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書始末

2024-10-13 05:33:31 作者: 朱燕 王曉琪 吳婉絢 劉小健 彭嬌妍

  從清軍入關入主中原開始,文字獄就一直沒有斷過。到了乾隆時期,文字獄更加嚴重,康熙、雍正兩朝甚至還燒毀過很多不利於清王朝統治的書籍。可是乾隆也發現一個問題,老是搞文字獄也不好,天下文人那麼多,萬一哪天把這些人逼反了就不好了。

  他思來想去,最後想出一招:既然你們都喜歡這些書,那我就不燒了,我修書。把這些書都修改成我滿意的樣子,然後把其他不滿意的版本全部燒掉,不就行了嗎?

  於是,乾隆召集人員準備編書。為了表示重視,他親自主持編書,並安排紀昀(40)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學者編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寫,力圖完成一部縱貫古今、囊括所有的「全書」。

  但是這編書得先有書啊,所以他的第一步就是征書。乾隆為了讓更多人願意給朝廷進書,想了很多獎勵辦法,比如進書五百種以上,就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百種以上,就賜《佩文韻府》一部。另外,乾隆還會簽名、題字;甚至還會把進書人的名字留在編成的全書上,讓進書人的名字流芳百世。因此,很多人都爭相進書,一共徵集到一萬二千二百三十七種,揚州商人、藏書家馬曰琯(41)、馬曰璐兩兄弟就捐了七百多種,可以說是進書大戶。

  有了書,第二步就是找人整理圖書。收集來的圖書被分為三種,一種是應該被抄入全書的;一種是除了抄下來,還要另外單獨刊印的好書;還有一種就是只能在全書中留下名字的書。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對於應該抄的書,還要進行修訂、審查,三審之後再給皇帝看。

  給書籍做完修整之後,就要找人抄寫了。抄寫工作十分重要,因為一旦有錯誤,就會成為笑柄。所以乾隆皇帝十分重視抄寫工作,先後選拔了三千八百二十六人擔任抄寫工作,還規定每人每天抄寫一千字,每年抄寫三十三萬字,五年限抄一百八十萬字。五年期滿,抄寫兩百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一百六十五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跡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一萬字。《四庫全書》抄寫時,每天都有六百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六十餘萬字。

  最後經過校訂後,這部耗時十三年、基本上囊括中國古代所有圖書的《四庫全書》終於編成了。這套書共有三千五百多種書,七萬九千卷,三萬六千冊,約八億字,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叫作《四庫全書》。

  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七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別放在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別放在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這三部是可以給文人翻閱的。

  經過八國聯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次戰火之後,七部《四庫全書》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蕩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在中國台灣地區,文津閣本今藏在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在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損毀了一些,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