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文化常識> 第五十六章 東方民族的解放運動

第五十六章 東方民族的解放運動

2024-10-08 20:52:49 作者: 約翰·梅西 馬克斯·韋伯 何炳松

  第一節 土耳其的復興

  【東方民族運動的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非洲北部、西亞、南亞、東亞一帶都有民族的解放運動,以反抗歐洲人的壓迫。這一帶的民族獨立運動,本來開始於世界大戰以前,不過大戰以後,一方面有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一方面又有俄國幫助弱小民族的解放運動,於是非洲北部的里夫人、埃及人,西亞的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南亞的印度人,東亞的中國人和朝鮮人,無不紛紛發起民族獨立運動。歐洲各國對於這種運動,或用武力平定,或對土人讓步,或取消一直以來不平等的待遇。這不得不說是現代世界史上極大的變動。中國國民革命的成功,因為不屬於本書的範圍,我們不去詳述。現在先述一下較為重要的土耳其革命。

  【土耳其的危機】土耳其人是黃種民族,在歐洲的東南部建立國家,本來就不被歐洲人所喜歡,因此自19世紀以來,歐洲史上就有所謂的「近東問題」,意思就是怎樣把土耳其人逐出歐洲,把他們的領土瓜分了。當1918年10月土耳其在停戰條約上簽字時,它的滅亡似乎早已決定了。不料它竟然有復興的希望,而且還相當成功。原來當時英、法、意三國聯軍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希臘人占領了小亞細亞西部的士麥那(Smyrna),協約國聯軍也占領了小亞細亞的南部,土耳其不得不於1920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土耳其國民革命的開端】就在這時,小亞細亞內地發生了民族革命的運動,凱末爾·帕夏[1](Kemal Pasha)是實際上的領袖。他於1919年召開國民大會,訂立了一份國民契約,聲稱反對君士坦丁堡政府把國土隨意割讓。這份契約於1920年由一部分國會議員簽字,成為國民革命的信條。當時土耳其皇帝因為受到協約國的逼迫,下令解散國會。人民黨就在小亞細亞的安卡拉召開國民大會,由凱末爾組織臨時政府,於1920年6月準備用武力將希臘、英國和法國的軍隊驅逐到小亞細亞之外。

  【國際形勢的轉變】當時希臘人得到英國在軍費上的資助,自告奮勇向小亞細亞內地進攻,一時頗為得手。不過到1921年時,俄國開始暗助土耳其,法國的態度也忽然發生了改變。這是因為法國忌憚英國在東方的勢力過大,又擔心希臘會成為英國的幫手,所以它就和土耳其的人民黨合作,主動撤出其在小亞細亞的軍隊。土耳其和希臘的明爭至此乃變為英、法兩國在東方的暗鬥。義大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傾向於土耳其。土耳其因為有了俄、法、意三國的幫助,聲勢為之大振。

  【土耳其的勝利】到1922年夏,雙方在小亞細亞的軍事形勢亦忽生變化,土耳其軍隊大敗深入內地的希臘軍隊。9月初,土耳其軍隊長驅直入士麥那,並把希臘殘軍驅逐到小亞細亞半島之外,當時土耳其人亦想乘勝逐出達達尼爾海峽的聯軍,法、意兩國首先撤出了駐軍,不過因為英國的態度強硬,土耳其人沒有成功。凱末爾知道一意孤行的危險,最終在國人的竭力反對下,和英國人商討停止軍事行動和修改和約的條件。10月在停戰條約上簽字,11月安卡拉的國民議會議決廢掉國王。

