汪立信的策略有多大可行性和價值呢?還是讓他們的對頭蒙古人來證明吧——後來,攻入建康的元軍主帥伯顏得知汪立信上述計策後,深深地嘆了口氣說:「沒想到宋朝竟有如此有見識的人,竟有如此有見識的計策,如果宋室真的採用,今天我們就不可能來到這裡!」(《宋史·汪立信傳》:後伯顏入建康,聞其策,嘆曰:「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然而,當時的權相賈似道非但沒有認識到此計策的重要性,反而罷了汪立信的官,其建議自然不予採納。
實際上,賈似道是個相當聰明的人,不可能認識不到這份建議的價值,正因為他認識到了,所以才罷了汪立信。因為他明白,汪立信的建議一旦實施,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長江防線基本無虞,汪立信勢必得到重用,對他的地位是個巨大的威脅,甚至有取他而代之的可能。
所以,與其讓汪立信玩,不如他自己玩。
可是沒多久,賈似道就玩不下去了。
03
襄陽失守後,元軍沿江東進,直逼建康,賈似道不得不重新起用汪立信,「命他至建康募兵增援江上諸郡」。
接到命令的當天,汪立信立即拋家棄口趕到建康。然而已經晚了,建康守軍已悉數潰敗,他率所部轉至高郵,得知賈似道在蕪湖吃了大敗仗,江漢守臣降的降逃的逃,明白大勢已去,上帝也無力回天,只得仰天長嘆:「今天的江南已無一寸乾淨之地,我死也要死在大宋的土地上!」說完「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傳》詳細記錄了汪立信自殺的過程:「已而聞似道潰蕪湖,江漢守臣皆望風降遁。立信嘆曰:『吾今日猶得死於宋土也。』乃置酒召賓佐與訣,手為表起居三宮,與從子書,屬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撫案者三,以是失聲,三日扼吭而卒。」
死後,汪立信被朝廷追贈光祿大夫,加太傅;而他的敵人,後來占領建康的元軍統帥伯顏似乎對他更好,命人「求其家厚恤之」。
在伯顏看來,這是這個「忠臣之家」應該得到的,雖然這個忠臣是他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