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天一怒為紅顏
2024-10-08 23:48:31
作者: 時拾史事
無論正史野史,對於這一段記載幾乎都莫過於,吳三桂聽說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北京殘暴搶掠,連他的家都沒有放過,他的父親吳襄被綁架,而他一心掛念的夫人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據為己有,這個手握關寧鐵騎的漢子瞬間暴怒,大呼「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耳!」便一鼓作氣揮師退去,瞬間全殲了唐通的勸降部隊,與李自成正式決裂。為了防止李自成對山海關進行反撲,他無力阻擋,吳三桂便跑到關外去尋找到了另一支能夠與大順軍隊抗衡的力量以求庇護,這支力量就是後金的八旗軍。清軍對中原地區覬覦已久,只是苦於關寧防線固若金湯,大明的後門難以快速攻破,現在駐守山海關的前明將領吳三桂居然主動投誠,這正中大清下懷,正是在這件事的契機之下,吳三桂放八旗軍殺進了從努爾哈赤起就夢寐以求了數十載的山海關。
看到這裡,古今之人都不免一陣唏噓,吳三桂這鐵血柔腸,或是陳圓圓這紅顏禍水,時人有詩云:「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在我小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陳圓圓的故事,是相當感動的,彼時的我大概正沉浸在瓊瑤奶奶的作品中無法自拔,完全相信和理解他為了她有這樣的衝動。而今細細想來,哪怕是正史的筆墨痕跡(《明史》在客觀程度上確實飽受爭議),也不乏誇張渲染成分,僅僅將滿清入關的責任推到一個女子身上,未免太扯,吳三桂的震怒,當然不僅僅因為一個歌伎被占,更多是著力於他自己的前途,以及綱常倫理思維的束縛。
吳三桂之所以放棄投靠李自成,是因為他聽到了崇禎自殺的消息,以及李自成這個流寇頭子在北京的流氓行為。當時,他向勸降來的唐通提出投降的條件是,把朱家的太子給我,這麼說吳三桂依然心存君臣的倫理觀念。而李自成在北京安穩下來後,便一任部下燒殺搶掠的行為,也不能不說讓吳三桂對這個目光短淺的「新主兒」大失所望,他看出的是李自成做的是自毀長城事情,這樣的一個人,未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建立得起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穩固政權,如此一來,如果貿然投靠與他,將來李自成若兵敗如山倒,吳三桂必然也會遭到「二次投降」的尷尬。這樣還不如借著光復大明、興兵討伐的由頭,從我親自做起,將李自成這個配不上龍袍的草莽漢子送回老家。至於他引清兵入關究竟打著什麼算盤,我們也可略猜一二。雖然吳三桂最初打的是借兵的旗號,嘴上喊的是迎接前明太子聖駕回歸,但是他應該也深知,滿清早已窺探中原甚久,他們的野心怎可能止於借兵便不再向前?難道多爾袞還會乖乖出兵打了李自成再乖乖回關外嗎?吳三桂作為降清總兵祖大壽的外甥、降清尚書洪承疇的學生,自己又是遼東一帶的常客,難保沒有計較過跟隨舅父、老師步伐之事,也許崇禎尚在時他還堅定著一絲忠君愛國理念(祖大壽寫信勸過吳三桂一起降清,吳三桂拒絕了),崇禎一死斷掉了大明最後的希望,那麼大順和清朝讓他挑一個的話,似乎是清朝更像個靠譜的靠山。所以,後來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不久之後,吳三桂搶回了他日思夜想的夫人陳圓圓,為感激清軍援助之恩,吳三桂就毅然決然地換了髮型,腦後一條光滑的大辮子,好似編起來了他千折百轉的前半生。
明亡,是從萬曆(或許更早)就埋下的伏筆;清興,也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選擇。我們只是在回看往事的時候,加入了許多主觀的想像,變成了大伙兒口耳相傳的無邊風月,陳圓圓就是這樣的產物,什麼故事少了女子總會少了點色彩。她始終沉默,卻以一段絕美的風華串聯了明末亂世風雷激盪的全程,無情冰冷的歷史也因為這樣的伊人的闖入而略顯動人,因為很多後人的猜測而線條柔和。在山河動盪之後,陳圓圓與吳三桂倒也著實情深相昵了數載。不過之後陳圓圓逐漸老去,吳三桂便再納新妾,這個曾經被稱為顏傾天下的女子並無心爭寵,雖出身倡優,但實際性格卻是恬靜淡然,她選擇了離開王府,出家為尼——
法號,寂靜。寂靜、寂靜而已。要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奇,要什麼且以深情共白首的承諾,到頭來還不是寂靜——一場寂寞,一片寧靜。不過如此。
她是這樣一番亂世的柔媚紅線——
曾傾城傾國,寵辱跌宕,驚艷了一方歲月;
終洗盡鉛華,去留無意,柔情過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