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才子的凋零

2024-10-08 23:35:12 作者: 時拾史事

  然而伴隨著解縉的一步步高升,危險也在一步步臨近,而此時的解縉還渾然不覺。解縉之所以會跌下神壇,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參與到了永樂初年的儲位之爭。要知道儲位之爭是中國古代朝堂之上最險惡的政治鬥爭了,歷朝歷代因爭儲而喪命亡族者無數,而對皇家來說儲位之爭更是禁忌,很多時候是嚴禁大臣參與其中的,而解縉仗著朱棣的寵愛我行我素。當時按照道理來說,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人選,但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曾和朱棣一起打天下,也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加上其性格也比朱高熾更像自己,所以朱棣便在立太子一事上遲疑了起來。

  由於朱棣的遲疑,朝中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其中文官們主要站在朱高熾這邊,而武將們則主要站在朱高煦這邊,雙方針鋒相對互不退讓。在這個過程中,朱棣曾在私底下詢問過解縉的看法,應當說經過多年的官場訓練,解縉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作為文官同時也是嫡長制度的擁護者,解縉自然屬意朱高熾,於是解縉先是向朱棣表示「朱高熾仁孝忠厚,天下的臣民都已經歸心於他」,從輿論上面來支持朱高熾,但是朱棣對此並沒有什麼反應。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朱棣決定下來,解縉祭出了自己的殺手鐧,直接說道:「好聖孫。」所謂的聖孫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他的故事會在後面講到,這裡就不鋪開了,只要知道一點就是朱棣很喜歡這個孫子,於是這一下說到了朱棣的心坎里,就這樣朱高熾的太子之位終於確定了下來。

  然而解縉雖然幫助朱高熾當上了太子,但也招致了朱高煦的記恨。朱高熾雖然被立為太子了,但是朱高煦的地位不但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更加受到寵愛。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是朱棣有意為之,用朱高煦來制衡朱高熾,防止一家獨大,好讓自己的皇位安穩,但對於解縉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認為既然太子之位已定,就不應該再這麼縱容朱高煦,於是他再次上書稱朱棣這樣做會導致皇家紛爭,不可取。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儘管這麼多年下來,解縉一直在學習為官之道,但他所學的都是最表面的、最淺顯的,為官之道的核心——揣摩上意解縉依然沒有學到,或者說他學不會,他看了那麼多的史書但沒有明白朱棣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這一下算是捅了馬蜂窩了,但朱棣畢竟不好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啊,於是朱棣給解縉安了一個離間骨肉的「罪名」。

  除此之外,之前朱棣打算討伐安南的時候,解縉曾表示反對,朱棣計劃遷都的時候,解縉也表示反對,反正是朱棣想乾的大事,除了《永樂大典》,解縉很少有不反對的,這些事情加在一起就使得朱棣開始疏遠解縉了,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曾賜黃淮等大學士二品紗羅衣,但是卻直接越過了解縉,這裡面就有些點意思了。最了解你的不是朋友,而是敵人。

  解縉沒有察覺,但是朱高煦發現了這一點,看來朱棣與解縉之間終於有間隙了,可以對解縉展開打擊報復了,於是朱高煦開始下手。先是說解縉大嘴巴,將朱棣與他說的悄悄話傳了出去,這可是大忌,後來又放出風聲,指責解縉在監考的時候有貓膩。朱高煦說的這些都是誣陷嗎,可能是,不過,解縉的作為或許說明某些指責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解縉擔任殿試的主考官,他所錄取的第一至第七均為江西吉安學子,其中的狀元曾棨更是他的學生。或許江西的學子真的很出色,但在明朝曾有「南北榜案」的先例下,解縉也沒有吸取教訓,於是這次科舉成了朱高煦等人攻擊他的藉口。面對朱高煦的來勢洶洶,再加上「失寵」,解縉的命運可想而知,於是解縉被趕出了中央,前往廣西擔任布政司參議。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再加上解縉之前仗著朱棣的寵愛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解縉剛出發沒多久,禮部郎中李至剛便上書朱棣稱解縉對朱棣的決定頗有不滿,私下裡覺得朱棣這麼做不公平,結果解縉還沒到廣西就接到了讓他去交阯的命令,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而解縉能有這個下場某種程度上也是他自己作的,因為這個李至剛本來是解縉的好友,按道理來說是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的,但是李至剛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早前朱棣曾給過解縉一份大臣名單,並讓解縉進行點評,而名單之中便有解縉的好友李至剛,按照道理解縉應該替好友美言兩句,然而解縉在評價的時候卻絲毫沒有顧及情面,直接稱李至剛這個人趨炎附勢,雖然有才但是品行不端。所以李至剛在解縉落難之時落井下石也是情有可原的,不過有趣的是李至剛也沒落得個好下場,因為在解縉最後被抓之時,李至剛也被牽連了進去,最後二人還是難兄難弟。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但是來得不是時候,朱棣不在京城而是率兵北征了。於是,解縉便只拜見了皇太子朱高熾就離京了,這可就犯了大忌了,皇帝外出,太子私自結交大臣,這等罪名一旦扣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條。朱高煦正愁找不到機會搞垮太子,結果解縉自己送上門來,於是朱高煦直接上書朱棣,參了解縉一本。朱棣正想要殺雞儆猴,沒想到解縉這麼不長眼,就這樣剛回到交趾沒多久的解縉又被朱棣派錦衣衛抓了回來,並投進了錦衣衛的詔獄之中。可能是因為朱棣的態度很明確,因而在解縉落難之時,幾乎沒有人去援助解縉,其中也包括皇太子朱高熾。

  大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奉命對關押在錦衣衛詔獄中的犯人進行了一次摸底排查,並進行登記造冊。隨後便將相關名單呈交到了明成祖朱棣面前,朱棣在看到其他在押犯人的名字時都沒有任何表示,但是在看到「解縉」這個字的時候,卻對紀綱淡淡地說了一句「縉猶在耶?」翻譯過來就是解縉還活著呢?作為皇帝心腹親信的紀綱當然立刻便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於是紀綱回到錦衣衛後便將解縉從詔獄中給提了出來,用酒將其灌醉。等解縉已經醉得人事不省的時候,紀綱一聲令下將解縉埋在了雪堆里,將其活活凍死。在解縉死後,朱棣也沒有放過他的家人,一紙詔書將其妻子宗族全部遷到了遼東。就這樣這位大明第一才子,以這樣一種方式離開了人間。

  解縉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他不知道避嫌,私下與太子結交,但是這至少證明解縉是傾心太子的,為什麼太子沒有去搭救他呢,難道不怕寒了追隨者們的心嗎?或許太子自己也是自身難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