  【洛桑會議的結果】1923年土耳其和英、法、意、日、俄等國在洛桑召開「修訂」和約的會議。幾經磋商,終於在7月簽訂了《洛桑條約》。土耳其的領土比之前所約定的略有增多。它的亞洲領土如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雖然脫離其統治而獨立,但是歐洲君士坦丁堡以西的領土則向西稍有擴展,愛琴海中諸島亦有幾處得以保留,但正式放棄了非洲北部一帶的宗主權。同時簽約各國答應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不再限制土耳其的海陸軍備,且不再要求大戰後的賠償。英、法、意三國的軍隊亦定於和約生效後完全撤出土耳其境內。土耳其人民黨民族獨立自由的願望至此乃完全實現。同年10月,土耳其宣布改政體為共和,並定都於安卡拉,凱末爾被選為總統。1924年,國會議決廢除千餘年來主持伊斯蘭教的哈里發,並編訂瑞士式的新民法來代替以前的伊斯蘭教律。1928年決定不再將伊斯蘭教作為國教,同時政府竭力提倡西歐文化的輸入,整理戰後混亂不堪的財政。1928年之後,土耳其又先後和義大利、英國等簽訂公斷或通商條約,儼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先進國家了。

  第二節 非洲北部的民族運動

  【的黎波里反抗義大利】非洲北部一帶在世界大戰前是歐洲列強爭雄之場,世界大戰後乃變為弱小民族反抗歐洲勢力之地。當1911年義大利人強占的黎波里時,當地的阿拉伯人就受到土耳其人的慫恿,常常起來反抗。到1918年時,義大利的勢力已經退到地中海邊了。此後義大利人雖然設有一種國會式的機關,希望藉以調和與當地人的關係,但是直到如今[2],義大利的勢力還是非武力不能深入。

  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有一個不大的地方叫里夫,自1912年歸西班牙管轄後,當地人就常常起來反抗。西班牙雖然於1918年派出大量軍隊平亂,但是毫無結果,反而於1923年被裡夫人驅逐到海邊。甚至西班牙政府亦因此改組為軍事獨裁,成了引起1931年共和革命的一個原因。里夫人的首領克林姆(Krim)獲得勝利後,乃於1924年攻入法國所占領的摩洛哥。法、西兩國的二十八萬聯軍竟然攻不下里夫的六萬土兵。雙方相持兩年之久,直到1926年,克林姆才因寡不敵眾而投降,但是法、西兩國軍隊的損失也不小。至於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兩地的阿拉伯人,雖然不曾有公開的革命運動,但是他們常常要求有平等參政權。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不得不給予他們地方自治權以安其心,因此這兩處地方比較安穩。

  第三節 埃及獨立運動的失敗

  【埃及獨立運動的原因】英國自1882年以後,雖然實際上占領了埃及,但是因為土耳其沒有承認,於法無據。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一年,英國正式將埃及收為「被保護國」,廢掉原來的總督而另立新王。在大戰期間,英國人在埃及強拉民夫、徵收食品,本來已經為埃及人所痛恨。同時阿拉伯人發起了民族獨立運動,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的主張,穆斯林又向來反對基督教徒的統治。因此就引發了1918年埃及柴魯爾所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

  【埃及的獨立空有其名】在1919年時,埃及人一方面派遣代表赴巴黎和會要求獨立,一方面又在國內實行反英的暴動。至1921年時,騷亂更甚,英國人於是逮捕柴魯爾並將其拘禁在直布羅陀。但是埃及人的獨立運動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英國不得已乃於1922年宣布取消保護,承認埃及為獨立國;不過對於英國的交通、埃及的防衛、外國的保護和蘇丹的領土這四點,應予保留,將來再議。

  【1924年的暗殺案】1923年埃及國王頒布憲法,同時柴魯爾被釋放返國,次年擔任內閣總理,於是向英國要求絕對的獨立。沒想到1924年發生了英國在蘇丹的總督在開羅被刺之事,英國遂發出最後通牒,除要求懲凶賠款外,還命令埃及軍隊立刻撤出蘇丹,此後埃及人不得再有政治示威活動,而且英國對於外國人利益的保護,埃及也不得再有異議。柴魯爾不得已辭職,新內閣完全接受英國的條件。當時埃及國會曾向國際聯盟提出抗議,最終沒什麼效果。之後埃及國王因為親英,多次解散國會,不過柴魯爾所領導的華夫脫[3]黨始終勢力不減。

