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查理五世和路德
2024-10-08 20:40:52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義大利的衰落和西班牙的隆盛
【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義大利】法國經路易十一一番經營之後,中央政權極為鞏固。他去世後其子查理八世(1483年—1498年在位)即位時因為國力已強,很想擴充領土於國外,義大利就成了他的目標。當查理八世統率軍隊侵入義大利時,義大利諸城市未盡力抵抗,因此法國軍隊曾一時占領那不勒斯。但是法國士兵走到義大利南部以後,很為當地的婦人、醇酒陶醉,軍紀蕩然無存,加之法國的仇敵正想聯合起來抵抗法國,因此查理八世一敗之後就退歸法國,再過三年就去世了。
【入侵的結果】此次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義大利,好像是一種很無所謂的舉動,但產生的結果卻很重要。第一,自此次法軍入侵之後,義大利的弱點完全暴露出來了,境內諸城市並不能聯合成一個國家去抵抗外侮。因此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和德國等常常侵入義大利,想把它收入自己的版圖。其中西班牙和奧地利尤為成功,而義大利半島的大部分亦始終附庸於他國,直到19世紀後半期,才由義大利人自己統一起來而成為獨立的國家。第二,法國侵入義大利時,對於義大利的文化和藝術非常羨慕,因此法國的貴族就把中古時代的城堡改為寬敞舒適的別墅,義大利的新文藝亦逐漸傳入法國、英國和德國,而希臘文的研究亦風行於北部的歐洲。此後,義大利不但在政治上成為外國侵略的目標,就是在西方學術上亦失去領袖的地位了。
【西班牙的阿拉伯文明】阿拉伯穆斯林侵入西班牙和建立西大食帝國的情形,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最重要的結果就是西班牙的居民大部分都改奉伊斯蘭教。10世紀時,歐洲各地正處於極混亂、極黑暗的境況中,獨有西班牙的伊斯蘭教文化盛極一時,影響及於北歐基督教諸國。格拉納達一城有居民五十萬人,有宏大的宮殿,有宏大的大學,有禮拜寺三千處,有公共浴場三百處,在當時恐怕為世界上唯一的文化中心了。
【西班牙基督教的興起】歐洲的基督教徒因在種族上和宗教上抱有種種成見,始終不願穆斯林占領西班牙。原來自1000年以來,基督教徒就已在西班牙北部建立了幾個小王國,即卡斯提爾(Castile)、阿拉貢(Aragon)和納瓦拉(Navarre)。其中以卡斯提爾為最強,排擠穆斯林亦以它最為有力且最早。1085年時它已收復托萊多(Toledo),此後西班牙的歷史幾乎全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血戰的陳跡。到1250年時,卡斯提爾的領土已擴充到西班牙半島的南岸,而且包括格拉納達和塞維爾諸大城。至於基督教徒所建的葡萄牙在當時已和現在差不多。西班牙的穆斯林此後又困守半島南端格拉納達二百年。直到1492年時,經過長期的圍攻,格拉納達才落入基督教徒之手,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半島殘餘的勢力到此乃完全消失。
【西班牙成為歐洲的強國】西班牙立國後第一個名王就是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她於1469年和阿拉貢國王的太子斐迪南(Ferdinand)結婚,這兩國的合併實為西班牙隆盛的開端。此後一百年間,它的武力和國勢在西歐要算第一。原來西班牙半島完全被基督教徒收復的那一年,也就是哥倫布受女王伊莎貝拉資助發現美洲的那一年,西班牙的海外富源驟然開闢。凡墨西哥和秘魯諸城中的財物以及中美洲的銀礦,都被西班牙的官吏和商民劫掠一空而運歸母國,因此西班牙竟成為16世紀時歐洲最強最富的國家。
