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果斷決策,占領先機
2024-10-08 20:26:03
作者: 郭海浩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患得患失後,機會已經溜走,再埋怨和懊惱,又有何用?有勇氣、有智慧、有膽略的人是不會猶豫不決的,因為他們知道:猶豫不決是以錯失良機為代價,只有把握機會、速戰速決,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只有牢牢把握先機,才會與成功越來越近。
在山上伐木時,一位伐木工人被倒下的大樹壓斷了一條腿,血流不止。他深知,不將壓在腿上的大樹移走,任憑血一直流下去,自己就會因為失血過多而喪命。他想用電鋸將壓在腿上的樹鋸開移走,但怎樣也做不到。情急之中,他當機立斷,用電鋸將自己的大腿鋸斷。結果,雖然丟掉一條腿,卻保住了性命。
當機立斷,不受其亂!伐木工所具有的果斷,是寶貴的人格品質。遇事果斷乾脆,是成功者必備的品質,優柔寡斷,只能讓你在反覆思考中喪失成功的機會,甚至會丟掉性命。
任何偉大的業績都不是由追求穩操勝券或經常猶豫不決者創造的,要想成為成功者,就要培養自己果斷決策的品質,占領先機。
中國有家利時集團,總部位於寧波,在業內名氣極大,董事長叫李立新。
1993年,李立新在寧波成立了利時塑膠公司。當時,公司規模很小,專門生產塑料相框。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李立新去參加廣交會,結識了美國商人科爾,爭取到6個貨櫃、總價值150萬元的訂單。藉由這筆訂單,利時公司順勢而起,打入國際市場,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向生產日用塑料製品的轉變。
1996年,利時開始進入美國市場,為美國最大的日用塑料製品公司ALCO供貨。ALCO的巨額訂單讓利時的年銷售額迅速突破數千萬美元,公司上下無不振奮。可是,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未來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李立新卻敏銳地嗅到了危險氣息。因為,當時ALCO是利時的大客戶,訂單最多時能占到公司產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只要ALCO打個噴嚏,利時都可能陷入危機;如果出現意外,ALCO不再向公司下訂單,利時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為了開發更多的銷售渠道,打開更大的市場,李立新開始尋找優秀且專業的銷售團隊來幫助自己化解危機。為此,李立新以年利潤的30%為年薪,聘用香港一家塑料製品企業的美國籍總裁馬文。馬文帶領的銷售團隊,業務能力非常強,掌握著很多銷售渠道,年銷售額多達1.5億美元。
馬文看好利時,一上任就進入了工作狀態,組建了利時海外銷售網絡,僅用兩年時間,就幫利時實現了8億多元的銷售收入,2004年突破15億元,使利時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此外,他還構築了塑膠產品的全球營銷網,完成了從銷售國際化到管理國際化的華麗轉身。
不可否認,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於李立新的危機意識和搶先布局。如果李立新沒有意識到可能的危機,把公司全部都押在ALCO上,繼續圍繞ALCO的訂單組織生產,利時的未來發展也就成了未知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只有保持高度的警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事實證明,多數成功者都是危機意識比較強的人。不懂未雨綢繆,遇到突發狀況,就會功虧一簣。因此,不能盲目樂觀,不能麻痹大意,要果斷決策,搶占先機。
1987年,任正非籌措21000元下海創業,創立了華為公司,用一年時間成功自主研發出了C&C08型交換機,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了2/3,成功占領市場。此後,華為在發展、轉型過程中取得了更大的成績,但任正非非常警覺,始終注意企業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可能發生的危機。
2001年,受金融風暴影響,國內外許多高科技產業業績都不好,但華為的業績卻依然出色。可是,這時任正非卻發表了有名的《華為的冬天》。在文中,他向對公司業績持樂觀態度的員工潑了瓢冷水,直言自己「每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並向華為人提出了十點要求。在文章的末尾,任正非警告華為全體人員:「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為了避免華為的失敗,任正非未雨綢繆,時刻關注公司出現的不良苗頭,時刻向公司全體人員灌輸危機意識,打造出「遠大的追求,求實的作風」的企業文化,讓華為至今仍保持著上升勢頭。
過去,很多企業都不願意談失敗,生怕一語成讖。可是,任正非卻直面危機,為企業發展樹立了典範。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面對良機,就要當機立斷,果敢地、及時地做出有利於自我的決策。永遠徘徊在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那麼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原本做了決定,但聽到朋友的反對意見就舉棋不定,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不管做任何事,都會一無所成。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無論其他方面多麼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總會被堅定的人擠到一邊。
成千上萬的人在競爭中潰敗而歸,有時僅僅是因為耽擱和延誤;而成功者的勝利就是因為在關鍵時刻冒著巨大風險,迅速做出了決策。