  【埃及獨立的失敗】1927年柴魯爾去世,民族運動驟然失去了英明的導師。1928年埃及國會議決給予國民集會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但是因為英國開來了五隻軍艦而取消。不久埃及國王奉英國的命令停止埃及國會的召開,廢除出版和集會自由,禁止民族獨立運動。1929年英、埃兩國簽訂了同盟條約,條約中規定英國軍隊可以自由通過埃及,而埃及如果需要外國文武官吏也應該儘可能地先聘用英國人。埃及的獨立至此可說是成了泡影,所謂的埃及國王只是英國的傀儡而已,1922年的那四個保留條件純粹是英國束縛埃及自由獨立的鎖鏈,所以世界大戰後埃及多年的民族運動最終歸於失敗。

  第四節 亞洲西部各地的民族運動

  【土耳其在亞洲的領土被瓜分】1920年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的和約中規定,土耳其在亞洲的領土有以下損失:阿拉伯地方應該另建一個獨立的漢志王國(Hedjaz);敘利亞、巴勒斯坦、外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四處則委託先進國代為管理。當時敘利亞一地委託法國代為管理,巴勒斯坦、外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則委託英國代為管理。不過這種分贓式的處置方法,一開始就為各地土人所反對。

  【巴勒斯坦穆斯林的反抗】巴勒斯坦雖然是古代猶太人的舊壤,但是現代的住民中有十分之八是阿拉伯的穆斯林。英國聲稱將在巴勒斯坦重建一個猶太國家,因此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反抗,常常發生嚴重的叛亂。到1929年時,阿拉伯人公然起來革命,並大肆殺戮猶太人。英國政府雖然能用武力恢復巴勒斯坦的秩序,但是阿拉伯人不願意接受英國基督教徒的管理,而且深知英國故意偏袒猶太人,因此始終不肯屈服。英國在1930年所發布的白皮書中,雖然聲稱要公平對待各民族並幫助猶太人復國,實際上一直使用搬弄的手段,使得巴勒斯坦內部不能統一,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法國對於敘利亞的高壓政策】法國在敘利亞所遇到的反抗比英國所遇到的還要厲害。此地的阿拉伯人向來反對異教徒的管理,又痛恨法國暗助基督教徒,再加上法國人使用貶值的紙幣,設立法國的法院,且宣布長久戒嚴,都足以引起阿拉伯人的反感。同時法國的官吏還用極其高壓和殘酷的手段去對付他們。結果引發了1925年德魯茲族(Druse)的大暴動。這一族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以紡織為業,相傳是上古時代西遷的中國苗裔。

  【敘利亞1925年的大屠殺】當時法國的特派長官薩雷(Sarrail)將軍,用多架飛機轟炸叛黨的村莊。叛黨在大馬士革附近截斷法國軍隊的交通,法國人就任意焚毀附近各村莊,以示嚴懲。1925年10月,法國人把叛黨的數十具屍首陳列於大馬士革城中示眾,德魯茲族人也殺死多名法國士兵陳諸城外來報復。法國人於是退出城外,開始用坦克、飛機、大炮等轟炸這座歷史上有名的城市。全城人民死傷數以萬計,繁華的街市盡成廢墟。當地人不得已認賠巨款,並上交三千支槍,法國人才停止炮轟。

  【暴動的慘敗】大馬士革屠城的慘劇發生以後,敘利亞境內的德魯茲族更加憤慨,誓死抵抗。雙方殺戮之慘,世所罕見。1926年5月,法國人有了第二次屠城的舉動,市民死亡的又達千餘人。至此國際聯盟才出來說出了下面幾句話:「除非有絕對的必要,凡受委託的管理者不應該使用飛機擲彈、放火、屠毀村莊和團體罰金等方法來平定叛亂!」此後德魯茲族的義勇軍雖然繼續活動,但是到1927年夏,已不能支撐了。

  【立憲運動的失敗】法國人知道敘利亞受創已深,乃於1928年允許他們召開憲法會議,編制憲法。哈希姆·阿塔斯當選立憲會議主席,要求實行共和政體,而且絕對脫離法國和國際聯盟的束縛。法國當然不答應。雙方交涉多時,最終沒有結果,於是法國人在1929年下令把憲法會議無限期停開。德魯茲族多年奮鬥和犧牲,直到筋疲力盡,依然無法逃脫法國帝國主義者的鐵掌。