【宗教裁判所的復活】西班牙的基督教徒對於穆斯林和猶太教徒都加以極嚴厲的壓迫,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紛紛逃到國外,西班牙反而因此失去國中最勤儉的一部分國民,元氣大傷,伊莎貝拉為排斥異教徒起見,甚至恢復了宗教裁判所。數十年間被拘被燒的人數以千計,在西方史上留下一個虐待異教徒的惡名。
第二節 查理五世治下的日耳曼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查理五世的帝國】查理五世於1500年生於根特城,20歲時即位稱皇帝,治下領土的廣大為查理曼以後的第一人。他的領土並不是用武力征服而來的,而是祖上種種王室婚姻所遺下的巨產。這種種婚姻原都是出於查理五世的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的主張,他是哈布斯堡族(Hapsburg)中人。我們要了解1500年後的歐洲史,不能不略述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哈布斯堡族諸帝的事業。
【日耳曼諸王不能建立強國的理由】日耳曼歷代諸王始終不能建立一個強盛的國家,這和中古時代法國和英國發展的情形相反。他們雖然自稱皇帝,但是為了維持這個稱號反而引發了許多困難,關於這一層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了。他們因為要維持義大利和日耳曼兩處的領土已經虛耗了不少精神,加以義大利的羅馬教皇常常懷有猜忌的意思,組織同盟以阻礙日耳曼勢力的發展,因此日耳曼的元氣反而大受損傷。而且日耳曼帝位的繼承不用世襲制而用選舉制,皇帝的權勢因此更加衰弱。原來日耳曼的帝位雖然多是父子相繼,但是凡新帝即位必須經過一番選舉的程序。國內握有選舉權的諸侯,往往在選舉之前,要求皇帝當選後,不得干涉他們特權的享有和領土的獨立,因此當時日耳曼境內四分五裂,成了許多小國各據一方的局面。
【16世紀時的日耳曼】所以16世紀時的日耳曼和現在的德國大不相同,計有小國二三百個之多,大小不等,性質各殊,大的為公爵、伯爵、主教和住持的封土,還有獨立的城市,最小的為騎士的領地。騎士的領地往往只有一座城堡和附近的小樹林,一年的收入不足以維持騎士一家的生活,因此騎士往往以劫掠商民和行旅為謀生的方法。日耳曼既然小國林立,當然常起紛爭;而所謂的皇帝亦無實力維持國內的秩序。
【皇帝的稱號由奧地利王室世襲】當時日耳曼的諸侯以奧地利的公爵最為重要,他們是哈布斯堡族中人,而日耳曼的選侯(就是有選舉皇帝權利的諸侯)亦往往選舉他們為皇帝,因此皇帝的稱號實際上漸由哈布斯堡族中人世襲起來。但是哈布斯堡族中人大都注意於本族領土的擴充,而不熱心於日耳曼帝國的統治,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早已徒有虛名了。
【查理五世的領土】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兒子腓力於生下查理五世後六年就去世了(1506年),他的王后因憂愁成病不能治國,因此查理五世就繼承了許多重要且複雜的領土。查理五世的岳父為阿拉貢的斐迪南。斐迪南於1516年去世,查理五世因此就在16歲時做了第一個「西班牙國王」。但是當他還沒到20歲時,又有許多困難的問題需要他去解決。原來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很想他的孫子能夠繼承他的帝位,1519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日耳曼的選侯就選查理五世為皇帝,因此查理五世就以西班牙國王兼任了日耳曼的皇帝。
【沃爾姆斯公會】日耳曼向來有一個國會叫作公會,開會沒有確定的日期,亦沒有確定的地點,因為日耳曼原來是沒有都城的。公會由各邦諸侯、主教和城市選出來的代表組成。查理五世於1520年第一次到日耳曼時,他在萊茵河上沃爾姆斯城(Worms)所召開的會議,就是這個公會。公會中最重要的事務,就是討論怎樣處置馬丁·路德反叛基督教會的舉動。
