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
2024-10-08 23:23:22
作者: 曹習華
忍辱負重是成就事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在各種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並且在此能力上負重拼搏更是一種本領。
人們將涵養和行事風格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來判斷其人是否為可塑之才,是否具有大將之風。因此要成為非凡的人,除了常識和能力之外,還必須具備操控情緒的能力。於是遇事衝動,並且以某種極端手段處事的人,絕不是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能顧全大局,只在小事上爭論長短的人,絕不是一個能成大器之人。可謂:一個人的涵養來源於他的修養,有修養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緒。
唐朝第三個皇帝高宗即位後,一直受到皇后武則天的牽制。有一次,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個好幾百人同堂的大家族。族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十分和睦,這在當時實屬少見。因此,高宗特地前去拜訪,向他們請教家族和睦的秘訣。
於是族長取來紙和筆,一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高宗看後深有同感。
由此可見,「忍」是天下修養第一功。無論你是位高權重者,還是平民百姓,都必須學會忍讓。切忌不可因一時之怒氣而毀掉大好前程。
三國時,諸葛亮輔佐劉備,立志要收復中原。他六出祁山,攻打魏國。一次,諸葛亮出兵伐魏,進軍至五丈原。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築壘抵禦。當時,蜀國大軍出動,糧草有限,利在速戰,司馬懿則堅守不出,以待時機。為了激怒司馬懿出戰,諸葛亮心生一計,派人給他送去了婦女的服飾以侮辱他,諷刺他膽小如女人。
但大都督司馬懿多謀善變,遇事極為冷靜,很少受情緒的左右,所以看到後佯裝惱怒,卻始終按兵不動。諸葛亮用盡了各種手段來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總是置之不理。諸葛亮無可奈何,每次都只能無功而返。最後,諸葛亮見同魏軍長期相持,難以取勝,心力交瘁,加之過度操勞,病死在了五丈原軍營中,蜀軍只好退走。後來,唐朝的大詩人杜甫也為他惋惜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司馬懿能夠忍,所以沒有給諸葛亮可乘之機。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生活中,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採取何種手段固然重要,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至關重要。情緒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還是攻防中常使用的武器。有時候,掌控不住情緒,會搞得場面十分難堪。情緒處理得好,可以將阻力化為助力,甚至會幫你化險解危。
韓國滅亡後,身為韓國世襲貴族的韓信淪落街頭,過著食不果腹、斯文掃地的生活。有一天他身佩長劍來到一個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攔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對韓信說:「我看你長得人高馬大,還佩帶長劍,裝得像個英雄好漢,其實你只是一個膽小鬼。」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來勁了,纏住韓信不讓他走,還堅持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動了拔劍除霸的念頭,但想起自己滅秦雪恥的理想,最終隱忍不發,仔細注視了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了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這就是歷史上流傳的關於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韓信並不是膽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對一般人來說,忍耐是一種美德,對成功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
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曾說:「漢高祖劉邦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所以失敗,關鍵在於能忍不能忍。項羽不能忍,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劉邦能忍,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要害,最後奪取勝利。劉項之爭,從多方面說明了這一點。劉邦之所以成大業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個人享樂,忍一時失敗,忍個人意氣;而項羽什麼都難忍難容,不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大業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嘆!」
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是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策略。它有助於人們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潛在危機。因而,對於一個成功的開拓者來說,它既是實現既定目標的保證,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點。由此可見,忍乃人的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