  【英國的傀儡政策】英國所代管的外約旦,以親英的漢志王子阿卜杜拉(Abdullah)為國王,自1928年以後,受英國的卵翼成為立憲的國家。至於美索不達米亞一帶所改建的伊拉克王國,情形就不同了。伊拉克國王費薩爾(Feisal)雖然於1921年被伊拉克貴人選舉為國王,但他也是漢志的王子、阿卜杜拉的弟弟,是著名的英國傀儡。原來伊拉克人自1920年以來就常常發起暴動,要求獨立,英國人亦常用武力來對付。到1926年時,國際聯盟主張伊拉克王國應該由英國代為管理二十五年,然後再談獨立問題。那一年英國和伊拉克政府就簽訂了一個管理二十五年的條約。伊拉克民族主義者的理想暫時破滅,而且英國在亞洲所使用的傀儡主義和在埃及一樣,總算大功告成了。至於名義上獨立的漢志王國,英國先利用海珊為國王,1924年又利用伊本·沙特(Ibn Saud)為國王。阿拉伯內部各族本來多以遊牧為生,早已衰落,所以到如今內戰尚且自顧不暇,當然感覺不到外力入侵的危險。

  第五節 波斯和阿富汗的獨立運動

  【波斯的政變】波斯自從1907年和1915年英、俄兩國屢次簽訂瓜分協議之後,本已等於亡國。俄國的勢力因為國內革命而退出波斯,英國因此得到一個獨吞的機會。1919年的英國波斯條約差不多已經把波斯變成英國的附屬國。當時波斯的民眾認為政府當局是英國的傀儡。於是有一個軍官名叫利薩·汗(Riza Khan),受到土耳其人革命成功的感召,也仿效凱末爾的方法,推翻了中央政府,自命為大元帥,宣布英國與波斯簽訂的條約無效。

  【新政府的改革事業】利薩·汗發動的政變成功之後,先自任陸軍大臣,1923年改任內閣總理。他既然逼走了波斯之前的國王,乃於1924年準備宣布波斯為共和國而自稱總統。不過因為土耳其有罷免伊斯蘭教哈里發和不再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的舉動,波斯國民因此對共和制度很不滿意。1925年12月,憲法會議中人正式推舉利薩·汗為波斯世襲的「沙」。利薩·汗於是著手改組軍隊,把俄國軍官訓練的哥薩克軍隊、英國軍官訓練的來復槍隊、瑞典軍官訓練的憲兵,一概組為國軍,設備也更換一新,頓成勁旅。從前各地頑固的民族無不屈服,國內乃完成了統一。另外聘請美國、德國、比利時諸國人來整理財政,實施國民教育和衛生建設等措施。1928年歐美各國都答應取消不平等條約,取消領事裁判權,並且承認其關稅自主。同年波斯加入國際聯盟。1930年後改行金本位制。垂亡的波斯竟能於短期內實現中興,恐怕除土耳其外,沒有國家可以與其相媲美了。所以現代史學家多把凱末爾和利薩·汗並稱為東方民族的英雄。

  【阿富汗的反英運動】世界大戰之前,阿富汗本來是英、俄兩國角逐的地方。1917年俄國勢力瓦解之後,阿富汗人乃發起反英的運動。阿富汗國王阿曼諾拉汗(Amanullah Khan)於1919年即位之後,就宣布此後阿富汗政府對內對外均應獨立而自由,同時出兵侵入印度。英國不得已於1922年承認其獨立。阿曼諾拉汗乃仿效波斯的辦法聘請法、意、德諸國的專家來改進本國的行政、教育和建設工程。他於1928年親自赴歐洲各國考察新政,並和土耳其、波斯簽訂通好合約,回國後更加努力地推行改革的事業,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改易歐洲服飾,並且廢除貴族的稱號,因此引起了國內舊黨的反對,終於在1929年被迫退位,逃往歐洲。原來擔任陸軍大臣的那第爾汗(Nadir Khan)得到英國的幫助,被選為國王。