第三節 基督教會的腐化
【基督教會的分裂】查理五世在位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西部歐洲各國對於羅馬教皇的反叛。中古時代的教會因此瓦解,而新教徒亦從此出現於歐洲各國,他們宣布脫離教皇而獨立,而且排斥中古教會所主張的許多信條。大概除英國以外,凡是羅馬帝國舊壤中的國家,如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日耳曼和奧地利的南部都繼續忠於羅馬教皇和教會。至於日耳曼北部諸邦以及英國、荷蘭、丹麥、挪威和瑞典等國都先後變為信奉新教的國家。從此以後,歐洲的教徒分成兩派:舊派自名為「正宗派」(Catholic),就是我國所謂的「天主教」;新派叫作「抗議者」(Protestant),就是我國所謂的「耶穌教」。這次宗教的分裂在歐洲方面引起了16、17世紀時許多殘酷的戰爭和虐殺。
【當時人不滿教會的原因】歐洲人反抗教會的運動其實開始於日耳曼。當時日耳曼人仍舊篤信基督教,但是他們看到羅馬教皇差不多全由義大利人來擔任,而且教皇在日耳曼所徵收的稅款數目這樣巨大,他們總覺得有些不甘心。加之日耳曼境內所有重要的宗教職務全由羅馬教皇一個人去分配,任職的人又往往是義大利人,他們住在義大利坐享巨大的收入,而對於職務置之不顧。此外,還有的一人兼任許多職務,專以增加個人收入為目的。這種種情形當然都是日耳曼人所不能容忍的,但是他們仍舊不想脫離羅馬的教會或打倒羅馬的教皇。他們所希望的就是流入羅馬的款項應該減少,教會中人應該盡職盡責。
【伊拉斯謨】查理五世在位初年,抨擊教會的人本已不一而足,其中最有名且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伊拉斯謨(1465年—1536年)。他本是荷蘭人,不過曾經居住在法國、英國、義大利和日耳曼諸地多年。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一部叫作《愚人頌》,書中對於當時一般的信仰和習慣抨擊甚力。他以為人民的教育改良以後,一切迷信自然會消失。倘使人人都能夠自己去讀《聖經》,那一定大有益處。而且他以為歐洲到了此時,宗教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他看到當時各國的君主都竭力獎勵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以為和平的改革極有希望。不料當他年老時,日耳曼的路德忽然用激烈的手段來改革教會,這是他很痛心的一件事。
第四節 路德和他的主張
【路德的少年時代】路德生於1483年,本是一個窮苦礦工的兒子。他的父親希望他將來能夠成為一名律師,所以送他到大學中去研究法律。不料他在大學畢業後,忽然自己改變初衷,決定出家去做修道士。他當時對於自己的性靈常抱一種憂慮,以為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可以逃出地獄。最後他忽然想到,我們唯有篤信上帝才能得救,如果僅僅想做一個好人絕對是不夠的。路德為人純篤,因此得到了修道院中住持的尊敬。後來薩克森大公創辦威滕伯格(Wittenberg)大學物色教授人選時,就有人舉薦路德擔任哲學的講席,路德因此成為大學的教授。後來他對於大學中所講授的一部分學理漸漸懷疑。他的重要主張是認為人性極惡,無論怎樣絕不能滿足上帝的意思,我們只有悔過這一途,而且要篤信上帝。因此路德對於教會中人所主張的種種「善事」(good works),如參與瞻禮(mass)、常做禱告、聖地進香和崇拜聖物等,都以為是不必要且有流弊的舉動。他的種種主張當時並沒有人去注意。直到1517年他三十四歲時,忽然做了一件驚人的事情,在西方史中竟書寫了新的一頁。