  【俄國和東方民族運動的關係】亞洲西部的穆斯林發起的民族運動,在世界大戰後如此激烈,原因當然有很多,例如歐洲帝國主義的壓迫、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民族獨立潮流的影響,都足以促使他們要求民族自決。自俄國政府宣布幫助弱小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後,此種運動更加猛進。1921年,土耳其、波斯、阿富汗諸國的代表曾會集於莫斯科,共同制定保衛東方民族自由的政策。當時土耳其和阿富汗的代表曾有「感謝上帝,東方復興之期已不遠矣」的話。此後俄國和阿富汗、土耳其、波斯三國都簽訂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東方的盟約;而土耳其、波斯、阿富汗彼此間又於1927年後簽訂了和平中立的條約。這種種聯盟雖然是由於俄、英兩國勢力的暗鬥,但是各東方民族運動的部分成功,卻不能不歸功於俄國的幫助。英國一直反對俄國,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

  第六節 印度、朝鮮和暹羅的解放運動

  【印度獨立運動猛進的原因】印度自從被英國統治以來,復國運動未曾中止過。只是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此種運動更加猛進而已。在大戰期間,印度參戰的士兵和勞役人數達一百五十萬之多,印度的戰爭費用也達到了七億美元之巨。此次大戰,英國人既然自稱是為了解放被壓迫的民族而起,威爾遜又提出凡弱小民族都應該有自決的權利,那麼戰後的印度自然應該享有參戰得來的好處,就是民族的獨立。

  【大戰期間英國的軟化政策】在大戰期間,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曾於1916年召開了一次代表大會,草定政治改革方案。英國亦因戰事未了,特邀兩名印度代表出席1917年的帝國會議。次年英國政府宣布,此後印度政府中的行政官員將增用印度人以求自治制度的逐步實現。其實當時世界大戰的勝負尚未可知,所以英國政府不得不暫用口惠來安撫印度人之心,以免有後顧之憂。

  【1919年的慘殺案】1918年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方面獲得了勝利,印度的情形乃為之一變。印度國大黨所組織的國民大會要求絕對的自主,而印度政府也於1919年1月組織一個所謂的「內亂委員會」,宣布戒嚴條例。於是印度的民族領袖甘地出來領導民眾,實行所謂「消極的抵抗」。當印度政府頒布戒嚴條例時,甘地宣布這天為「國恥紀念日」,叫民眾祈禱一天。當時革命的聲勢很盛,蔓延到旁遮普一帶。4月13日,就發生了英國軍官戴爾下令對阿木里查(Amritzar)城中一萬五千名徒手集會的民眾開槍的慘劇。當時有四百餘人死亡,一千二百餘人受傷。世界人士莫不為此震驚,英國人卻認為戴爾是保全印度的功臣。

  【兩部制的省政府】英國為了表示寬大,乃於1919年12月通過了所謂的《印度政府案》,規定建立省政府,各省設一立法院,百分之七十的立法人員須由人民來選舉。選舉區域根據社會階層來劃定。至於省政府,則採取所謂的「兩部制」,把省政分為保留和讓渡兩部分。凡警察、田賦、水利等歸保留部,由省長和行政院處理;凡衛生、教育、農業等歸讓渡部,由立法院選出部長來處理。英國以為這是訓政時代的一種過渡辦法。至於中央政府,除總督和行政院外,另設立法院和國務院,由印度人來選舉。不過選民的限制極嚴,前一種不到一百萬人,後一種不到一萬八千人。這種新制度於1921年開始實施,但是甘地所領導的國大黨始終不肯承認。新制度實施之後,他們就採取不合作態度,相約不參政、不納稅、不買英國貨。於是1922年英國人拘捕了甘地,兩年後才把他釋放。不合作運動到此好像失敗了。

  到1924年時,印度一部分國大黨人放棄了甘地抵制英國貨的主張,另組「全印自治黨」,只要求自治而放棄自主。這也可以看出印度人態度的軟化。「兩部制」的政府原本計劃試行十年,因此英國政府於1928年派遣西蒙(Simon)等到印度先行調查,以便改革。次年他們回國報告,主張廢止「兩部制」,應使中央行政院富有彈性,足以代表各省立法院的意見。不過對於印度境內宗教上、社會上和社會階層上的少數民族,印度總督應該有保護的責任。1930年後英國政府多次在倫敦召集印度各族代表開圓桌會議,以討論西蒙等的主張,但是由於在選舉制問題上的爭執,會議往往沒有進展。其實英國有意利用印度人種、宗教和社會階層的複雜,使之永遠不能團結。那麼不但甘地的自主主張無法實現,就是1924年後一部分國大黨人的自治要求,想和加拿大、南非或澳大利亞等處於平等的地位,恐怕也不易辦到。所以自從1931年印度部分地方有暗殺英國官員的事件發生以後,英國便有藉口把自治問題擱置了。