【贖罪券論文】我們在前面曾經提及,中古末年羅馬教皇有重建聖彼得禮拜堂的舉動,因為工程浩大,所需費用很多,所以教皇利奧十世為了籌集巨款,設法推銷一種贖罪券(indulgence)於日耳曼。所謂贖罪券就是一種由教皇頒發的執照,凡領有這種執照的人,將來死後他的靈魂在煉獄(purgatory)中可以免除一部分或全部的苦痛。1517年10月,教皇派多明我會中的修道士台徹爾(Tetzel)在威滕伯格附近一帶宣傳這種贖罪券的功用。路德聽到他的議論,覺得和基督教的真義實在不合。他就仿照當時流行的習慣,把他自己對於贖罪券所抱的意見寫成九十五條的論文,貼在禮拜堂的門上請大眾和他討論。他當時本來沒有攻擊教會的意思,而且也料不到會有驚世駭俗的結果。他的論文是用拉丁文寫成的,這可見他的目的只是希望知識階級中的人能夠加以注意。
【致日耳曼貴族的通告】路德的短篇著作中,最有名的就是他那篇《致日耳曼貴族書》(Address to the German Nobility,1520年)。他在這篇通告中竭力勸導日耳曼的諸侯和騎士應該努力於教會的改革,因為我們要等教皇和主教來做這種事情,那是無望的了。他說教士階級並沒有什麼神聖的性質,如果做教士的人不能盡職,那麼國王當然可以給予免職的處分。而且路德還說,對於為非作歹的教士應該視同常人一樣加以懲罰,這是國王的權力,亦是國王的義務。通告的後面還列舉了當時教會中種種腐化的情形,他以為要希望日耳曼隆盛,非將這種種腐化的情形廓清不可。他亦明白自己對於宗教所抱的見解其實包含一種社會的革命。他主張修道院的數目應該減少到當時的十分之一,院中的僧侶如果對於清修的工作已經失望,可以自由還俗。他還指出遠地進香和聖節假日太多所引發的種種流弊,以為大有礙於一般人民的日常工作。他也竭力主張所有教士都應該和常人一樣婚娶成家;國內各大學都應當加以改良,至於亞里士多德亦應該擯棄於校門之外。
【路德被逐出教】路德抨擊教會的信仰如此嚴厲,所以被逐出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是直到1520年的秋季,羅馬教皇才下令痛責路德的主張為離經叛道,將其驅逐出教,並限令他於六十天之內自行糾正。路德到此乃決定提出公開的抗議,於是召集學生來參觀一種所謂「虔誠的宗教盛典」。他在威滕伯格大學的牆外堆了一大堆木柴,用火燒起來,然後把教皇的諭旨、一本教會的法律冊子和一本中古時代神學的書全部放在火中燒掉了。
【路德赴沃爾姆斯公會】查理五世於1520年第一次到日耳曼去召開公會時,教皇的代表竭力懇求他立即以異端的罪名懲罰路德。查理五世雖然明知路德有罪,但是他覺得如果處置過於急切,確實有些危險。因為路德在當時差不多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英雄,而且受到薩克森選侯有力的擁護。其他日耳曼城邦的諸侯對於路德雖然沒有特殊的感情,但是對於他能夠揭穿教會中種種腐化的情形都引以為快事。經再三商酌之後,查理五世決定召路德到沃爾姆斯公會中,面見教皇的代表和皇帝,聲明他是否是許多異端文字的著作人,對於教皇所禁止的見解是否還要堅持到底。路德到會之後,承認會中所舉出的書都出自他的手筆,而且有的不免過於激烈。不過他說教皇所頒布的命令有時確實違反了純正基督教徒的良心,而且日耳曼人民所受教會官吏的掠奪確實最甚,這是沒有人會否認的。倘使公會中人能夠從《聖經》中尋出證據來反駁他的主張,他一定欣然接受,否則他就只好堅持原來的主張了。
【沃爾姆斯的決議案】路德的態度如此強硬,沃爾姆斯公會不得不議決驅逐路德於教會之外(1521年)。決議的理由就是路德藐視且誹謗教皇、藐視教士,而且慫恿俗人浸其手於教士的血液中,否認自由意志、教人放縱、藐視權力、鼓吹禽獸生活,實為教會和國家的大蠹。此後無論什麼人都不許誦讀或出版路德的著作,亦不許把食物、飲料或住處給他,而且下令通緝皆由皇帝究辦。但是當時人們都不贊成這個決議,所以沒有人想去執行它。查理五世又於會後就離開了日耳曼,前後差不多十年之久,專心於西班牙的政務和戰爭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