  【朝鮮革命的失敗和所承受的痛苦】至於東亞中國的國民革命,怎樣發動,怎樣成功,怎樣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打擊,因為不在本書的範圍內,暫且不去敘述。朝鮮的民族運動有略述一下的必要。自從1895年中國被日本戰勝以後,朝鮮本來已經亡於日本之手。不過朝鮮人的開化既然早於日本,日本的高壓政策又不亞於英法諸國,所以朝鮮人對於亡國實不甘心。在1907年時,朝鮮曾有五千義勇軍起事,不料農民因此被日本人慘殺的有一萬四千人之多。日本又於1910年正式把朝鮮吞併。此後日本所派的朝鮮總督無不實行武力高壓的政策,沒收朝鮮人的土地,增加他們的捐稅,政府官員十有八九都任用日本人。至於教育、實業等方面,無不以剝削朝鮮人、優待日本人為宗旨。此外,更加令朝鮮人難以忍受的是,日本憲兵和警察對於民眾的嚴密監視,以及政府修路時任意徵收田地和徵用勞役。因為這種種痛苦,朝鮮民眾乃於1919年前朝鮮國王出殯、亡國情緒高漲時發起全國暴動,結果失敗了,日本的高壓政策因此更進一層,對於獨立的主張一概加以撲滅。朝鮮人在國內受不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壓迫,所以好多朝鮮人逃到中國的東三省。但是日本政府不許他們改入中國籍,以便利用他們作為侵略中國的先鋒。因此亡國後的朝鮮人忍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

  【暹羅危而復安】介於南洋英、法兩國中的暹羅,自緬甸和安南先後為英、法兩國所滅後,本無倖存的道理。英國在19世紀初就入侵暹羅,並於1855年取得治外法權。法國於1893年用武力從暹羅奪得寮國一帶。暹羅兩面受敵,隨時可能滅亡。但是隨著英、法兩國的侵略範圍越來越近,暹羅中部的湄南河流域又是最富庶的地方,瓜分難以均勻,獨吞也不可能,兩國不得已於1896年約定以湄南河流域為中立地帶。垂亡的暹羅亦和阿富汗一樣,竟然由於兩國的相持而暫免亡國的大禍。以前暹羅人是從中國的西南境遷過去的,本來就受到中國佛教和文化的影響,所以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到19世紀中葉時,態度一變,亦和日本一樣開始崇拜西方的文化了。

  【暹羅的解放運動】暹羅因為英、法兩國的相持而倖存,而安南、緬甸已亡於兩個強國之手,暹羅人不敢和15世紀時一樣,或者向東西兩地進攻,或者因為爭權而不斷發生內亂,此時反而得到一個真正「偃武修文」的機會,修明內政,從事建設,頗具現代化國家的氣象。20世紀初暹羅才有取消不平等條約的運動。1907年割讓東境的一部分領土給法國,1909年把馬來半島南部的宗主權讓給英國,從而取消兩國原有的領事裁判權。代價很高,所得的卻很少,名義上雖然取消了領事裁判權,實際上仍然受到種種限制。1917年暹羅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但是大戰結束以後,只有美國答應於1920年另訂新約取消領事裁判權,並承認其關稅自主。直到1925年,暹羅才先後得到法英兩國和其他各國的允許,把七十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正式取消。1932年暹羅首都軍隊突然發動革命,不到十日,國王就被迫頒布憲法,世界上獨存的專制君主國至此乃變為立憲的國家了。

  [1]1934年11月,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阿塔圖爾克」一姓,即「土耳其之父」之意。——編者注

  [2]指作者撰寫本書之時。——編者注

  [3]華夫脫在阿拉伯語中指代表團。——編者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